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年来课程视角下初中语文专题式微型教研实践与探索

2020-11-11刘菊春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研修教研学科

刘菊春

(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三明 365000)

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新课改启动;2011 年,修订版义务教育阶段课标颁布。虽然有了顶层设计,然而,教师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课标理解不透,使得教改步履维艰。如何基于课标,以科学的学科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成为紧迫的问题。2008 年9 月至2020 年6 月,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及刘菊春省、市、区三级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进行课程视角下的学科专题式教研探索。12 年来,笔者从课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把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写课“六课”技能研修问题化、专题化、微型化,课题化、系列化、成果化,努力走向专业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工作背景——教研员、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现状

截至2007 年6 月底,梅列辖区初中语文老师57人,平均年龄近44 岁,多处于职业高原期、倦怠期。2008 年秋,笔者刚调入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教研员,到各校听课,当时用的苏教版教材七、八、九年级分别安排朱自清的《春》《背影》和《绿》,笔者观察到:三个年级的教师用同样的幻灯片、同样的内容介绍作者。这一教学细节让人思考:怎样基于课程要求、学情和文本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这一篇”的语文教学价值和育人价值?面对梅列的团队,要研究“怎样通过区域研修,促进广大教师走出高原期、倦怠期,获得真发展”。2012 年3 月起,笔者受聘为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017 年5 月受聘为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至此,成员共61 人,他们是优秀教师或骨干,面对成员,要研究“怎样让成员更好更快发展”。“课程意识”“问题意识”“专题式”“微型教研”便成为我的工作关键词。

(二)基于症结——学科教研瓶颈难突破

首先,全区教研组活动能按时开展,存在“虚教研”“泛教研”现象:一缺系统设计,订计划、搞活动、写小结,材料齐全,但跟着“感觉”走,活动随意,无“主题”贯穿,更不必说有中长期的教研主线;二缺学科特点,缺语文教研的专业性;三缺合作,未形成研修共同体。教研成效不高,反过来又影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不少教师包括工作室成员,对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中学语文学科为例,体现在阅读教学,“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然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孙绍振)。体现在写作教学,是“有课无程”,学无履历,难有获得感。教学目标的偏离、教学内容的芜杂、学习过程的虚假、学习评价的僵化,使语文课愈来愈不像语文课。并非梅列区如此,全国皆然;并非语文学科如此,其他亦然。而学科教研又缺乏对症的支持,难以帮助教师真正解决问题。

(三)基于教研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01 年新课改,带来了新改变,但未根本解决教学积弊,又添新问题。面对教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让教师真发展,最终达育人目的,是做“专业”的有品质教研的目标。在“课程”视角下准确理解课程性质,科学确定教研专题,“专业地”展开研讨,打造教师的“专业性”,是此探索的出发点;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学生,是此探索的归宿。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教研管理方面

1.试点先行,积累经验。2008 年9 月,笔者在初中语文学科尝试,组织苏教版“朱自清作品怎么教”专题研讨,讨论不同年级的朱自清作品阅读教学如何设定目标、选择内容和运用策略,初步树立要在初中学段的系统中教单篇的课程意识。2009 年9 月,笔者受学校委派,全面负责“市区校三级合作‘五课’(指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教研”试点校(三明八中)两年的实验工作:设计方案、落实跟踪、总结反馈。我以八中为点,带动区初中语文教师完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鲁迅作品教学”“如何进行教学反思”4 个专题,初步积累专题式微教研经验。但笔者发现,课程意识的缺乏,是学科教研向内涵发展的致命伤。

2.片区推进,向外辐射。2011-2015 学年,区进修校的省课改实验项目“建立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五课’研修实践与研究”,在全区中小学铺开。团队在此背景下完成了“教学问题的设计”等8 个专题微教研。这4 年,笔者以案说法,努力用教师自己的案例说课标、说课程理解。梅列区教师渐渐树立课程意识。我的探索,走向梅列区所有学科,还走向三元区、永安市和沙县。自2012 年3 月我的市、区名师工作室成立,活动向全市开放。实践中我发现止于嘴上“议课”不足以练就名优教师,于是将“五课”发展为“六课”,增加“写课”环节——写反思、实录、教学片段、教学叙事、总结、论文等,形成了专题式微教研模式(见图1)。2015 年4 月,该模式开始在市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或片区推广。2017 年5 月,笔者的省工作室成立,该模式在成员的所在学校或区域推广。此外,笔者还通过讲座、论文、微信群,分享经验与成果,向更广范围如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辐射。

具体操作,按以下线路图推进:

图1 学科专题式微型教研模式图

聚焦问题—确定专题—以例说“法”(细化到课标解读、文本解读、课型等)—“六课”链式研修。基于问题定专题,以专题定教研微点,点点成节,节要结实;节节成链,链可延展;链链相交,形成教研块面;面面相合,研修成体,最终构成教师专业研修体系。

图2 “十步法”教研组研修流程图

图3 教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流程图

图4 以“初中语文单元整体化教学”专题为节点的微型教研链式图

专题A、B、C……根据时间、教学内容、教师、学情确定,重点在“微”与“实”,如“如何观课议课”,我们选择以《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进行5 次研讨,历时5 年。专题间有逻辑,形成教研链条。

(二)学科研讨方面

1.确立专题式微型教研的课程视角

课程视角指站在学科课程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关注教学的价值即通过“教书”来“育人”的问题。微型教研指对日常教学教研过程中遇到的小、真、实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加以研究,重在小切口,有过程,有实效。

