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2020-11-11单霁翔
在保护故宫博物院这件事上,社会各界付出了极大努力。
在北京市担任规划局长时,我就有幸参与了一些保护故宫的行动。1997年,在北京市担任文物局长时,发现筒子河和城墙中间,一个生活不便的狭长区域里,聚集了400多户居民、20多家单位,当时两侧排污水管就有465条,往河里倾倒的垃圾已两米多厚。筒子河俨然污水河。那会儿,喊出一个口号,
“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后来经各界努力,单位和居民搬迁了。进入21世纪,筒子河已碧波荡漾。
2012年,我有幸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
这里是世界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宝库,也是全世界来访人数最多的博物馆。当时,作为故宫员工的“我”,对“世界之最”感受不深:大部分区域,竖着
“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99%的文物,藏在库房,拿出来展示的,不足1%:人们进入故宫,就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走,看皇帝坐什么地方、躺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上早朝、什么地方大婚,东边珍宝馆、钟表馆看看,御花园休息休息,就走出去了。不到两个小时,“到此一游”。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真的是最重要的吗?它们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人民现实生活作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一个观众走进博物馆,出去的时候能够获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当时,在故宫我看得最伤心的,就是看到西部来的老大爷、老大妈,走累了,坐故宫台阶上,拿出自己带的行军壶,打开喝口水,就着啃口自己带的干粮。他们可能都没有很多钱上宾馆、饭店吃顿饭,但要来故宫。我们能带给这样的观众什么呢?我们不缺文化资源,我们缺人文关怀。所以,必须改变。
故宫环境大整治,为时三年:室内10项,室外12项。
首先,清理了散落在各个房间、没正式归档进入库房的文物。这一整理,归入库房,腾出很多房间。
有几十间房子,堆着零散门窗,这些也是古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善待。修复,入古建筑馆陈列。
有近200间房子,堆着装过文物的大箱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地下库房,箱子里文物取出来入了库房,箱子留在了原处。无论樟木、紫檀,还是皮革,箱子都带着历史的信息。当它们被保存进三个大型的箱子库房,太多房子腾出来了。
另有多个房间,堆着被子、褥子、毯子、毡子、门帘子。这些不是皇帝用过的,但也是古物。应该善待。于是,除菌、熏蒸、修复,建织绣库房予以保管,又腾出很多房子。
此外,过去做一个展览,完事就打开一房间,展柜往里一推,展具往那儿一堆,模特往那儿一摆,把门一锁,十年八年,无人问津。今天布展水平根本用不到这些了,所以,清理。又腾出很多房子。
还有,使用过的椅子、桌子、沙发、运动器材,都舍不得扔,国有资产,不能随便处置啊。于是,庭院里办了个大会,把它们陈列出来,需要的部门把它们领走,其他的集体处理。这样,又腾出很多房子。
再有,十多年没进过人的房间,进去一踩全是尘土,这是大的安全隐患。一个非常漂亮的小佛堂,当时堆满了杂物。
三年过去,故宫9371间房子,终于间间都干干净净的了。
室外整治,比室内更艰苦。过去一些区域不开放,杂草没膝。有的地方,我第一次进去时,老员工嘱咐,一定要大喊两声,让小动物先跑,你再进去。当年,著名的玄宗宝殿,进去便是如此,今天,已清理干净,不该长草的地方,一根都不长。
还有不该长草的地方,就是房顶。过去,故宫屋顶长了很多杂草。对杂草宣战,很不容易,刚拔掉两场雨一下又长出来。“斩草要除根”:把一片片瓦揭开,把草根取出来,把古建筑修好,把缝弄严,草籽再进不去。这样干了两年,故宫1200栋古建筑上,不再有一根杂草。
最难办的,是清理市政管道。
越来越多市政管道,犬牙交错,穿越内金水河,穿越墙;太多热力管道,占据了很多空间。我们既不能挖开古建筑墙角把它埋到地下,又不能在空中高架起来。一年半设计,一年多报批,终于同意,在远离古建筑的地方,在地下8米到14米的位置,通过盾构的方式,躲过地面的文化层,然后两个断面的共同沟,延伸三公里长要把十七宫管线全部入地,这样永久性解决,再也不用开掘古建筑的地面,再也不用穿越古建筑的本体。
我们下决心清理所有“不和谐”的建筑。
几十年积累了135栋临时建筑,其中最危险的就是彩钢房。彩钢房两三个星期就可以搭建好,但不阻燃,一旦着火迅速燃烧。所有部门一把手都立军令状,拆除临时建筑。就这样,咨询部使了八年的彩钢房被拆掉了,行政处600人吃饭的大食堂被拆掉了,古建部和宫廷部的库房被拆掉了,西部区域审计室、基建办、预算处三个部门办公的彩钢房区全部都被拆掉了……就这样,解决了59栋彩钢房。
更多的,是临时建筑。比如“南三所”,皇太子生活的区域,非常漂亮,可惜当年老员工都没见过它什么样,因为它多年来被七栋花房围了一圈。后来,我们在郊区建了古典花卉养植中心,初春送养好的花卉到故宫各个庭院,深秋又把它们送回养植中心。花房拆掉,人们才第一次看到南三所什么样子。
在三年环境整治之前,我们喊出了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今年,紫禁城600岁生日,人们走进故宫,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环境、影响安全的现代建筑。我们做到了,没有食言。
三年大整治,带来了三年大开放。故宫开放区域越来越大,2014年达到52%,2015年达到60%,2016年达到76%。今天,故宫开放区超过了80%,很多竖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牌子的地方,变成了展区展馆展场。
譬如,几十年来,人们参观太和殿以后,只能往北面走,一根树都没有。很多观众曾问我:为什么故宫没有树?过去,我只能告诉他,你再往前面走走,御花园有树林。其实,太和殿两侧各有一个门——右翼门和左翼门——当初没有开放,如今全已放开。走出右翼门,迎面就是18棵300年树龄的大槐树。
如今,故宫每天接待数以万计的客人。世界各地走进故宫的人,会感动于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去年,故宫购票观众数史上最高,达到1933万,这还不包括“每周二对学生集体参观免费”等环节设置。粗略估计,年参观人次两千万是有的。这算“世界第一”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5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今年,紫禁城60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個600年。
(本文根据2020年10月22日“中华文化大讲堂”单霁翔先生即兴演讲整理而成,经单霁翔先生应允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