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散文作品小辑
2020-11-12
大美武功
田一泓
研究陕西历史,必然会提到周秦汉唐。周居于其首,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从周人、周朝开始的。无论是以农立国的政策,还是分邦建国的封建制,抑或是礼乐制度,都是周人创造的。周人的祖先后稷,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第四世子孙,姓姬,因高超的农耕经验被尧舜重用封赏,尊为“农神”而后稷就生活在武功县的漆水河一带。
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大地原点、华山、黄河、长江等精神和自然标识。省会西安的建城史已有三千一百余年,十三个王朝曾在此建都,随便拔一棵草都能抖出一串历史的味道,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化气息在这里交相辉映,焕发着神奇与神秘的魅力。从古到今,这里吸引着无数国际友人慕名而来,中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一页在此书写,最强盛的时期也在此度过。
而武功这座小县城,没有西安雁塔晨钟、灞柳风雪的自然景观,没有西安汉唐盛世、燕瘦环肥的傲人气质,没有秦兵马俑、长安遗址的罕见厚重,没有喷泉广场、曲江论坛的高端范儿,但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境内名胜古迹繁多,贤达仁人荟萃,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站成天之柱石、地之锁钥,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周文化的摇篮。
武功,一个值得奔赴的旅游好去处
漆水河是武功的母亲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沿岸遍布名胜古迹和历史遗迹,蕴藏着许多考古研究的重要资料。那一座座笔走龙蛇的碑刻、那松柏苍郁的庙堂、那阅尽沉浮悲欢的雕塑、那古韵犹存的巷闾,像星座闪烁在漆水河两岸,弥散着东方文化的亮光。这里的每一掬黄土都凝聚着历史的烟云,蕴藏着文明的密码,散发着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里,您可以去浮沱遗址、郑尚坡遗址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此处出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类型的文物为您揭开古人类生存的奥秘。
在这里,您可以走进位居四大名台之首的教稼台,这一古农业名胜是农业始祖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的道场,在此一睹屈武手迹“教稼圣地”匾额和后稷石刻坐像的风采,任思绪穿越时空,追忆始祖事农的盛况。
在这里,您可以走进唐李世民御封“辅德王”的城隍都府——城隍庙,欣赏明代遗留的牌楼、大殿、碑廊和钟楼等建筑,独具匠心的雕刻彩绘、五彩琉璃、木刻浮雕个个巧夺天工,定会让您叹为观止。
在这里,您可以登临高耸的报本寺塔,在“胡燕朝塔”的景观中俯瞰岁月在白云里流淌,金棺银椁、豹斑玉筒、舍利子凝聚着历史的烟云,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舒展着大唐的神秘笑颜。
在这里,您可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武纪念馆,缅怀英雄饥茹毡、渴饮雪、不改气节的坚毅与忠贞。同时您也就能明白为何这里被定为廉政教育基地,在英雄像前抚去心灵被世俗沾染的尘埃。
在这里,您可以走进姜嫄墓、后稷祠、上阁寺、绿野亭,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使武功成为印证五千年中华文明进程的历史断面,为我们留下众多名垂青史的骄傲。
龙王沟的度假山庄,似一位摆摊设宴的谦谦君子,等着您扶老携幼,远离喧嚣,团座小岛,享受假日的宁静;漆水河畔的姜嫄水乡,似一位撑着油伞的婉约女子,等着您呼朋引伴,相视相牵,徜徉石街,凝望白鹭双飞。
武功,一本值得阅读的资料性文献
武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县,因境内有武功山即秦岭主峰太白山而得名。旧有“有邰”之称的老县城武功镇,自古就是教稼圣地、王者封土、隋唐辅京。史书有“山川孕灵,笃生圣贤,人尚礼让,习好农耕”之记载,境内诸多以武略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以文韬修身治国的功臣模范,个个卓尔不群。
周人始祖后稷在此设坛讲学、教民树艺五谷,使武功成为先周农业文明的核心地区之一。前秦才女苏蕙在8寸方锦上,用五彩丝线织就回文诗,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以绝世仪容和聪敏才智赢得则天女皇认可,赞其“智识精明,仪容奇丽”;言其“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少学于武功,在此立下济世安民的宏愿,留下“可曾树影护唐王”“客山晚照晒书卷”的典故和“过武功旧宅诗”“幸庆善宫诗”的诗作。康海褫职回归桑梓,在老家浒西庄广招演员,自制乐曲,改革声乐,善弹琵琶,自画脸谱,创建“康家班社”。其戏剧腔调慷慨悲壮、喉啭音声,阳刚之美与阴柔之情相济;因“歌有新词、舞有娇姿”而红极家乡。而其编纂的《武功县志》因“文简事核、训词尔雅”而“海内咸推第一”,位居明代八大名志之首。宋代关学创始人张载,因其学问深、人品高受武功主簿张山甫邀请,在绿野亭讲学,一时关中各地士子、官吏和欲仕官者云集先生门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句”,成为儒门贤达君子的标尺。
