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大殿看紫禁城建筑之美
2020-11-11朱天纯
朱天纯
从建筑的整体资质和体量上说,故宫三大殿是整个紫禁城建筑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紫禁城的美学。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
三大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三大殿在装饰色彩上,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建在高约5米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建极绥猷”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的五脊六兽的数量是中国宫殿中最多的。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明朝嘉靖时期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朝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6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6根,使空间宽敞舒适。
三大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万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叠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三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