APP下载

有效教学视角下一流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创新

2020-11-12李浩君吴芳妍

关键词:协同理念融合

李浩君,汤 琰,吴芳妍

(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提出“要建设一流高水平的教育,应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将课程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将‘水课’转变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中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指出“‘金课’就是一流课程,一流课程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2]。然而,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逐渐弱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形成了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习惯;课堂活跃度低,师生互动少,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低;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把前沿知识应用于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一直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3]。挖掘和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准确处理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科学性、教学设计合理性以及教学活动互动性内在诉求,实现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知识高效率地传递给学习者的目标。目前有效教学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有效教学理论研究、有效教学要素优化以及有效活动设计等方面,研究工作促进了有效教学理论创新发展与应用普及[4-6]。推行课程有效教学,丰富课堂活动内容和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变化和学习态度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而且思想上有启迪、方法上有感悟,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活跃度,解决课程教学效率低这一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有效教学视角下一流专业课程教学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关注专业课程建设中有效教学策略蕴含的科学教学理念[7]。课程教学理念引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本研究以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共性的学习个性化、单调的学习丰富化为课程建设目标,提出了“多维协同、过程联动、理念贯通、内容衔接、能力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使得课程知识更加有序、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同时发挥在线教学平台大数据分析优势,对学习者偏好进行分析,实现学习资源的个性化与精准化推荐,为跨时空多维协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学生课程学习效率与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策略制订提供理论指导。

(一)多维协同的课程教学特征

有效教学视角下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同化、顺应、平衡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8]。多维协同教学理念是以协同理论为支撑,将宽领域、强基础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将多维学习系统与媒介服务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将活动协作、知识互补以及能力反馈环节实现于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多维协同实现过程中,丰富课程教学活动形式与内容,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促进课程教学效率提升。

(二)过程联动的课程教学措施

过程联动的教学理念消除专业课程理论内容之间的壁垒,以综合型、交互型、实践型等教学方式联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境等要素,从教学本质上推进课程改革[9]。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实现教学环境的虚拟仿真,使得课程教学情景打破了课堂空间的物理阻碍,也为过程联动教学理念实现提供技术支持。新时代的教学联动理念鼓励教师团队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创新智慧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可持续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为一流专业“金课”建设提供案例借鉴。

(三)理念贯通的课程教学过程

理念贯通于专业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课程主线,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明确动作技能的目标,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理念贯穿始终,用生动的课程案例与详实的研究数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在教学情景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念贯通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清晰了解课程的整体脉络,在其他领域扩展思维与眼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最终拥有自主知识构建的能力。

(四)内容衔接的课程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衔接是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也是沟通不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媒介。内容衔接的教学理念能够减少专业知识断层、弥补专业技能不足,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内容的衔接包括纵向衔接与横向衔接。纵向衔接是指针对高校各年级专业课程安排的有序性、整体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将专业课知识做认知规律的排序;横向衔接是在同一年级中专业课程安排能够有机配合、相辅相成,具有教育合力[10]。课程安排应当注重内容衔接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专业内容衔接紧密会培养学生专业逻辑,学生了解系统的专业内容才能高效地掌握并应用于实际。

(五)能力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信息社会背景下,能力融合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融合、个体活动与团队活动融合等方面。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技能操作的能力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能力融合的教学理念。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每位学生独特的能力表现,对其表现出的某方面能力特长加以激励,从而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11]。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力融合途径主要表现为学习方式创新,例如协作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体验学习等。

二、“四轮驱动、六维融合”课程活动协同机制

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课程活动设计合理与否对课堂效果有重要影响。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讲授式教学,课堂教学缺乏活动设计,学生参与度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仅依靠教材的专业知识,缺乏以实际工作场景应用需求为导向,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堂活动设计意识,学生仅仅学习枯燥的专业知识,缺少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践和锻炼。针对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四轮驱动、六维融合”课程活动协同机制,如图1所示。

(一)“四轮驱动”优化课程活动内容

“四轮驱动”是以“体系重构、内容整合、知识融合、能力耦合”的方式驱动课程内容协同创新。以学生课程内容关注提升为抓手,以新时代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兼顾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强化知识融合、凸显专业能力培养。

1.重构课程体系,理顺活动思路。加强对学生创新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双重培养,以培养目标导向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教学内容,以应用能力强化培养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形成“全程参与、深度融合”的课程活动体系。

2.整合课程内容,提升活动品质。课程内容整合应精炼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特别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教材所要呈现的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再加工;融合专业各领域知识要点,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注重学生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理论应用思考能力。

3.强化知识融合,凸显活动作用。知识融合不仅要把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融合到课程教学中,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构建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从感性升华到理性、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知识迁移到能力、从被动接受知识发展到主动学习。

4.关注能力耦合,优化活动目标。以学习者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潜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验证、交流等活动中加深知识理解,锻炼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能力的耦合。

(二)“六维融合”助推课程活动实施

“六维融合”包括目标引领、活动贯穿、资源重组、多维互动、立体评价、技术支撑六个要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信息素养有机融合能够提升学生课程活动参与率和学习成就感。

1.教学目标引领活动实施。教学目标是整合教学内容和筛选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关联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达成之间的桥梁。