武功以其独特的地域风貌,在煌煌历史风华中积淀成七大文化品牌。在书房内煮一壶茶、茗一炷香,就着茶韵香秀,阅读武功这本文献,让贤达文人如同茶叶遇水般与您相遇,定能感受到这场触及灵魂的文化,源远流长、至为深沉。
武功,一场不可缺席的文化盛宴
“黄帝成于姬水,炎帝成于姜水。”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内的漆水河,漆水河自北向南蜿蜒而过,铸就了这里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博大精深;其丰富的精神内容、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时代特点,宛如辈辈相承的传奇故事,诉说着悠远而不变的乡音、乡情。
境内先周文化和先哲达人留下的印迹,积淀成风韵深厚的民间艺术,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研究价值。流行民间的中路秦腔,既可以如泣如诉、哀怨缠绵,又可以慷慨激昂、阳刚大气,在老百姓的风俗里,红白喜事定有戏班唱几段秦腔老调。一个生命由生而死,期间的悲欢离合似乎是在秦腔舞台上度过的。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社火表演,蕴含着农事的喜悦,焕发出殷切的希望。婚丧嫁娶、礼乐祭典、秧歌戏曲中的唢呐表演,音色凄怨哀婉中间杂开朗豪放,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成就多部西影走出国门。秧歌以其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场面宏大恢弘、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情趣盎然、风格灵动活泼深受人们喜爱。表演者臂膀挥舞出的气势磅礴、钹音清脆、粗犷豪放、刚劲激昂的锣鼓表演,闪烁着后稷人的风采,敲打着武功人的豪迈。还有年画、剪纸和泥塑等民间艺术品,艺人独具匠心,构思巧妙、制作精细,作品古色古香不乏时尚艳丽,简单婉约不拘于墨守成规,形式多变而又各具风格,成为陕西民间艺术的瑰宝。
武功的节日文化从悠远的郑家坡遗址出发,途径先周、秦汉、隋唐、明清的泱泱大道,在华夏文明的熏染下,成为关中民俗文化卷帙中的一页。插柳枝、割艾叶、佩香囊、包粽子,以及系长命缕、送曲连馍,是民间端午节最朴素的习俗。全家人一起吃月饼、祭月亮,皓月当空下共话美好前景是中秋节必须的举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登高赏菊、写诗赋曲是重阳节老人们的活动。过大年,沿着漆水河走势一字排开的乡村,都有与众不同的年味。到了十五,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为年的喜悦画上句号。
品味武功这场独特的文化盛宴,仿佛一座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眼前,我们必将坚定自信与责任担当,在高天厚土中树立起武功文化的坐标,开辟出新的天地。
为妻弟扫墓
刘建奇
2018年9月1日,天高云淡,秋风习习,我偕同妻子、妻兄和儿子从杨凌车站登上高铁,前往新疆祭奠四十一年前牺牲在巴音郭楞州和静县的妻弟。一路上,沉重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笼罩着大家的心田。
妻弟名叫胥志强,是乾县周城乡人。生于1958年,1976年3月参军到铁道兵驻新疆部队服役,1977年5月5日,年仅十九岁的他在修筑南疆铁路中不幸殉职。噩耗传来,家人们悲痛万分,乡邻右舍也为之哀伤惋惜。他的离去带走了岳母老人家的思念,只给亲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悲伤。
四十一年来,家人们总想去新疆为妻弟祭奠扫墓,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能知道他的安息地在何处。岳母在世时,每逢清明节,都要到十字路口朝西北方烧些纸钱,为妻弟祈祷一番。1985年4月,妻兄想念心切,独自一人去了新疆寻找弟弟的安葬地,一路上到处打听,费尽周折,才知道弟弟原来所在的铁道兵部队已经撤销建制,整体并入铁道部,部队离开时,也没有向地方上作任何移交。他在新疆奔波了半个月找不到下落,只能无奈噙着眼泪返回。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尽管岁月的长河渐渐逝去,但亲人们对妻弟还是有着魂牵梦萦的思念,每当提起为他祭奠的事,心中都充满着无言的泪水,四十一载的等待疼了家人的心,白了家人的头。
这次能去新疆和静县扫墓,我们亲属由衷感谢三秦都市报和巴音郭楞日报两家报社,是他们的联动努力,才使我们终于结束了长达四十一年的寻找和等待,实现了夙愿。那是2018年7月的一天,妻兄一位朋友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了一则寻找烈士亲属的消息,当即用手机拍下转发给了他。当妻兄看见上面弟弟的名字时,既意外,又感动,差点惊叫起来,立马拨通了三秦都市报张姓记者的电话,确认了这一消息之后,又很快通知了其他人,至此我们才知道妻弟现安葬在和静县新建的人民烈士陵园。而他的灵魂,也许至今还飘荡在南疆铁路线上,飘荡在天山群峰之间。
