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庄鼻状构造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2020-11-11方玲玲王志强李师吉石宁宁
方玲玲 王志强 李师吉 石宁宁
摘 要:结合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古生界成藏模式,对大王庄鼻状构造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以为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构造特征;沉积特征;成西藏模式;古生界;大王庄鼻状构造
一、 研究背景
大王庄鼻状构造位于车镇凹陷中东部的南坡,东、西、北分别与郭局子、车西、大王北生烃洼陷相邻,向南越过大1断层向义和庄凸起抬起,是一个宽缓的鼻状构造带。该构造油源充足、成藏条件优越,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聚集在第三系,古生界仅探明大古67、大古671块等4个断块,合计探明储量519万吨。从已有的钻探情况来看,研究区残留的上、下古生界物性普遍较好,且与烃源岩对接,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应该是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潜力层系。
二、 构造特征研究
大王庄鼻状构造经历如下3期形成过程:印支构造运动期,受区域南西-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在研究区部位形成轴向北西的褶皱(向斜)。燕山期构造运动期:在区域拉張应力背景下,早期逆冲褶皱回返形成块断,并发育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反向断层,燕山末期,鼻状构造雏形形成。喜山期构造运动:早期随着断陷发育,鼻状构造继续发育,形成复杂的断裂体系;古近系末隆起幅度逐渐减弱,到晚期与区域地层一起坳陷,接收新近系沉积。
三、 古生界成藏模式研究
依据油气来源和聚集位置,可将研究区成藏模式归结为4种。
(一)套尔河油源-西翼南端油气成藏模式
根据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分析,大王庄鼻状构造西南部原油,来自套尔河洼陷(大王庄洼陷南次洼)。该洼陷沙四段烃源岩在沙二段沉积末期已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在东营组沉积后期开始排烃,馆陶组沉积时期大规模排烃。油气首先在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驱动下向鼻状构造西侧发生初次运移,到达西翼断层之后沿断层有利输导部位向上运移,进入古生界,并在古生界内部发生二次运移,在石炭-二叠系大117、大112井区,以及奥陶系大古斜29圈闭聚集成藏。
(二)大王庄油源-鼻状构造北端油气成藏模式
大王庄洼陷沙四段是鼻状构造北部低部位原油的主要供烃洼陷,来自沙四段原油在异常压力的驱动下可到大1断层,在大1断层有利输导部位(即馆陶组沉积时期断层活动速率较大的部位)向上运移,直接通过断层对接进入古生界。原油进入古生界之后,在浮力驱动下发生二次运移,在发生较短的二次运移之后,即在有利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如大671、大109与大古82等,如图所示。该成藏模式成藏时间与套尔河油源-西翼南端油气成藏模式一致,也主要发生在馆陶组沉积末期及之后。
(三)郭局子油源-东翼油气成藏模式
郭局子洼陷生成的原油进入南部缓坡带之前,主要以异常高压驱动,在进入缓坡带之后在浮力作用下向西南方向运移至东翼断层中段,后沿东翼断层侧向上运移,并在与下盘储层对接处进入鼻状构造,并在有利的断块圈闭中聚集成藏,如石炭-二叠系大古7、大古15油藏,以及奥陶系大316油藏等。
(四)混源成藏模式
根据成藏主控因素,将古生界成藏模模式归结为反向断层遮挡成藏模式、不整合遮挡成藏模式、披覆潜山成藏模式。
1. 反向断层遮挡成藏模式
反向断层遮挡成藏是研究区古生界最常见的原油成藏模式,在源自三个供烃洼陷的原油在进入鼻状构造之后,在沿储层向上运移的过程中,遇见反向断层,受断层下降盘不渗透岩层遮挡而聚集成藏。该类储层模式无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还是下古生界奥陶系,均有形成,如大古31奥陶系油藏。
2. 不整合遮挡成藏模式
该类成藏模式主要发育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生油洼陷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沿油源断层侧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在上升盘一侧遇到石炭-二叠系有利储层,可以改变方向转为在石炭-二叠系储层内部横向上运移。在横向斜向上(向南部上倾方向运移)运移的原油,在到达Tg不整合(古生界与上覆地层之间的不整合)处之后,如果不整合面上覆地层为渗透性岩层,原油则继续向上覆地层运移,最终逸散或在上覆地层中成藏;如遇非渗透性遮挡,则在石炭-二叠系聚集形成不整合遮挡的地层油藏。该类油藏如石炭-二叠系大古2油藏。
3. 披覆潜山成藏模式
该类油藏目前较为少见,应主要发育石炭-二叠系缺失的鼻状构造脊中-高部位,属于奥陶系-第三系储盖组合。由于该位置距离供烃洼陷较远,油藏规模较小。
四、 结语
大王庄鼻状构造东翼原油大部分来自郭局子洼陷,北部低部位原油大部分来自大王北洼陷,西翼中南部原油主要源自套尔河洼陷,部分原油为混源成藏,沙四段烃源岩是主要供油层段。按原油来源与分布,可以将研究区古生界原油成藏模式归结为套尔河油源-西翼南端油气成藏模式、大王庄油源-鼻状构造北端油气成藏模式、郭局子油源-东翼油气成藏模式、混源成藏模式4种;按成藏主控因素,可以将研究区古生界原油成藏模式归结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遮挡、披覆潜山等3种成藏模式。
作者简介:方玲玲,王志强,李师吉,石宁宁,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