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前“小预备”激活数学的作用探析
2020-11-11厉薇
摘 要:课前“小预备”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它不是简单的复习铺垫,而是让学生从已有经验转向新感觉,找到新旧知识关联、建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的重要部分,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数学积累,完成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不断引导学生以“小预备”为抓手,激活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预备;课前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很多学校为了给学生充分地做好课堂学习准备,安排了从预备铃到正式上课,大约三分钟的“小预备”时间,在不少教师眼里,这三分钟太短,可有可无,做不了什么。一般情况,这段时间大多老师选择就给学生做好课堂准备用,最常见的就是学生安静地趴在桌上休息等老师。看似微不足道的三分钟,如果积累起来看,每节课三分钟,一天6节课,一周30节课,如果充分利用,就可以达到90分钟,相当于两节课时间,一学期下来,还是相当可观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是不分时间地点的。近几年很多老师慢慢开始重视这短短的三分钟,出现了不少老师会用来进行古诗文方面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数学教学来说,积累和运用对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我们如果利用好课前“小预备”时间,绝对不是时间的延长,而是数学学习的扩容,可以从学生思维、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各方面进行能力的培养,日积月累,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小预备”的大追求
组织数学课前“小预备”积累活动,是指在每一节数学正式上课之前,利用三分钟小预备实践,进行如计算、总结归纳、课前活动探索等方式进行活动,是很好的数学常规积累的一种手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建构
华师大郭思乐教授说过:“整体的知识是有灵魂的。”小学数学知识形成是有完整的体系的,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小预备”,可以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迁移过程,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形成学习方法结构,感悟数学学习的奥秘,获得生命的成长。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课前“小预备”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的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梳理已经学习的知识,回顾研究方法,回忆研究过程,学生的思维深处就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理解和分析,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
(二)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下,核心素养处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核心素养的本源和根基,充分利用课前“小预备”可以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活动经验、生活经验实现对新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对接,形成新的经验,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促使学生的经验生成更加丰富、生动且深刻,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常常说:以学定教,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以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切入点。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往往外显的状态是比较枯燥的,利用用好课前“小预备”时间,能够极大地点燃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导学生步入新知探究的情境。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组织同桌口诀背诵大比拼;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让学生唱读儿歌等等,多形式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让他们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挑战,生成快乐学习数学的内心体验。
(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逐渐地渗透与培养。在每次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之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有效地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活动等经验,长时间的方法积累,能够自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或者學习路径,进入新知的学习,可以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地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 “小预备”真积累
虽然是课前短短的三分钟“小预备”,想要实现超越三分钟的精彩,教师必须要在学生分析、教材编排系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从小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我校数学教学非常重视课前小预备时间的教学,以小学“数与代数”领域教学为例,从自己课前小预备积累的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基础解读,找准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和教材的解读变得尤为重要,找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水平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工作之一。
以《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一课为例:学生的基础是会用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五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对用字母表示数量或关系掌握得很好,教材在例题后面的练一练出现的问题,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如果直接用这道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
但是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本节课必需的基础之一,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整合教材,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到课前“小预备”中进行积累,激发学生的思考。具体如下:
同桌互相说一说,括号里分别填什么?
(1)黄花有x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红花有( )朵。
黄花和红花一共( )朵,红花比黄花多( )朵。
(2)商店运来电冰箱x台,运来洗衣机的台数是电冰箱的2.3倍,运来的洗衣机有( )台,电冰箱和洗衣机一共( )台,电冰箱比洗衣机少( )台。
作为课前“小预备”积累,所以每题中增加了一个过渡性问题,可以降低思维难度,同时能帮助新课中设未知数提前做好铺垫,使学习水到渠成。
(二)专项训练,提升数学能力
数与代数领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重中之重,纵观整个小学阶段,苏教版每一册教材中都会有专门的计算单元,以五年级教材为例,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小数相关的计算,下册就安排了分数相关的计算。数学运算的培养需要我们持续跟进,在这些计算单元学习时,课前“小预备”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每天坚持三分钟专项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计算速度,还能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通过系统全面的训练,给学生归纳出知识体系,同时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项训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问题引领,形成结构关联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生命,数学知识有其固有的内在的逻辑结构,所有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可以必定在某个知识体系中,因此必然是在旧知中产生新知,新旧知识之间是关联的,课前“小预备”可以积累和整节课重点问题有直接关联的问题,以此问题引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思维碰撞,从而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新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形成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的积累问题。
呈现整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算式:
以一组为例提问:两道算式的结果为什么是一样的?
学生可以发现每组算式结果是一样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數学活动不能单纯地用来模仿和记忆,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这样精心设计的问题,分散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即指向本节课问题的核心问题:一个数除以一个非0的数,可以乘这个数的倒数。
总之,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优化课堂的各个环节。课前“小预备”既是数学学习积累的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的三分钟,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是单一固定,而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只要是从学生出发的教学,从“以知识为目的”转变到以“以儿童为目的”中来,如以学习方法结构和习惯的培养为目的,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一定可以达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所在。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切勿轻视课前“小预备”的时间,而应将其转化为优化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助推站,从而为实现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孔莹.小学数学教学中前置性作业的布置[J].都市家教,2017(9).
[2]欧喜生.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4(1).
[3]陈晨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2014(5).
[4]高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36).
作者简介:
厉薇,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