第二天下午,我们一行到达了和静县。从新疆版图上看,和静县位于天山南麓,地域非常辽阔,面积有39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高原占了92%,南疆铁路自北向南,穿越在秀美灵动的天山之间。在和静县停留期间,我也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筑路历史:这条全长470公里的铁路,铁道兵部队调集了万余官兵,从1947年起,历时十年,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风栉雨,克服恶劣环境和地质及自然灾害等种种困难,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通了这条纵贯新疆南北的“大动脉”,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这条铁路线上当年曾激荡出无数闪亮的星火,也承载了妻弟和战友们英勇奋战的光辉足迹。
第三天清早我们便来到了和静县民政局,接待的同志十分热情,听了情况介绍后,对我们食宿做了周到的安排,并派专车送我们到了烈士陵园。陵园坐落于县城东北方天山脚下,其面积之大,规格之高,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园内柏树青翠挺拔,庄严肃穆。在高大雄伟的纪念碑前,我们先是敬献了花篮鞠躬默哀,后又跨上台阶,默读着石碑上的文字,妻弟名字镌刻其中。读到他的名字时,我们不由自主地热泪直下。碑的两侧是铁道兵雕塑,刻画着战士的群像,栩栩如生,让人肃然起敬。讲解员介绍,这座陵园建于2014年,和静县委、县政府为了铭记历史,追思英雄,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把为修筑南疆铁路牺牲后就地散葬在铁路沿线的近200名烈士骨骸,集中迁葬到了这里。自陵园建成后,前来缅怀烈士的人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此时一句诗涌入我的脑海:“青山处处埋忠骨,当年兄弟今安在?”妻弟和战友们一起长眠在这里,不孤单也不寂寞,虽然离开我们已有四十一年,筑路的大军也早已远去,可他和牺牲的战友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他们的英名也没有因岁月的久远而失去光彩。相反,他们的光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得透亮和耀眼,他们依然活在千千万万人民心中。作为烈属,我们要向和静县的党政领导和各族人民深深道一声谢谢,感谢你们给了妻弟这般归宿。
离开纪念碑,进入到了墓地区,翠绿的柏树之间整齐的排列着约有200块石碑。柏树在山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仿佛是烈士们对我们到来的问候,环视周围一座座墓碑,我心中甚感悲痛,一股强烈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碑上每一个名字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名字都记载着铁道兵修筑南疆铁路的壮烈岁月。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很快便找到了妻弟坟墓。墓体是用大理石砌成的,坟头石碑上“胥志强烈士”五个大字格外醒目,刚到坟前,未及献上供品,我们几人就已泪如泉涌,哭成了泪人。妻子一下子扑倒在墓上号啕大哭起来,双手不停地拍打着坟墓,声声呼喊着弟弟乳名。血脉相连的情感,41载入骨入肉的牵挂,在这一刻全都释放出来了。刹那间撕人心肺的哭声连成一片,回荡在陵园的上空,惹得站在一旁的讲解员和司机也在不断地擦拭着眼泪,哭声引来了一大群前来祭奠战友的重庆籍铁道老兵。他们个个含泪劝慰着我们,搀扶起妻子一起拍了合影。看到这些年已花甲的老兵,我忽然间想起了四十一年前妻弟与亲人们告别时胸带红花、笑容满面的那一幕,而今天我们却以香蜡、清酒之仪在他的坟前祭奠。此时此刻,我有了别样的感受。
这一天归来住宿和静宾馆,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在惋惜妻弟的同时,我也明白了穿上军装和“献身”的意义。军人有军人的使命,军人也有军人的担当。从战争年代的保家卫国到和平年代的建设祖国,时代的主题在变,参军的青年在变,但不变的是人民子弟兵身上流淌的血脉、胸中燃烧的激情、肩上扛起的责任。妻弟为祖国建设血洒天山奉献了一个真正的军魂,他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已经注入了国家的血脉,他和牺牲的战友们是国家民族之魂的组成部分,为国捐躯,彪炳千古!
志强,我的好兄弟,安息吧,往后我们还会再来看你。
童年的菜园子
冯胜利
下午从李大新村路过,新修的马路边有一小片菜园,一位农妇正蹲在垄上,舞动小铲栽西红柿苗,旁边的小孙子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挖坑,放苗,培土,压土,嗬,做得有模有样!我忽然被这温馨的一幕吸引住了,感觉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哦,这不就是我的童年么?一切仿佛都在昨天……
我的老家就在渭河边,距离渭河不过一里路。那时我们那条街是单摆街道,各家门前都有三分左右的土地,是用作碾打小麦的场地。麦子一收仓,场地就没用了,于是勤劳的乡亲们就把它辟为菜地,栽上西红柿、黄瓜、茄子、大辣子等,充分利用这方宝贵的土地。
秧苗都是自家提前培育的。谷雨一过,父亲就挖好一条宽约一米,长约二十米的苗圃,苗圃里的土都是经过筛网筛过的细土,然后将西红柿、黄瓜、茄子等种子点在土壤里,用洒壶洒上水。苗圃上方插好拱形藤条,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周围用土压实,然后每隔三四天洒一次水。种子发芽之后,要是遇见出太阳的好天气,就需将塑料薄膜揭开一部分,让娇嫩的苗宝宝透口气。每当揭开塑料薄膜的一瞬间,一股热浪便袭面而来,夹杂着泥土与秧苗的香味。幼稚的我闻到这香味,不由得把头伸进苗圃里,贪婪地嗅上半晌。太阳落山之前,趁着余温尚在,赶紧将塑料薄膜重新盖好,以免夜间低温冻坏了苗宝宝。
等到小麦碾打晾晒结束,颗粒归仓之后,苗圃里的秧苗就已经长到约二十公分高了。父亲挥舞䦆头将生硬的场地挖起,将大块的胡基敲碎,耙磨平整,刨成垄,再将秧苗从苗圃里挖出,移植到垄间。这道工序我就能参与了,每间隔约三十公分挖个小坑,将秧苗栽进坑里,培土,压实,顺便浇一瓢水。不消半天工夫,场地变菜园。
