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2020-11-11张涛任一然
张涛 任一然
【摘 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测量左心室内径,分析左心室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间的关联,同时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BNP(脑钠肽)水平,再观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用药治疗情况。结果:120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0%,左心室内径不断增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会相应提升;室性心律失常相较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BNP明显上升,LVEF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未使用胺碘酮组β受体阻滞剂应用剂量明显高于使用胺碘酮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较高风险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关联于左心室内径水平、BNP水平,需合理治疗,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1-33--01
心力衰竭主要原因为冠心病患者心肌处于缺血状态、心脏压力有过重的负荷、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容量有过重负荷及心肌病等改变心脏功能与结构,最后降低心室充盈功能或泵血功能[1],体液潴留、难以呼吸及乏力为其临床主要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即心力衰竭状态持续存在,可表现为失代偿、稳定或恶化状态,增加患者心脏性猝死风险,而心脏性猝死主要诱因又为室性心律失常[2]。为此,临床提出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不仅要对其临床症状予以改善,将其生活质量提升,还要结合心室重塑机制将其发展阻止与延缓,进而将心力衰竭死亡率降低。为实现治疗目标,要先了解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特征,再制定治疗方案,现选取患者120例,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我院心内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纳入标准[3]:①冠心病病史均明确存在,住院原因为心力衰竭;②不存在冠心病病史,住院原因为心力衰竭,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将其他原因诱发的心力衰竭排除。排除严重肝脏、肺部疾病者,同时将长期贫血、风湿性心脏病、甲亢、原发性心肌病及高血压病诱发的心力衰竭或心脏扩大;药物、肾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诱发的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或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等排除。120例患者中83例为男性,37例为女性,年龄为46~73岁,平均(58.4±6.3)岁;NYHA(纽约心功能分级),53例为III级,67例为IV级。入院后对120例患者开展心脏超声、电解质、24h动态心电图、BNP、心肌酶、肝肾功能、胸片、心肌酶及血脂等常规检查。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为1个月。
1.2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1.0,n(%)代表计数资料,组间用卡方检验开展比较;标准差()代表计量资料,组间用t检验开展比较,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左心室内径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联
120例患者中54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中9例为短阵室速,占7.5%,45例为室性早搏,占37.5%,总发生率为45.0%。左心室内径≥70mm室性早搏发生率为100.0%,短阵室速发生率为75.0%,明显高于其他内径组(P<0.05),表明左心室内径不断增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会相应提升,如表1所示。
2.3 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情况分析
目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有三种方案,其一为给予胺碘酮,其二为不接受药物治疗,其三为参松养心胶囊或稳心颗粒等中药制剂。本组45例室性早搏患者中23例接受中药制剂治疗,22例接受胺碘酮治疗;9例短阵室速患者中7例接受胺碘酮治疗,1例接受中药制剂,1例未接受药物治疗。出院1月依据是否使用胺碘酮分组,两组ARB/ACEI使用剂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未使用胺碘酮组β受体阻滞剂应用剂量明显高于使用胺碘酮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 讨论
中老年人多存在脏器性病变,如冠心病,易向心力衰竭发展,且多存在室性心律失常伴随症,严重者会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不完全统计结果[4]表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致死率约为15~30%。室性心律失常为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心肌处于缺血状态与心脏重构为其主要诱因。心脏重构会导致心脏异常连接,导致心肌复极缺乏均一性,增高心肌自律性,增加心脏潜在异位起搏点,进而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或缺氧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且对细胞膜上离子泵功能产生影响,将心肌细胞膜上离子交接跨膜扩散与主动转运机制改变,进而对异位起搏点心肌细胞正常变化产生严重影响,将舒张期自动除极速度加快,提升自律性后将心肌细胞膜电位改变增加心肌细胞膜兴奋性,缩短不应期,引发传导障碍后有利于折返激动形成,最终诱发心律失常[5-7]。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持续存在心肌缺血与心室重构会改变心脏功能与结构,逐渐扩大心脏后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导致心脏电活动更加不稳定,室性心律失常更易发生。本组120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0%。
冠心病诱发心肌重构时肾素血管紧张素与交感神经系统可经由RAS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将中枢机制激活,目前临床将ARB/ACEI与β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心力衰竭与延缓心室重构的基石。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时多采用中药制剂与胺碘酮干预,目的在于将心室重构延缓,将心肌缺血改善,进而阻断RAAS系统与对抗交感神经兴奋性,对心肌功能状态予以改善,尽量减少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胺碘酮可對室性心律失常予以有效治疗,但在阻断RAAS系统、改善心肌缺血等方面局限性明显,由此可证实胺碘酮不会明显影响心力衰竭总体预后。本组研究结果表明两组ARB/ACEI使用剂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未使用胺碘酮组β受体阻滞剂应用剂量明显高于使用胺碘酮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较高风险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关联于左心室内径水平、BNP水平,需合理治疗,以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武振林,马登峰,王晨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7):869-870
邢玉良.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12(11):58-58,59
孙克陆,梁爱霞,徐敏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特征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7(5):699-701
蔡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31):72-73
谢磊.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36(7):70-71
袁现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医学,2013,33(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