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的缺失与唤醒
2020-11-11费志明
费志明
摘 要:学生科学思维的唤醒与培养,是科学实验教学不可缺失的环节。科学教师应努力学习科学课程理念,提升科学专业素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使科学实验课既是学生寻找证据、发现规律的场所,又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场所,更是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场所。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思维;缺失;唤醒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抽象”,使零碎的和片面的知识上升为各种科学概念和理论,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1]36。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实验,唤醒学生科学思维,是提高实验教学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验教学实例,就实验过程中如何唤醒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实验设计过程中
(一)缺失:“设”而无“计”,无思维意识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探究的思路,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制定探究方案。”[2]10现阶段,初中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实验法。在实际教学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许多学生还存在缺乏基本思路与方法等问题。
案例1 “比较水与食盐水谁更容易结冰” 拓展性实验方案的设计
生1:准备两个杯子,一个里面加水,一个里面加食盐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第二天早上看一看情况。
生2:准备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里面分别加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盐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生3:准备两个一样的杯子,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純净水和食盐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每30分钟观察一次,将现象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中。
显然,生1的设计方案思维混乱,缺乏基本控制变量的思维,缺乏设计思路。生3的方案较合理。教师在此时若告知学生,生3的方案是正确的,你们就按这个方案做。这样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获得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至于此方案的优点在哪里,如何设计,学生因缺乏深度思考,并不会因此而了解。
(二)唤醒:集思广益、分析对比,唤醒思维
面对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不能急于告知正确的方案,而忽略了学生沉睡的思维。教师应该适当示弱,让学生站出来充分表达。学生在自己的表达过程中或听取他人的表达过程中往往会有思考,沉睡的思维会被唤醒。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标,分析对比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厘清实验设计的思路。案例1 中,通过学生各自的充分表达,马上就意识到了控制变量的问题,同时还发现生3 的方案中,时间间隔30分钟可能还是太长,改为15分钟或更短时间比较合理。这样,在集思广益、分析对比中,学生不仅找到了较合理的方案,同时还改进了方案,设计出了自己的最佳方案,逐步形成设计实验方案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二、实验观察过程中
(一)缺失:“观”而不“察”,无思维加工
伽利略曾说过,“一切推理都是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3],从中可知观察对于实验是何等的重要。对实验各阶段进行观察,就是学生“亲自发现”的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然途径。“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往往“观”而不“察”,不经过思维的加工,其观察效果可想而知了。
案例2 “探究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实验(装置如图1)
师:用气筒往瓶里打气,当气压达到0.2MPa左右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如图1a),同时拔掉铁销,观察相关现象,记录数据。
(教师动手操作,演示实验,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做好记录)
师:请各小组汇报观察记录。
生1(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观察到瓶内出现白雾。
师:还有其他现象吗?
生1:没了。
师:哪些小组的观察结果与这个小组相同?
(有4个小组举手)
师:有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小组吗?
生2(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观察到,除了瓶内出现白雾,电子温度计由22.1℃变成了16.5℃,温度下降了(如图1b所示)。
……
教学片段中,有5个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只有白雾,有1个小组观察到了白雾和温度计的示数,竟然没有一个小组能答全三方面的现象。
(二)唤醒:适度点拨、问题导引,引导思维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4]可见学生的思维是从碰到实际的问题后才真正开始。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往往“观”而不“察”,只知道实验现象,而不知道每一个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最后就难以总结出实验结论。因此,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问题,以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思维。
思维引导:①瓶内的白雾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白雾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生:水蒸气遇冷液化,有白雾说明瓶内温度下降了)②瓶内温度下降说明内能有什么变化?(生:温度下降说明内能减小了)③塞子由静止到飞出,机械能有什么变化?(生:塞子运动了,说明机械能增加了)④减小的内能哪里去了?增加的机械能哪里来的?(生:瓶内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塞子运动的机械能)
三、获得结论过程中
(一)缺失:“结”而不“论”,无思维绽放
科学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归因分析、理性推理基础之上的。学生分析数据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深化其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后,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统一的“结论”。究其原因,学生结论的来源往往不是刚刚做过的实验,而是唯书唯师。这种结论的得出,缺乏基本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案例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教学片段1】
师:现在按要求分小组进行实验(装置如图2)。
(学生按要求分小组做实验)
师:实验已经完成,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生:我们小组实验顺利,可以得出:当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声):没有。
【教学片段2】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若将纸板F倾斜,让光仍贴着纸板F沿AO方向射向镜面,如图3所示。此时反射光还在纸板F这一平面内吗?
生1(马上举手):在的。
师:有赞同的吗?
(学生的手从少到多,马上全部举起来)
师:能说一說理由的请举手。
生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啊。(只有生2举手,其他学生都保持了沉默)
教学片段2中,教师的巩固练习虽然较难,但通过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学生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思考;其次是对光的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的知识没有完全理解。究其原因,就是教学片段1中,学生得出的结论太完美,全班意见统一也太完美,很难说是依据实验现象、深入分析对比获得的。缺失了收集证据以及对证据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
(二)唤醒:延迟判断、借助追问,启迪思维
科学活动中的思维,是学生通过头脑的活动对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加工,由已知信息获得新信息的过程[2]37。因此教师在获得结论这一环节,既要避免学生直接参考书本或依赖好学生得出结论,又要避免直接将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养成用知识的传授代替思维培养的误区。采用延迟判断、借助追问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主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归纳实验的结论,从而真正地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促进思维深入。如:(1)法线与镜面是什么关系?(2)F板的作用是什么?(3)三线共面的依据是什么?(4)你是怎么理解三线共面的?等等。依次引导学生思考,将现象与本质联系起来,构建更加清晰的光学知识体系。
四、交流和讨论中
(一)缺失:“讨”而不“论”,无思维碰撞
课堂交流和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感情投入,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进行思维碰撞,迸发思维的火花。但在实际实验教学当中,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往往是“讨”而不“论”,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
案例4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的实验(制备氧气的装置如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