大约一个礼拜,秧苗就可以缓过苗来,由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变得抬头挺胸,生机勃勃。这时就应该开始为西红柿、黄瓜秧插竹杆搭架了,它们需要借助攀援才能长得更高、更旺盛。一般四株为一组,将竹杆在顶部捆绑起来。如果是黄瓜,还要在四株一组之间横放竹杆连接起来,便于藤蔓的生长。黄瓜秧长有丝状的小手,可以将竹杆牢牢地抱住,而西红柿秧则需要人用绳子将它与竹杆捆绑,否则就会倒伏。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做完作业,我的时光都是在菜园子里度过的。无需家人要求,很自觉、很主动,好像觉得那就是自己的工作,责无旁贷。绑苗、打尖、拔草,样样精通,小小的菜园子被我打点得有鼻子有眼,连邻居的大妈也赞不绝口。一亩园,十亩田,这话一点不假,其中付出的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
日复一日,我的小菜园生机勃勃,黄瓜秧上开始垂下一个个小棒槌,西红柿秧上则吊着一爪爪绿色的珍珠。金灿灿的小黄花吸引着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嗡嗡的叫声不绝于耳。穿梭在垄间,秧苗已将我整个淹没,坐在黄瓜秧搭起的凉棚下,芬芳扑鼻,好不惬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了暑假,就到了丰收的季节,黄瓜、西红柿早上摘一大笼子,傍晚又摘一大笼子。黄瓜脆生生的,生吃起来越嚼越香。如果凉拌,放点新蒜泥,煎油一泼,就是一道美味。西红柿既可以炒菜也可以生吃,生吃降暑解渴。我最喜欢将西红柿切成块,拌上白糖,一次可以吃一整碗,那种滋味,现在想起来还直流口水。到了后期吃不完,父亲就将它们用自行车驮出去,游街窜巷,换点油盐钱。
现在每每去超市买菜,望着那些捆扎包装整齐的蔬菜,却怎么也找不回童年的感觉。那时虽然艰辛,却也快乐,有劳动的快乐,更有收获的快乐。多想再蹲下身来,侍弄一番秧苗,让它在我的手上留下丝丝的余香,让我找回丢失已久的回忆!
姨娘,让我再送您一程
雷密鸽
农历3月19日清晨7点左右,我正在咸阳渭河桥南晨练,娘家大嫂打电话说,咱姨殁了。
听到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我大吃一惊。啊?未曾听说过姨娘生病,却怎么说走就走了呢?顿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眼前一抹黑。脚下这段走过不知多少遍的熟悉的路,却让我迷失了方向……
姨娘仙逝的这几天,我彻底崩溃了。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情绪也跌入了谷底。一旦想起姨娘,我的眼泪就像今天的雨滴,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1939年5月,我的姨娘出生于薛固乡西崆峒村,姊妹4人,母亲最长,姨娘比我母亲小4岁,她俩从小情同手足、感情笃深,相互帮助、不离不弃。姨娘嫁到祝原村,姨父是位村医,精通医术,深受当地四邻八舍爱戴。姨娘没有上过一天学,汉字认识不多,但她性格豪爽,粗声大气,待人真诚,心地善良。姨父接诊时,姨娘有空总在一旁帮忙,仔细观察。长期耳濡目染与言传身教,也使姨娘掌握了不少医术和民间验方。此外,她还在村子向一位中医大夫学过一段时期的针灸。她觉得能更好地为更多人解除病痛就是她的心愿。
随着4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姨娘家的生活变得拮据,经济上捉襟见肘。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姨娘在家做香,去咸阳、西安等地的村庄、庙宇处变卖,换些零钱,补贴家用。
走村串巷卖香,姨娘受尽了千般苦难。白天走村串寨,还不知夜宿何处。有一天,姨娘在北郊十里铺陆家堡村一个好心人家歇息。这家儿子德荣无精打采,面黄如蜡,没有食欲。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孩子几经看病,不见疗效,为孩子的病,家人没少费心思。姨娘观察之下,便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试探着问:“能让我给娃扎个针看看吗?”孩子父母的眼神里不免有些疑惑,但看到这位慈眉善目的人如此执着的神情,就同意让她为儿子针灸。姨娘从行李中拿出了10多根银针,娴熟地扎在德荣身体的不同穴位,当晚孩子的病情就得到初步缓解。连续几天针灸,孩子有了食欲,饭量也有了增加,两个疗程下来,孩子多年不愈的胃病终于得以痊愈。
大病得治,德荣的父母十分感激,逢人便夸她的针灸技术高明。从此,姨娘去西安,便有了安身之处。她住在德荣家,外出时就把行李放在德荣家里。德荣的父母待姨娘十分要好,并让德荣拜姨娘为干妈,两家人成了亲戚。从此,姨娘妙手回春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兴平神医”从此出名了!就在家境转好之时,1987年11月,姨父突发重病,经医治无效,撒手人寰。自此,姨娘的日子更为艰难,里里外外一肩挑。尽管如此,她也丝毫没有放弃治病救人的善心。
姨娘怀揣银针,走南闯北,开启了为人解除病痛的义诊之路。咸阳一位6、7岁名叫亚军的孩子,不幸遭遇车祸,虽留下了一条性命,却走不了路,说不了话,俨然生活不能自理了。其他人都说这娃这辈子大约是完了。亚军的父母悲痛欲绝,听人说姨娘的银针非常神奇,就马上请姨娘为孩子医治。家属的期盼,鼓舞着姨娘更加认真仔细地诊治。连续几个疗程,亚军恢复了知觉,开始言语了。经过姨娘的数月不懈针灸,亚军说话虽吐字不十分清楚,但各方面都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了,现已成家,真是喜从天降、天大的奇迹啊!
