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战疫”贡献音乐的力量

2020-11-12韩新安

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11期

■韩新安

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2020年9月初,党中央隆重召开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回顾了抗疫斗争的不平凡历程,深刻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全面阐述了抗疫斗争取得的重要启示,对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音乐界和文艺评论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投入抗疫主题音乐创作,用音乐向抗击疫情的前线人员致敬,用音乐给全国民众助力加油。结合这段特殊时期的工作经历,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深切感受。

第一,音乐工作者的强烈使命担当得到极大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透过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我们不仅看到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也看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自觉而强烈的使命担当。

疫情发生以来,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音乐工作者,将真挚、鲜活、丰富、生动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创作之中,特别是年轻创作力量和创新作品的不断涌现,以新的音乐语言与风格表达,显示出新时代音乐创作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很多业余创作者也加入抗疫主题音乐创作行列,一些转行或者跨界的词曲作家、歌唱家,也纷纷回归到抗疫主题音乐创作队伍中来。大家克服创作时间紧、录音条件有限等困难,创作了两万多首抗疫公益歌曲,涌现出《坚信爱会赢》《大爱苍生》《武汉伢》等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两万多首抗疫歌曲都是音乐工作者自发自觉、义务奉献完成。一首歌从创作出来到完成编曲、演唱录音,在平时并不难,但在疫情期间,首先要考虑的是避免线下聚集带来疫情扩散风险。面对这些现实难题,音乐工作者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探索和运用“互联网+音乐”模式完成创作展示,特别是歌曲创作出来后,通过“云合成”“多点录音”的创新模式录制完成。

疫情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音协”)主席团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在创作、演唱、演奏、指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文艺战疫。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创作了歌曲《有大爱,生生不息》,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倾情创作了歌曲《大爱苍生》《樱花满天红》。中国音协副主席印青、张千一、孟卫东分别创作了《中国一定强》《天使的身影》《白衣战士》等优秀“战疫”主题歌曲;中国音协副主席廖昌永演唱了《保重》等优秀“抗疫”主题歌曲;中国音协副主席宋飞推出与百人云上合奏的“战疫”弦歌《笑迎彩虹》;中国音协副主席谭利华在《战疫情:央广文艺云课堂》分享了他对《我爱你中国》管弦乐版本的解读;中国音协副主席余隆带领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成员及其艺术家积极创作、改编、拍摄、录制音乐专题作品,为武汉加油;中国音协副主席赵塔里木带领中国音协新兴音乐教育工作委员会,团结动员各委员单位积极参与音乐“战疫”。中国音协所属专业学会积极组织艺术家开展“云课堂”“云音乐会”等线上活动。新兴音乐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晓雯音乐上海总部第一时间向全国300多个城市的500多所分校下达指令,为逆行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勇士及其直系子女免费提供一整年音乐教育课程,推出“全国公益课”。音乐治疗学会以“音乐自我照顾”“音乐减压小程序”等技术,对患者、隔离人员及其家属进行远程心理疏导,为方舱医院和一线医院提供音乐减压方案。中国音协各团体会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广泛动员、有效组织当地音乐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战。所有这些,都彰显了近年来音乐界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践行的具体成果,也体现了中国文联大培训以及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中的显著成效。

第二,上下联动和无缝衔接,让音乐的力量在“战疫”中展现得更充分更有效。

音乐界能在这次“战疫”中发挥应有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从党中央到中国文联党组,从中国音协及各团体会员到音乐工作者之间的有效联动和无缝衔接。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战疫”音乐作品在社会上传播,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很多创作和推广存在自发性、个体性、分散性。按照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同志提出的“精准、得体、对路、实效”八字工作原则,中国音协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同时发布《致广大音乐工作者的一封信》,提示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国文联防控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把创作展示集中到线上进行,最大限度减少疫情扩散风险。为强化优秀原创公益歌曲创作引领和宣传推广,在更大范围内凝聚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磅礴精神力量。1月25日晚,中国音协领导班子通过视频会议,讨论成立网络评选专家组,对现有抗疫歌曲进行线上甄选,并及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确保疫情中的人们听到的都是正能量和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具体工作方案报给中国文联党组成员李前光同志后,得到充分肯定,而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可操性的指导意见。1月26日,中国音协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第一批抗疫歌曲。当天,李屹书记亲自部署并安排创作《坚信爱会赢》,并多次与词曲作者沟通修改,确保作品的质量。专家组成立以来,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地开展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秉持一个信念,那就是有责任把这些成果更大范围地推广出去,发挥更大的价值。中国音协所属刊物《人民音乐》《词刊》《歌曲》《儿童音乐》《音乐创作》,设立“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优秀原创新歌专栏”。中国音协联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展播系列 》,分6批推出优秀抗疫歌曲316首;联合中国文艺网打造的“抗疫路上,为你而歌——全国优秀‘战疫’歌曲展播专题”推出55期,推广优秀歌曲104首。“中国音乐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分37个批次推广优秀歌曲111首,获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第三,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将抗疫主题创作经验有效运用到今后的主题音乐创作实践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次抗疫主题音乐创作单从数量上来看确实很可观,但精品还不是很多。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写了重大现实题材,写了疫情、写了逆行者和医务工作者,就认为这个作品一定是好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质量,要有深入的思考,要有真实的情感,要有符合艺术规律的呈现。抗疫题材对所有创作者都是一个挑战,作品能否在特定时间内激发感情的波澜,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取决于我们是否葆有敏锐的艺术触觉、崇高的思想觉悟、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眼光。这次抗疫主题音乐创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我们要将其有效运用到今后的主题音乐创作实践之中,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气度,以更加宏大的眼界和格局,创作更多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优秀音乐作品。

第四,把创新精神贯穿主题音乐创作推广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一是要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在这次抗疫主题音乐创作中,面对同样的题材,大家在选题角度、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我们也发现,有一些所谓的创新还是偏向于标新立异、追求怪诞,效果不尽人意。这就启示我们,创新不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刻意为新”,而应是内容上的“思想之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选材角度、表现手法、艺术性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避免千人一面的雷同化和平庸化。二是要创新作品的宣传推广方式。在新媒体语境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转变工作思维、创新工作理念,大力提升优秀作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和效果,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这不仅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化的客观要求,更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必要之举。近年来,中国音协在做好传统媒体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战略合作,相继开通了头条号、抖音号、央视频号等,目的就是为优秀音乐成果搭建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宣传推广平台,在更大范围展现音乐艺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价值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展现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伟大抗疫精神和大爱深情,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广大音乐工作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予以抒写与讴歌,再次彰显了音乐艺术在国家大事要事、急事难事面前没有缺席,而且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