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在海外
2020-11-12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德不孤,必有邻。”比孔子晚生400 余年的司马迁,读了《论语》,曾掩卷而感喟:“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在闳中肆外的《史记》中,司马迁为数百位古今人物作传,只有两位是司马迁读了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是孔子,一是屈原——今天令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两位伟大人物。
然而孔子曾经也是普通人,曾经也面对不息的时间、不居的岁月,踯躅徘徊在不舍昼夜、奔流不止的巨流岸上怅然,但孔子终究超越了普通人,以他的天下为核心的“游仕精神”、以他的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我们总以为这是令人艳羡的生活状态,而孔子的身体和心灵二者都一直在路上,他倾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周游,讲学,传播仁、礼、中庸的儒家思想,孜孜矻矻,孳孳汲汲,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孔子“一生在学习,在思想,在温故知新,在诲人不倦”,真正做到行万里路,讲万卷书。孔子所讲述的思想,身后由其门下学生整理为《论语》——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中华民族智慧之精华。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论语》的编辑成书时间在春秋末、战国初,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之作为阐释经书的儒学传记作品著录在《六艺略》,这是《论语》经典化之起步时期。以后《论语》又列入七经,正式成为经书。自两宋以来,“新儒学”重视《论语》中修身思想,由此《论语》一跃而成为处于群经之首的经典文本,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中均是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经过2000 多年的耳濡目染、陶冶熏沐,《论语》及其所承载的儒家思想已变成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信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后《论语》潜移默化中影响周边邻国如日本、朝鲜(今韩国和朝鲜)、越南等地。今天这些国家之所以属于东亚儒学文化圈,就是因为从其早期历史以来深受《论语》的影响,以至在政治、文化、生活各方面处处呈现儒家风格。
16世纪前后,《论语》经由传教士而远涉重洋流播至欧洲。最初被翻译为荷兰语,但是影响不大。1687年,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等用拉丁语翻译的译本在欧洲传播,后来又产生了相关的法语转译本,掀起了欧洲著名的“中国风”,诸多文化名人如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深受其影响。这时候,更多的传教士、汉学家如卫礼贤、顾赛芬等都投身到《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翻译与传播的行列,积极地推动了《论语》在欧洲的传播。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英国国力的强盛,英语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越来越多的《论语》英译本问世,如理雅各、韦利、苏慧廉等都推出了他们翻译的《论语》。再后来,《论语》又传播至大洋洲和美洲等地。“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中心,极大地推动了《论语》的译介及其相关研究,《论语》也因此从一部中国经典而变成了世界经典,从而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文化意义。
2014年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庆典之际,法国汉语教学协会联合法国凤凰书店和巴黎友丰书店,推出一项名为“在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中国书籍”的评选活动,《论语》雄踞榜首。
2019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部装帧精美的图书,法文名为“Confucius ou la Science des Princes
”,是弗朗索瓦·伯尔尼耶(François Bernier)1688年撰写的“论语导读”,法文标题翻译成中文即为《孔子与君王之道》。一部书就像一个人,在其传播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我刊本期特别推出《域外〈论语〉传》,邀请湖南大学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伟荣先生精彩讲述《论语》在海外的传播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哲学家威尔·杜兰特曾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中国虽屡遭侵略,但其文化不仅能屹立不挠,而且还能同化异族的文化。孔子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等东方国家,而且对欧洲,尤其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也产生过积极影响。孔子有博雅的学识与一颗仁慈的心,是智者、学者,也是德智兼备的人。孔子是致用求治的圣人,其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使中国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即使在今天,要医治由于知识的爆发、道德的堕落、个人及国家的品格衰弱,以及那使个人遭致混乱而引起的痛苦,实在没有比孔子的学说和教育更好的了。”未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拓展,《论语》及其儒家价值观对于全球稳定以及建立更为和谐的国际秩序,随着越来越多语种的《论语》译本和越来越丰富多元的儒学研究,势必会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