亚军的父母为感谢姨娘要重金酬谢,姨娘却婉言谢绝了。他们感动地既送锦旗,又认干妈。这是姨娘的第二个干儿子。姨娘给人看病针灸,从来不收一分钱,人们为感激她,就送她一些吃用的东西,以报答恩情。如果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拜姨娘为干妈、干奶。每天都有人来寻问针灸,你送他接,姨娘虽然忙碌,但看到大病得治后病人和亲属的笑容,却也乐在其中。
姨娘一生怀有佛心,虔诚善良,普度众生。几十年来,凭借一腔热血,一颗善心,怀揣银针,背着香袋走街串巷,减轻了数不清患者的疾病痛苦。郭家庙村席风儿子金星身患肝腹水,金星奶奶曾失望地说:“医院已让回家,孩子没救了,你扎吧,死马当作活马医。”而经过姨娘的针灸治疗,奇迹出现了,金星活下来了!北郊尤冢庄号胜的尿毒症、西安刘德儿子的先天性多动症、甘肃兰州锁的脑瘤后遗症、未央区柱子的肝炎病、嘉峪关刘菊唤胃外表肿瘤、李家街村慧原的羊角风、荃家村干儿子选洋的肛门癌……都是在姨娘的精心施救下恢复了健康。
我曾和姨娘开玩笑说:“城里的大医院都看不了,你几根银针就能扎好?”对此,姨娘就是爽朗一笑。她虽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但事实足以证明姨娘的神针之妙。后来我也渐渐明白,针灸是中华国粹,无比神奇。姨娘付出辛苦的同时,也收获了信任与尊重。她满屋的匾牌、锦旗,三十多位干儿、干女、干孙,便是最好的佐证与诠释。
如此时间久了,姨娘也不用走街串巷去卖香了,大家都帮着姨娘去推销,并想方设法为姨娘修建了落脚之处——长安县滦镇上王村边的青华山上,此处有一间石佛观音庙,姨娘就住那里。有人上山求医,她就管吃管住,免费针灸。一有空闲时间就拿着铁凿、担笼等工具,开山修路,采集药材。在周围好心人的资助下,山上盖了10多间房子,供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孤独老人在此栖身、治疗疾病。
1996年7月,我的母亲突发脑血栓,一时失去知觉。在医院治疗两周,人虽清醒,但行动不便,说话吐字不够清晰,需要人长期照顾。姨娘得知后,果断要求把我母亲接到山上。到山上后,姨娘每天坚持为我母亲针灸,煎中药喂服。姨娘的努力加之山中清静,是康复治疗的理想场所。每个周末我去看望母亲,都会惊喜地发现母亲康复的各种变化。在姨娘的精心照顾下,母亲痊愈了,并且未留任何后遗症。以前的眩晕症、高血压也销声匿迹,偶有头疼脑热,姨娘用银针轻轻一扎,速见疗效。自此,老姐妹俩人同室相伴多年。母亲曾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真是享你姨的福了,是你姨让我多活了十来年!”
