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探讨
2020-11-11胡海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语感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和融合。现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文言文是語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成效对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新时期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文言文;教学成效;信息化
目前,高中文言文在教材中含量较多,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复杂性和难度也不断加大,高中文言文教学成效不理想,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文言文教学现状,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促进文言文教学不断取得突破。
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化,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由于文言文在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作为历史遗留的产物,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再加上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流行词汇、网络用语不断涌现,文言文已失去了实用功能。现阶段,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在课堂上只是翻译,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背诵,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被动性较强,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兴趣,很多高中生感叹文言文学习困难,文言文枯燥无味等,非常不喜欢上语文课,但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他们又不得不学,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文言文水平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做好知识积累,培养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的功利化,忽视文言诵读作用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不间断地灌输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在高考中拿到高分,布置学生利用早自习诵读的仅仅是《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对其中背诵不做要求的篇目就直接放弃。同时大多数学生在背诵名句名篇时,根本没有认真去理解其中字句的意思,有的同学连课文注释也懒得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效率可想而知,即使勉强记住课文内容,而在考试中卷面是笔试的,在默写时还是有很多错字别字出现。比如将“万里悲秋常作客”写成“万里悲秋长做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写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其中字词的含义,导致在考试中拿不到默写这部分的分数。
(三)信息化教学不足,教学成效提升困难
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上还比较欠缺,语文教师很少进行信息化的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只是简单的课件重现,从课本到课本,缺少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能够带来的教学优势和充足教学资源,不利于语文文言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限,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语文文言文教学水平的有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方面,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无法借助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等,实现高效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在开展语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也存在不足,学校很少组织培训活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渠道少。
二、 新时期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文言文教学模式,促进高效课堂目标实现
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语文文言文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此,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创新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促进高效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开展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鸿门宴》教学时,教师改变以往通览全文,逐字逐句翻译讲解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前预习+课堂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上课前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对于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梳理,在课前教师就《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进行分配,要求学生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划分成不同的演出小组,最后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表演最佳的一组进行表扬,此后,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拍摄场景,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影视材料的播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通过将文言文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更加高效。
(二)更新文言文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文言兴趣培养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对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作用。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诵读中才能逐渐形成,而目前高中生都既不愿意诵读,也不会诵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诵读对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自读、范读、分小组读、齐读、听名家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要求学生先能读准字音,在处理好句子中的重音、停顿等的基础之上,再正确掌握诵读的节奏、语速、语调以及语气等等,做到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大体的把握,能对文章内涵有初步的认识,并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所感悟。
例如,在开展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教学时,教师首先进行范读,学生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会的生字词,并对《师说》的中心“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初步的感知;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的字词的重音、停顿等的正确读法,从而能读得恰当、读得得体,对于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从师学习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后学生在可以正确背诵并默写的基础上,再次领会“古之学者必有师”的深刻含义。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融入,提升教师智慧教学水平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同时,培养新时期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离不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支持,因此,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应始终围绕“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等主题进行探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顺应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从“部编版教材特点、教学应对策略、课例分析”等几方面剖析新教改后的语文教学模式。改版后的教材课文数量减少,教学类型增加。此外,阅读形式也由改版前的精读、略读调整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文言文占据着新版语文教材的较大篇幅,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既需要学生线下进行书写、阅读,又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更多优质的教学内容,而文言文教学成效的提升,也需要进一步借助信息化的教学创新,顺应时代变化,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前,已经有很多信息化的语文教学App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文言文听、说、读、写系统学习需求的特点。这类语文教学App是现代化教育开发的语文教学产品,通过互联网技术+教育出版社+教辅图书+优质学科资源+大数据学情分析,实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优质资源共享、增强家校互动、学生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目标。
(四)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以高中文言文教材为实际,从总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特色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结合以往高中学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视频资源,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特色进行语文文言文信息化教学的创作探讨。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实用、系统的信息,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语文文言文教学成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全面继续提升高中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要积极组织相关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系列培训。培训采取订单式培训、小组式学习的模式,促进高中老师就文言文教学主动自发地前来学习交流。培训的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广大语文教师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和操作技巧,也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当今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对今后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个人能力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总结
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文言文学习压力大,学生负担重,文言文学习成效不理想,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改革路径,积极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尝试进行教学创新实践的策略,不断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成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段雪婷.基于“先学后教”理念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以《前赤壁赋》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8(2):63-69.
[2]王丽丽.成语在文言文文本内容教学中的运用——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1):47-49.
[3]韓刚.基于互联网视域下,语文课题研究策略初探——以《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4):170-171+177.
[4]任强.试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条标准——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教学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76-79.
作者简介:
胡海,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