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雪芹与《废艺斋集稿》

2020-11-11金鉴

北京纪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曹雪芹盲人编织

金鉴

曹雪芹绘乌金翅 孔祥泽临

大家都知道,我国杰出的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因其不朽著作《石头记》而享誉世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为鳏寡孤独废疾者写了一部意义重大的书——《废艺斋集稿》,遗憾的是这部书没有出版,一直以手稿的形式在礼亲王府保存了百余年,1943年被一位日本人金田氏高价购得。

曹雪芹于乾隆十五、十六年(1750、1751),辞别宗学辗转搬到西郊、西山,过着隐居般的落拓生活,广泛地接触西山地区下层百姓,特别关注并且帮助鳏、寡、孤、独、废疾无告者。曹雪芹先生从对于景廉的帮助,根据墨子、老子的思想,采用以艺济人的方法,推广到让废疾者永久地摆脱贫困,并编撰了《废艺斋集稿》这部书,其中涉及金石、风筝、印染与编织、竹雕与刻扇、脱胎工艺、园林布置以及烹饪各方面。有些地方还备有专门的口诀,从而使废疾者得到了帮助,谋以自养。从这个意义上讲,雪芹先生的《废艺斋集稿》,在今天更加彰显其价值。

曹雪芹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即写《废艺斋集稿》的同时,他以先秦哲学家墨子的思想为指导,搞“社会互济活动”,成为编织、脱胎(雕塑)、制造风筝和印染方面的“行会首领”。

曹雪芹与于景廉

于景廉是乾隆年间一个下层八旗士兵,为国征战,一条腿伤残,人都称他“于瘸子”,成了残疾人,不能继续在军队里服役,生活陷于困顿,平时以鬻画为生。他有不少子女,收入微薄,时常揭不开锅。

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给我们讲述了因于景廉穷困,雪芹亲制风筝助其的故事。敦敏著《平湖懋斋记盛》记述了于景廉得到雪芹无私的帮助,于景廉对敦敏说出内心的话:“当日若非芹圃救我,我则贱躯膏野犬之腹也久矣……受其惠者,能不怀其德乎?如我之贫,更间废疾,难谋生矣。赖此为业,一家幸无冻馁。以是欲芹圃定式著谱,庶使有废疾类者,藉以存活,免遭伸手告人之难也。”敦敏的记载,从第三方进一步证明了雪芹救人于水火的高风亮节。

穿越250年,这个故事依然可以深深地触动聆听者的心灵。事实上于景廉的处境远比雪芹叙述的严重。乾隆十九年(1754)接近年关,于家上下老小已三日未揭锅了,屋里没有煤生火,儿女牵衣啼号,老于告贷无门(已多方尝试)。据吴恩裕《曹雪芹丛考》记载,于景廉把妻子儿女送往岳父家之后,自己拄拐出城,意欲觅地自杀未果时,继续前行,不觉来到雪芹的住处,才引出了以上雪芹年关救助于景廉的故事。

曹雪芹虽然是个世家子弟,幼时经历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式的生活,但是到了西山以后生活陷入困顿,为了完成《石头记》的创作,他曾得到当时富贵亲戚的接济,时间一长富贵亲戚那种傲慢、鄙视的姿态,使雪芹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雪芹逐渐看出封建社会的虚伪与丑恶,他拒绝了画苑的邀请,宁愿贫困潦倒也决定不为统治者服务。

雪芹在西山地区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社会,深切地同情他们,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接济他们,无偿为他们治病,甚至专门为他们写成一部摆脱贫困、“以艺济人”的《废艺斋集稿》。为让那些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的人能够掌握生存技艺,他苦心孤诣,为他们编制朗朗上口的歌诀(歌诀的作用有二,其一,歌诀简短比文字说明容易记;其二,歌诀的奥义就是口传心授,外行不能随便仿制)和《此中人语》(口语写的说明)。从这个角度来看,雪芹为鳏、寡、孤、独、废疾者,可谓呕心沥血,关怀备至。

曹雪芹与白媪

白媪是居住在白家疃村的一位老妇,老伴在乾隆十三年(1748)攻打金川时,中箭身亡。白媪有一子,母子相依为命,儿子是老妇的掌上明珠,弱冠之时,竟染疫死。人生三大不幸白媪占了两个,早年丧夫,中年丧子,人生大悲,白媪终因急火攻心、过度的悲伤,哭瞎了眼睛。生活本来就没有依靠,现实更加残酷。雪芹先生得知后,非常同情她的遭遇,用樱桃沟边上的野芹菜,为她医治好了眼疾,白媪眼睛得以复明。恰逢雪芹在香山的屋塌,正要翻盖,白媪为了报答雪芹救命之恩,特以其茔侧的树供雪芹筑室,为雪芹迁居白家疃创造了条件。乾隆二十三年(1758),雪芹在白家疃小石桥的西南,在村民的帮助下盖起了四间房,一间让白媪居住,可随时照顾白媪的生活起居。这件事在敦敏写的《平湖懋斋记盛》中有详细的记载。

孔祥泽老先生曾对我说,雪芹在西山地区行医且医术高超,从不要钱。不仅给穷人看病,也给富人看病。雪芹给富人看病,有一原则,看好病不求回报,不要给他送礼,节省下的钱,为抓不起药的穷人出钱抓药。为此雪芹曾与香山、蓝靛厂、白家疃附近的药铺约定,见到雪芹的药方,免费抓药,药价记在某某富户名下,年终结账。雪芹用这种方法救助了不少丧失劳动能力而无钱买药的人。孔老曾听舒成勋先生说过,在蓝靛厂药铺的几家铺号,雪芹就是这样操作的。听到此,我对雪芹悬壶济世、救穷人于水火之精神而肃然起敬,有如此境界的曹雪芹,为鳏寡孤独废疾而无告者,想得如此周全。

曹雪芹与盲人

250年前,雪芹就已經为残疾人考虑过生存的方式了。他祖辈作为江南织造,家传编织技法,深懂其中奥秘,为盲人编制了一整套的口诀,并将不同颜色的丝线,让明眼人按固定位置搁放。盲人对着口诀,按照丝线的顺序用其所需,编织成各种当时流行的图案。

作者与孔祥泽老先生

雪芹组织的盲瞽行业协会,派明眼人将织锦的图案以及口诀包括各种丝线,送到盲人的家里,并且身教口传,直到教会为止。盲人为能有雪芹这样的知心人,为他们生存作出如此缜密的安排而感激,因而格外认真对待这份工作。而所编出的织品,则由行业协会负责销售。因为要求严格,盲人编织出的图案既漂亮而且又结实,价格还不贵,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为此打开了销路,盲人得到了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报酬(他们摆脱了废人的称号)。有的盲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编织能手,他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有盲者比明眼人编织的物品还好,成为当时的编织明星。他们不仅不是社会的累赘,甚至成为让人羡慕的编织大王。雪芹就是这样,将残疾人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

曹雪芹盲人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自首的盲人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