2.活动贯穿激活学习兴趣。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中师生或生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并以真实情境问题为任务导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资源重组提高活动效率。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对各种显性的学习材料和资源(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环境等)、隐性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情感、师生关系等)进行加工重组,并将教材上单一的内容呈现形式转化为多媒体呈现方式,为活动高效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4.多维互动增强活动活力。互联网为课程教学和学习活动实施搭建了多维互动学习平台。教师通过平台与学生沟通,为学生答疑与解惑,掌握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到课上课下沟通交流不脱节,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跟踪班级整体学习进度,统计分析学生活跃指数,实现学生个体学习过程关注的教学目标。

5.立体评价反哺活动设计。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应该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另外,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课程目标达成的有力措施,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措施。

6.技术支撑优化活动形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较好地突破学习时空限制,有助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课程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促使课堂教学形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也能为课堂教学实施提供更多的交互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三互贯穿、双线协同”的跨时空融合教学模式

学生高效学习是有效教学实施的首要目标,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应满足教师教、学生学的实际需求,将有效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技术的升级催生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型,智能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在“金课”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式交互模式。本研究基于“多维协同、过程联动、理念贯通、内容衔接、能力融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利用“四轮驱动、六维融合”的课程活动协同机制,设计了“三互贯穿、双线协同”跨时空融合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将“互助预习、互动交流、互评反思”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线上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线下借助互动课堂,从而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协作学习、互动交流。

“三互贯穿、双线协同”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前、课中、课后活动为载体实现教学联动和内容衔接的教学理念,以资源重组和多维互动为抓手实现学生知识融合和能力耦合的教学目标,课堂测评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活动以及学生讨论活动等融入“三互贯穿”和“双线协同”的各个阶段,不仅体现了有效教学视角下一流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评价方式以及信息技术的多维融合应用,而且也是对课程活动协同工作机制中体系重构与内容整合理论实践的应用范式的深入探索。以浙江省一流专业教育技术学课程《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中的行动研究法教学内容为例,本研究将阐述该教学模式实际应用过程。

(一)“三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互动是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具体可分为课前互助预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互评反思三个阶段。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活动开展有效互动,形成“三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

课前互助预习阶段:教师制作学习资源发布到互联网教育平台,供学生下载观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学生在教师发布教学视频后依据自身的学习安排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学习成员将自己的学习记录分享到课程讨论空间中,形成学习成员之间的课前预习互助与监督。

课后互评反思阶段: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对小组展示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同时班级中其他成员也对同伴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形成同伴互评机制。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分享学习心得,开展学习反思,教师针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开展教学反思,对活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为下一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双线协同”两栖学习方式

“双线协同”强调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线上主要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观看在线学习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课堂开展学习,以任务驱动或者案例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双线协同”两栖学习方式如图4所示。

线上自主学习环节: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和优质学习资源,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在线学习支持。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中,所有学习成员借助多种交互、协作和分享的平台工具,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同步以及异步交流、沟通与分享方式,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教师依据学生的在线学习反馈,设计线下课堂学习环节的教学活动。

线下课堂学习环节: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围绕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进行,通过任务驱动融入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互动学习活动。课中探究阶段是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组建学习小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解惑者。

“双线协同”两栖学习方式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知识应用相结合,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相似的情境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耦合。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是浙江省一流专业教育技术学核心课程,课程以“多维协同、过程联动、理念贯通、内容衔接、能力融合”为教学理念,采用“三互贯穿、双线协同”跨时空融合教学模式,将课堂测评、合作探究、展示分享、学生讨论、多元评价等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以课程行动研究法教学内容为例阐述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实践。学生根据教师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发布的任务以及提供的行动研究法相关视频、学习网站等资料,整理和归纳行动研究法的定义、特征、实施步骤以及结果分析等学习内容,并在超星学习平台发布学习记录,随后同学之间进行分享、点评与交流,逐步完善对行动研究法理论知识的整体认知,从而促进学生互助预习;教师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交流情况,在课堂中发布任务主题,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实例,选取行动研究主题,设计行动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内部互动交流,开展合作探究,促进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与帮助,分工协作完成对行动研究方案资料查找、行动研究方案规划以及方案实施可行性评估;小组成员线下完成选定主题内容的行动研究实施工作后,将研究过程分享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各小组之间以及教师对上传研究过程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促进学生对本组所完成的行动研究案例进一步反思与修改,从而加深学生对行动研究方法理论的理解,提升行动研究法应用能力,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实现有效教学。

本研究以课程教学理念设计为突破口,以课程活动协同工作机制为支撑,聚焦课程学习过程时空化特征,设计了“三互贯穿、双线协同”跨时空融合教学模式,开展了有效教学视角下一流专业课程《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学实践,该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校级核心课程、浙江省信息化教学精品课程等,连续4次获得校级优课优酬奖励。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不仅提升学生课程内容学习兴趣度和课堂活动参与度,而且课程知识反哺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开展,超过80%的学生主持或者参与各类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创设更多的实践场景,较好地达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课程教学实施目标。未来将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环节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案例库,以“金课”建设目标打造与一流专业相匹配的一流课程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协同理念融合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