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呼兰河传》的儿童叙事视角
2020-11-12曹志慧
曹志慧
在小说的表达中,叙事视角是最先被读者感知的,也是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整个小说在表达时以一个孩童的好奇心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显示出对百姓平凡生活的关注。文章从儿童口吻表达、儿童思维、儿童关注几个方面分析小说《呼兰河传》的儿童叙事视角,旨在帮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更好地感悟社会、领悟人生。
一、儿童口吻描绘小说
在《呼兰河传》这部小说中,萧红采取倒叙的方式描写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人物事件,用儿童的口吻向我们描述成人世界的故事,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选择用儿童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童年的后花园,并在描述的过程中使用天真的语气展现了儿童的天性。在描述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景物被她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并以动态化的形式来展现这些景物和生物,没有用刻意的表达,就使景物生动地跃然纸上。如在描写后花园的过程中写道:“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
这句话在描述的时候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使用刻意的表达技巧,而是用了大量的断句,以简单的词汇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在阅读的时候给读者带来了欣喜之感,并通过童年稚嫩的口吻来向人们传递出“我”的感觉,仿佛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描绘表达的时候萧红使用了简洁、清新的语言,仿佛是在和自己的朋友话家常,不需要高深的见解和华丽的语言就讲述了故事,比如“天再冷下去,水缸破裂了……竟推不开门”。这种生活中常用的口语表达,在漫不经心的表达中,对五味杂陈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二、儿童思维描绘小说
小说《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使用,使整个作品的表达体现出儿童的思维特点,基于儿童思维的事物表达更加直观、具体,在总体表达上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性的思考,由此就会使整个小说的表达更加个性化。比如在第三章中描写道:“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作者在表达的时候发挥想象,将生活中的逻辑顺序打乱,使用违反自然事物特点的语言进行描述,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像处于不同区域范围内的蚌壳一样。除此之外,在文章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后来那黄瓜身就像他们彼此招呼一样,成群结队的就一下将那磨房的窗子给蒙住了。”这句话从儿童的视角,采取夸张的表达方式描绘了黄瓜的成长状态带给孩子喜悦的心情;采取拟人的表现手法,使句子富有想象力,在读者阅读的时候给了读者新奇的感受。
三、儿童眼中的色彩世界
《呼兰河传》在最开始表达的时候,用了灰白的色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东北小城市寒冷冬天的生活图景。在白茫茫的、寒冷的冬天,通过儿童的视角来描绘出自然景物,如蓝天、白云、房屋、河流、原野、花鸟鱼虫等,好像是丰富多彩的童话,在儿童的眼光中世界是十分奇妙的。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表达会使得文章的表现更加自然。再比如有这样一段描写:“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这段文字从孩童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味道鲜美的黄米粘糕,这样的情境让人们想起童年,这样美妙的色彩定格为美丽童年的符号。
四、儿童眼睛中对故土的关注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物我合一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都透露出孩子的心灵趣味和生机。作者将生活中一系列相关的事物进行配对描述,在表达事物之间关联的同时,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描述充满了对生命的怜悯和热爱,也就是这样梦幻的表达才展现了真实的生活,才能够让作家带着一颗童心表达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通过对这样美好世界的向往来抵抗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从萧红的角度来看,童年世界最令她难忘的是她的祖父,如后院中对摘玫瑰花的描述:“……于是把玫瑰花全戴在祖父草帽上,祖父蹲在地上里拔草……笑得在炕上打滚。”这样的描述透露了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深向往,是儿童长大之后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留恋。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表现来体现出外祖父和自己的互动,在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中表现出外祖父对自己深深的疼爱。
结语
综上所述,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和儿童有着天然的连接,童年的回忆为萧红带来内心的慰藉,于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儿童视角叙述文本,追寻童年往事与记忆。在回忆自己童年的过程中,作者也表达了对成年世界的一种不理解。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弥漫着哲思和诗情的童年和无奈的成年,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