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护理模式对孤残儿童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1-11李雪梅
李雪梅
【摘 要】目的:探讨换位思考护理模式对孤残儿童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2月接诊的68例孤残儿童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换位思考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儿童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青少年与儿童适应行为评分和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换位思考护理模式能改善孤残儿童适应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孤残儿童;换位思考护理;适应能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1-33--01
孤残儿童是社会群体中一类特殊群体,通常存在智力、身体行为、感官、心理等方面障碍,需要广大社会群体的救助。有报道表明,传统的护理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孤残儿童的疾病和身体状况,但无法满足临床实际护理需要[1]。换位思考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充分体现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可根据被护理者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本研究就换位思考护理模式对孤残儿童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2月接诊的68例孤残儿童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5-11岁,平均(7.65±1.48)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6-10岁,平均(7.77±1.6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为不同类型的孤残儿童提供24小时的生活照料;根据孤残儿童病理特点实施基础护理;预防孤残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对孤残儿童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 在基础护理同时结合换位思考护理模式干预,方式如下:(1)设施护理: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合理分配房间,营造舒适、温馨、整洁的病房环境,走廊和室内均安装高度适宜的扶手,洗澡间放置防滑垫,防止发生意外事件。(2)心理护理:年龄稍小儿童房间颜色以暖色调布置,并配置玩具和该年龄段儿童感兴趣的图案进行装饰;生活中与患儿增加有效沟通沟,沟通方式包括书写、口头语言、手语等,使孤残儿童感到轻松愉快,感受到周围的关爱,缓解其自卑、防备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在儿童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完成后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逐步强化、提高儿童自我生活能力。较大年龄儿童可采取更加高级的沟通方式,如在上述沟通方式基础上可借助身体语言使其感到心理放松,鼓励其主动完成一些任务。(3)社会群体活动:护理人员每周2次组织孤残儿童到公园、超市、游乐场、银行等场所活动,告知儿童到达目的地方式,培养孤残儿童环境保护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提升孤残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4)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肢体训练,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协助完成,并根据每个儿童年龄、残疾特点、个性和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循序渐进提升儿童身体素质。
1.3 评价指标(1)适应能力:干预2个月后,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2]从独立因子、认知因子、社会因子3个方面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分为8个分类表,59个条目,总分86-280分,分数越高表示适应能力越好。(2)生活质量:干预2个月后,采用ISLQ[3]问卷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自我满意度、运动能力、同伴关系等13维度评价少年儿童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52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52-208分,分数越高表示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儿童适应行为评分、ISL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大部分孤残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因無法正视自身的残疾而避免与人交流,通常选择与同样有残疾的儿童或独自玩耍,长此以往导致患儿性格孤僻。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独立处理生活、达到相应年龄所处社会期望程度的具体体现,早期社会适应性的良好发展与儿童将来情感、未来发展、社会关系、事业均有密切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青少年与儿童适应行为评分和ISL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换位思考护理模式能改善孤残儿童适应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换位思考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面对此类儿童应具备同理心,换位思考、深入全面地了解孤残儿童实际需求是有效打开他们的心扉关键。孤残儿童多存在自卑、自闭、恐惧心理,不愿与外界交流[4]。护理人员需理解他们的感受,通过加强沟通、建立亲密关系使患儿感到心理放松,解除对外界帮助的抗拒。护理人员鼓励并带领孤残儿童积极参加不同的社会活动,使其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不同年龄的孤残儿童在心理、生活能力、沟通方式、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通常孤残儿童年龄越大其功能障碍就越严重,在护理过程中应针对儿童的不同情况提供针对性护理。
综上所述,换位思考护理模式能改善孤残儿童适应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赵梅.架起爱与友谊的桥梁—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儿童问题研究[J].美国研究,2019,33(02):8+34-54.
姚树桥,龚耀先.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操作手册[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20.
黄艳芳,谭绍珍,何东梅.加强心理护理在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04):226-228+231.
万静,蔡永玲,王涛.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现状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034):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