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2020-11-11姚念星
摘 要:在漫长的语文求学过程中,我们第一个掌握的技能就是阅读能力。从书上的字里行间汲取所学的知识,从文中的只言片语领会深意,阅读的习惯将会陪伴学生的一生,尤其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时,阅读就显得更为重要。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对语文这一学科而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扩大阅读面为目的的阅读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而群文阅读就在目前的教育中应运而生。群文阅读是一种更加新颖并且更加符合小学生对阅读能力和思维方式共同提高需求的阅读方式,师生通过阅读一组文本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主题畅所欲言,在一组文本的阅读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整体素养的目的。文章探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群文阅读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素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然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来看,还存在着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不到位、学生阅读兴趣不足以及教师缺乏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策略等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目前阅读能力的现状,进一步提出完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策略。而群文阅读作为近几年逐渐发展的新式阅读形势以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点,几乎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顺应时代变化所需要采取的必然举措。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群文”两个字上,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一系列文本的阅读,然后以文本系列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核心主题为中心进行讨论,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师生一起讨论进步,逐步抽丝剥茧,理解整个系列文本的深刻寓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与传统的阅读相比,群文阅读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能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毕竟学生的目标不只是课堂上的学习,更是构建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念,而由于群文阅读的新式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之中,群文阅读在课堂上的应用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社会、校方和家长都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加重视,而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更是首先受到了教师的重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要将群文阅读和大量阅读进行明确的区分,尽管群文阅读和大量阅读都能起到学生拓宽知识面的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方式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群文阅读讲究的是从一篇文章的阅读转化为一系列文章的阅读,是有规划和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更准确地说是教会学生做到从一个点拓展到一个面。而大量阅读基本上是毫无目的地进行海纳百川式阅读,阅读的内容也是涵盖了各方各面,非常驳杂,学生阅读后能记住的东西实际上是很少的,大多情况下是水过地皮湿。
群文阅读通过直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使得学生能够对一个方面学习得更加深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未来注定是要紧跟时代的,那么学会从庞大的信息海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一系列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是现代生活所需要的信息能力。通过群文阅读的教学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行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
在文娱时代下,电视、电影、游戏等娱乐项目的泛滥使得小学生过早地沉溺于此。学生认为,简单直观的娱乐项目比阅读来的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更新颖些,因此对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在课上完全不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教育的方式存在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兴趣,使得学生发现阅读中存在着更多的“黄金屋”,那么自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重点集中于对文章细节的剖析或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中,而对于学生整体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缺乏必要的指导,这会导致学生被动地阅读,难以体会自发阅读的乐趣,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无效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降低阅读的效率,而且会进一步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无益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我国长久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作为主导,非常注重课堂内容的讲解,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与饱满,但这也导致了课堂节奏紧凑连贯,学生们疲于接受庞大的知识量,并且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不多,在短时间来看可能绝大部分学生在语文成绩上会有一些进步,但这些进步是难以延续下去的。因为学生们缺少群文阅读的积累,脑海中翻来覆去只有寥寥素材可以拿来使用。
(三)教育理念的落后
新时代下,教育理念发生了新的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讲究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认为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约束力,无法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便将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缺乏相应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同样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尤其是对于群文阅读这类需要教师详细引导的学习方法而言,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探索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认识群文阅读的重要性
群文阅读作为异军突起的新形态教学模式,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的新方式,也是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补充。因此,校方、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实际掌舵人,更要对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模式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尽管群文阅读模式从各方面来说,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但是也要注意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尤其不能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填鸭式”教学陋习再延伸到现在的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大于教师的包办作用,只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自信和快乐,从而实现学习上的正向循环,也只有以學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群文阅读的教学教材
由于群文阅读教学的自身特点,教学时使用的教材较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就有所不同。目前的教学模式中,群文阅读教学还是来源于教材本身,不同的是要将一系列的教材进行整合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精准,要反复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的新内容。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推广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看待教材中的内容,这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也是以教材为根本的重要举措。通过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内容,这是最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在群文阅读实践的过程中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比如,针对课文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部分,进行课文的情景再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敢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在教材中其实有很多课文是很适合群文阅读的,比如说《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等生动形象的课文,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在群文阅读中有层次的呈现文章内容
群文阅读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以点推面,举一反三。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就能够更深入同样的一組文章的架构和内涵。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青蛙卖泥塘》的讲解时,要分别清楚小青蛙向其他小动物卖池塘的过程,学生自己总结和概括。在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以后,就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趁热打铁地指导学生阅读类似的教材文章。比如《蜘蛛开店》和《小毛虫》,当学生通读以后可以引导学生简单画出文章的脉络图,列出几篇不同文章中的角色,比较在不同的文章中这些角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触类旁通式的语文教学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那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总结概括能力。群文阅读的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中同样奏效,比如在讲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时就可以顺带延伸《元旦》《清明》《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这样方便学生进行类比记忆,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也就更不容易对知识有所遗忘。
四、 结语
从文中的实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学科核心素养下群文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这也是建立在教师能够正确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而言。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教师自身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群文阅读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良好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运用好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这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要在教学应用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将群文阅读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谭文,肖强.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582-584.
[2]王敏.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9):131.
[3]刘红.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8):69-71.
作者简介:
姚念星,山东省菏泽市,山东省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