说实话,那些年姨娘凭神针妙手行走江湖,我却半信半疑。1999年4月,我脚上长了个纤维瘤,医生说要动手术才行。听到手术一词,我浑身发麻。无奈之下便去问姨娘,纤维瘤通过针灸可以治好吗?她还没看我的脚部,就取出银针,高声说道:“姨在外边用针扎好了多少个这样的病人了,快来,一扎就好了。”我一下退了好远,没仔细看,怎么就知道是否能扎?你的针扎这个、扎那个,消过毒么?要手术的纤维瘤,你拿针扎,没有药物辅助,就能扎好?姨娘听到我的质疑,笑着说:“针盒子里有麝香和艾叶,定期更换,银针别在里边,不就是消过毒了吗?”我还想多问几句,但姨娘却懒得再为我解释。她不由分说,便一把把我按在椅子上,妗子拉着我的脚。我没办法,吓得直喊叫:“姨娘,用细针短针扎!”姨娘指如观音,轻轻一捻,我只感觉微微一抽,两根银针就已经扎好,半小时后拔了针,明显感觉到不胀、不僵硬了,疼痛感也大大缓解。姨说最多三次,绝对治好。我扎了两次就彻底好了,也避免了一次手术的痛苦。从此,我对姨娘佩服得五体投地。
2015年,母亲年纪大了,我实在不忍心再给姨娘增添麻烦,便将母亲接回了家。母亲回家后,姨娘几次前来探望,但母亲年事已高,精神一天不如一天。母亲在2015年除夕夜等回了她所有的亲人,安祥地离开了我们。最为悲伤的就是我的姨娘了。失去亲人后,姨娘非常想念姐姐,常常坐在后山上大哭。她时常说:“我想我姐呀!”大哭过后,心里就轻松了许多。而在失去姐姐后,姨娘的健康状况愈来愈差,远不如从前。去年表兄也就把姨娘接回了家。
一根银针,救过无数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遗憾自己没能见到姨娘最后一面。从此以后,我再也听不见姨娘高喉咙、大嗓子叫我:“密,姨想你妈咧!”
姨娘出殡的前一天下午,我急奔祝原村,送姨娘最后一程。人还没下车,泪已满面都是,悲伤的心情已达极限。我下车后几步跪倒在姨娘灵前:“姨娘呀,女儿不孝,女儿来晚了,没能见你最后一面。”可是什么言语也难以表达我此刻痛失母亲后又失去姨娘的悲伤。我哽咽着,泪眼端详着姨娘的遗容,她那么的慈祥,分明是睡着了。我心里自语道:姨娘您不会走,您的美德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唢呐声声寄相思,哀乐阵阵叙悲情。为了掩盖悲伤,我缓步来到村边池塘处,一片睡莲含苞欲放,我仔细注视着池中的玉莲,心中却升起一个想法:那不正是我的姨娘吗?姨娘是位凡人,她与佛为缘,一心向善,普度众生,无欲无怨。她凭借一根银针,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演绎出传奇般的故事。我默默呼喊:天国没有病痛,姨娘您一路走好!
永远的母爱
王青歌
课间休息时,同事来我办公室要看我的椅垫,说:“王老师,你这个椅垫好得很。最近天气慢慢转凉,坐在椅子上屁股凉得很,有这个垫子就不凉了。那一天来你办公室你不在,我还在你椅子上坐了一会儿,软软的真舒服。”我说:“就是,这个垫子用了十几年了。”记得我也是无意间给我妈说:“天冷了,坐椅子上屁股感觉凉得很。”第二个礼拜回娘家,我妈已经给我缝好了这个垫子,让我带回来铺在椅子上。说完,我打开垫套让同事看看里面的做工。同事看后高兴地说:“呀!这个太好了,我明天给我妈打电话,让我妈也给我缝一个。”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不由得想起早上和同事的聊天。妈妈已经走了五年多了,可是妈妈的爱却一直萦绕在我身边,温暖着我,爱护着我。2006年家里盖了新房子,买了一套新家具和一张大床。几天后爸爸就给我送来了大褥子、大床单、大被子,并且告诉我:“你妈说你以前的褥子、单子、被子都是1.5米的,这个床大,那些都用不成了。那天你刚把家具买了,第二天你妈就去买棉花、被里、被面,回来就开始缝,忙了好几天。”如今,这用了十几年的褥子依然柔软,床单依然亲肤柔和,被子依然温暖舒心。妈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是妈妈给的爱却还日日夜夜地包围着我,它们给我温暖,给我陪伴,让我安心。每当我躺在床上,都会感觉好像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回到单位,看着软软的椅垫上细细的针角密密的缝,这都是妈妈无微不至的爱。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忍不住流泪。我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妈妈的影子,处处都是妈妈给的爱。我想,妈妈在做这些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她给我做的这些会给自己的女儿留下念想,带来无尽的思念,以至于她走了很久,依然让女儿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温暖与爱。
初中三年,是最让妈妈揪心的三年。学校离家比较远,三个春秋每一次下雨,妈妈都会踩着泥泞的道路给我送雨伞。初三时,妈妈听村里其他同学说放学路上总有一些高中学生会挡住我的去路,于是,不管多忙,每天放学妈妈都会去学校接我回家。仿佛就在昨天,我还看到妈妈接我时的身影;仿佛就在昨天,还在接听妈妈打来的电话;仿佛就在昨天,还和妈妈并肩躺在一起聊天说话。然而,时间一去不复返,所有的所有都成了记忆定格在五年前。
我是爱生病的体质,由于老公常年不在家,每一次生病妈妈都会把我和儿子接回家。让我记忆最深的是2012年正月十一,妈妈打电话来时,我正在卫生室量体温。本来不想告诉妈妈我又生病了,但妈妈一听周围人声嘈杂间或有儿童哭闹,就问我在干什么?没办法,我只好如实回答,妈妈一听这话立刻就着急了,并马上让哥哥和弟弟接我和儿子回家。回到家里,妈妈带我去卫生室看病,确定我是高烧,而且伴有低血压。妈妈焦急地让我挂上吊瓶,然后带我回家。躺在妈妈热乎乎的炕头上,我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时,父亲正站在我身边。他见我醒来了就说:“羞了脸了,人家都高血压你还低血压。”看着父亲心疼的眼神和责备的话语,还有妈妈走进房间时手里端的一碗热气腾腾的挂面,眼泪瞬间溢满眼眶,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后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夜是让人恐惧的。在那个黑色的午夜12点我接到弟弟电话,说妈妈走了。得知这个消息,疯了一样的我独自飞奔回家:我前天下午才从医院回来,回来时妈妈不是还好好的?晚上吃完饭妈妈还给我打了电话,电话里妈妈用她那响亮的、愉快的声音告诉我:“青儿,医生说妈病好了,让妈出院。明天27号,后天28号。过了28号,妈就回来了。今天下午我亲儿来了,我把大猪骂回去了……”这才隔了几个小时啊,妈妈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怎么会?怎么就?怎么能?徘徊,徘徊,我来来回回走了好久才找到了回家的路。妈妈走了,她微睁着眼,静静地看着我。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晚上电话里妈妈欢快的声音还在耳边萦绕,而一想到此生我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声音了,这最后一个电话已经成了我永远的记忆……那一刻,我除了哭还是哭,我知道妈妈的不舍,明白妈妈的不放心,可我却给不了妈妈任何承诺,我是多么无能,又是多么不孝。
人不如物品,物品如果不去人为的丢弃、损毁、破坏,就能百年、千年的保存。而人生在世却只有短短三万天。妈妈在的时候我是集无限荣宠于一身,妈妈走了,我就像一棵浮萍,没有了牢牢驻扎的根。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没了归途。现在,我只有把对妈妈的无尽思念和对她老人家的无比热爱化作对满头白发的父亲的孝敬,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生活乐趣的无限追求。妈妈对我的关切和期望就是鼓励我前行的动力和标杆,让我学会为人处世,让我学会善待他人,让我学会干事创业的本领,让我学会尊重他人、敬畏生命。妈妈的爱更像一盏永不磨灭的明灯,指引着我生活的道路,工作的方向,让我满怀信心和勇气行走于人世间。
龙王沟的变迁
梁秀娥
或许太熟悉龙王沟的原因,一直熟视无睹,所以直到有一天,朋友问起时,我才蓦然回首:昔日仅限于平时养鱼,旱时灌溉的蓄水水库,正顺应时代的潮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王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城西北35公里的游凤镇。近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龙王沟水库也跟着农家乐的兴起逐步被县、镇、村委会重视起来。过去那个利用地势聚集起来的水所形成的水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记忆里的龙王沟是一条深沟,上游扶风一带由于起低水(现在想想那是由于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泉水),水顺着地势自西向东,聚集在游凤龙王沟这个低洼处。小时候我和伙伴曾沿着沟边往西走,沟的南边是梁家堡,属于武功:沟的北面是海家,属于扶风。上游的水很小,有的地方人们可以跨过去,住在两边的人们也得益于门前的涓涓细流,不仅仅留下孩童的嬉戏、村妇洗刷的背影,也改变了农作物的灌溉,扭转了人们靠天吃饭的局面。游凤村就在水库的下游。常听老人讲,先有游凤后有县(原武功镇),游凤有个海潮院。说到海潮院就得说说龙王救白雀姑娘的故事,也就是火烧白雀寺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游凤村西面原本无沟,只是一座高坡,坡附近的白雀寺景色宜人。有一年,寺里的年轻女子白雀遭匪徒强暴,她满怀仇恨点燃大火,舍身除暴。大火烧了几天几夜。熊熊大火与冲天怨气直达天庭,玉帝震怒,命龙王去救白雀。龙王奉旨引水从天而降,海潮滚滚冲出龙王沟,汇成洪流冲向白雀寺,但为时已晚,白雀已化为金凤飞走。愤怒的龙王将匪徒撕成碎片抛向空中,此地随即长出龙爪树(龙爪树也叫拐枣树),树枝酷似箭在弦上,一触待发。传说这是龙王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象征。之后龙王为未及时救出白雀而伤心落泪,泪水化为泉水,至今长流不息。金凤为了感谢龙王,也经常故地重游,游凤龙王沟因此得名。
不知过了多少年,当地人在沟边发现了龙凤呈祥的图案,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女皇武则天闻听大喜,“龙凤呈祥,此乃天意”。于是下旨修建海潮院,并筑起了八卦窑以求风调雨顺,八方平安。据说武则天执政时海潮院达到鼎盛时期,烧的香灰甚至往北绵延到浮沱村南壕。到现在,那片地的土质还接近香灰色,不过也有传说那是火烧白雀寺留下来的痕迹。
传说归传说,龙王沟的北岸上边依靠地势修建了几处窑洞。窑洞前有一处空地,被善男信女们拾掇拾掇建了围墙。院子里有一口井,有厨房,有客房。窑洞和院子被住庙的老师傅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传说中的海潮院旧址。在这里,远离烟火,与世无争。游凤村的老人常在此拜佛烧香,闲时在此拉家常,叙叙旧。游风村历年的农历二月十二娘娘会,三月十二菩萨会,四月十二老爷会与庙里侍奉的神仙有关。过去逢会必有雨,人们也说这是求雨会。前半天下雨,雨过天晴,路面泥泞,也阻挡不了后半天人们逛庙会的那热情劲儿。
那时候的龙王沟水库在庄稼人的眼里可是个聚宝盆。水涝时蓄水,天旱时引水灌溉庄稼。下游的游凤村村民修渠饮水灌溉农田受益最大。若你去游凤镇,走到游凤街道时,若东边有一条大渠出现在你的视野,那你所站的路面下便有暗渠。如果不仔细查看,很难发现这条暗渠。这条大渠也曾造成灾害。那年上游涝灾,加上龙王沟水库大坝年久失修,造成下游游凤村一夜间街道成了汪洋大海。那时我还小,记得那一夜家家彻夜未眠,男女老少齐上阵,装土沙袋守住巷道口,但也有少数村民家里进了水。自那以后,县、村重新修筑了大坝,并修了排洪设施,在弯弯曲曲、破败不堪的土渠道基础上修建了大渠。站在暗渠的路边朝西看去,龙王沟大坝豁然出现在眼前。这是能工巧匠们使用石头一层一层砌上去的。大坝的工程十分浩大,修建的大坝不仅杜绝了涝灾,也为以后的龙王沟发展成旅游景点奠定了基础。
以前,龙王沟水库两岸边酸枣树居多。酸枣树是北方常见的植物,个头不高,多枝叶,果实大的像弹球;小的如玉米粒大小,圆圆的;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味道酸的掉牙,熟透了的酸枣却香甜可口。站在大坝上从东向西看,水库占地近百亩,极目远望,水面由宽阔到窄小,外形就像一个躺着的葫芦。水库里的水真清呀,似一面镜子,又像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大地上,在阳光照耀下,水面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刺得眼睛都睁不开,空气似乎也静止不动。周围倒挂下来的酸枣树,无形中增添了水库的神秘感。偶有飞鸟飞过也稍纵即逝,唯恐打破了这幅美丽的画面。每当周末,县城和5702厂的垂钓者三三两两驱车而来,钓鱼的间隙中也不忘摘一把酸枣带回家。这也为平日寂静的龙王沟拉了不少人气。
“要致富,先修路。”宽阔的水泥路面代替了以前坑坑洼洼、一走一颠的羊肠石子路。这条路从康家坡直通龙王沟,也可以说这条路是农业经济带动了服务业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康家坡果树业的兴起与日益壮大,尤其是五、六月,杏子的成熟带来了大量的客商,客户在闲暇时就去近在咫尺的龙王沟钓鱼。于是龙王沟在县、镇领导的莅临指导下也逐渐发展成旅游景点,其中的农家乐深得众多客商的喜爱。
现在龙王沟水库里的水更绿了,水面上时不时地划过几只小船,荡起层层涟漪。湖中心高高耸立着一条披着铠甲、威风凛凛的龙王石雕塑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沟的南岸边是一条马路,直通梁家堡,无甚变化。而变化最大的地方在于沟的北岸。沟的北岸利用地形的特点修建了一排窑洞,洞内土炕、玉米、辣椒等民俗设施一应俱全。窑洞前有一条水泥小路,南北延伸,岸边设有护栏,护栏的外围垂柳成行,偶尔也会有几只鸭子游过。细看水库边沿,小金鱼嬉戏,蝌蚪成群。夏夜里,如果借宿在农家乐,望着满天的繁星,耳边的蛙声此起彼伏,聆听着这天籁之音,看着眼前偶尔飞过的萤火虫,此时的你会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沿着东边的台阶而上,眼前突然变得宽敞起来,新建的寺院坐落在龙王沟最宽的坝面上。寺院古朴而庄严,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殿前的几根红色的大柱子特别引人注目,阳光经柱子反射光芒四射,见到此景的人,都不由得心生敬意。
沿着大殿旁边的小道往里走,出了后门,一条小径会将你带到佛堂,也就是传说中的海潮院。
沿着海潮院门前的台阶下去,又可以看到水库,这时你由西往东看,水面越来越宽,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绿得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水波轻轻摇荡,偶有几只燕子划过水面,或许惊动了正在熟睡的鱼儿。于是鱼儿在水面上跳跃,鱼飞起落水的瞬间,鱼鳞在阳光的反射下亮得晃人眼,给水库多增添了一份生机。此时,钓鱼的人们急忙站起来拉紧鱼竿,唯恐错失了这转瞬即逝的好时机。几只小船停泊在岸边,双桨懒洋洋地搭在船边,多美的一幅农家水墨画!
在这里垂钓,吃酸汤面,住农家窑洞,听夏夜蛙鸣……这是景区的真实写照。南来北往的游客在此品尝农家饭,欣赏美景之余也不忘顺道去康家坡生态果园转一转。康家坡的杏子也随之走进了家家户户的大门。
还是党的政策好!农村的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水泥路面村村通,随之而来的通村客运拉近了城乡交流,新型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愿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