以语文学科为例,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本质、学习语文的过程和如何教人学语文,是语文教师最根本的任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是“教师”“讲”的课程,而是“学生”“学”的课程;不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课程,而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不是学生“识记”孤立的语文知识的课程,而是学生“综合”地进行“言语实践”的课程;不是只为应付升学考试的课程,而是养成良好语言习惯适应各种生活实践的课程。语文课不是教“内容”的课,而是教“形式”的课,更准确地说,是教“怎样从形式到达内容”的课。

基于这样的课程立场开展专题微教研,方向中正不偏。“研”从“教”中来,“教”从“课”中来,“教”为“学”展开。教,“侧重讨究言语形式”,在学生积极的言语实践中,使“学有履历,学有生长”。以语文学科为例,教研活动要研究的内容要素如下:

图5 语文教研活动的内容要素图

2.研究方法与步骤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兼用调查法、归纳法。12 年共开展19 个专题研讨:

图1 学科专题式微型教研模式图以语文学科为例加以呈现,此模式普适于其他学科,只要将“教言语形式,学语言运用”语文教学的要义换成其他学科的要义即可。操作时,要注意专题的逻辑性,以及每个专题要由多个微型活动来支撑。如“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我们以一篇篇课文教学去落实,以区级以上公开课去集体研讨。切口小,研讨才有着落。

若说2008 的“朱自清作品怎么教”微教研,是出于21 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那么,2009-2011 在三明八中开展全学科“五课教研”实验,则是有意识的谋划,它深化了我对区域教研、课程实施的认识;2011 年8 月我开启省名师培养对象研修之旅,得到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和省教育学院鲍道宏博士的指导,至此,我对课程的理解加深了,我的“以言语形式为鹄的”的语文教学主张和“课例采样取专题”教研主张日渐明晰,成果体现在论文和专著《我从课中来——初中语文教与思》(2015)。2015 年4 月,首届市工作室工作结束,我将“五课”研修发展为“六课”。2017 年4 月,省名师工作室挂牌,我引领团队,主要聚焦文类,开展专题式研修,主编了工作室论著《去蔽求实:我们的关键词》(2020),完成了从个人、几个人的努力到团队发展的转变。

3.教学依标“五追问”

研,最终服务于教。教,我们借鉴名家理论,坚持“五追问”:

一问教学的终极价值:我最终要去哪里?教学终点是“知”还是“行”?在有限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时间内,什么值得学生学习?是彰显文本本身的价值,还是以文为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价值?教学求的是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持续阅读的长远价值,还是学会应试的短期价值?抑或是长远价值和短期价值的结合?

二问课时目标的确定:我当下要去哪里?课时目标偏了还是准了?多了还是少了?散了还是聚了?浅了还是深了?阅读教学中,课文是例子,那么,用课文来例“什么”?

三问教学内容的选择:我用什么去那里?“这节课”选用的内容能实现上述价值吗?不同文本的阅读价值应有哪些差异?如何体现这些差异?体现文本“类型”价值、文本“思想”价值、“思维”价值的知识有多少?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展自我的知识有多少?单篇和群文阅读的价值有何不同?

四问学习活动的安排:我怎样去那里?谁在学——问题是谁的?真问题还是假问题?问题发现和解决的指导是否到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吗?如何学的——是零散还是结构化指导?课前、课中、课后的一致性与发展性如何?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知识选择、重点活动与指导内容的一致性程度如何?接受、吸收与输出、创生的关系如何?最能体现价值点的指导是如何引向深入和拓展的?借助哪些资源来学的——阅读课堂是封闭还是开放?文本如何链接?生活情境如何整合?师生自身的资源是如何利用的?如何关注全体又保障大部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课堂是只关注优秀生还是注意了学困生?中等生的问题如何解决?阅读教学中,课文是例子,那么,教师怎样用课文“例”想教的内容?

五问教学的效益:我是否到了那里?如何选择或设计测评工具和程序,以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信息?能研判能看出学生的发展点吗?学生在这一发展点上向前走了几步?还能再走吗?在“类型”“思想”“思维”等方面的发展突破了哪些瓶颈?如何让学生表达这些发展?

4.教学对标“去十蔽”

语文课堂遮蔽太多,“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不为积习所蔽,才可能让语文课单纯一点、有效一点。守正、去蔽、求实成为我的微教研核心价值追求。

语文教学蔽在何处?自2011 年起即全程跟进指导我的陈日亮老师,结合我的探索,梳理十蔽:

(1)教学任务多多,却忘记中心任务乃是教学生“怎么学语文”;

(2)教学目标点点,却忽略最基本目标是侧重“语言形式的探究”;

(3)教学内容种种,却无视最主要的内容是掌握方法和训练习惯;

(4)习惯于知性教学,却不懂得“感”比“知”更为重要;

(5)考什么就教什么,却不知“教好”才是“考好”的保证;

(6)迷信音像媒体,弱化了语言文字这个最有效的主媒体;

(7)奉“教参”为圭臬,把仅供“参考”变成唯一“参照”;

(8)认为我讲了你也就懂了,学不会、考不好都是学生问题;

(9)以为教学可以毕其功于课堂,漠视对学生课外习得的指导;

(10)盲从所谓“作文攻略”,忽视平时多读多写的自主训练;

这些遮蔽,归结起来,是仍未根本解决地对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的理解偏差问题。每学期的专题微教研,我努力帮助教师厘清哪些事不能做、“此时”不宜做,以退为进。

5.教后验标“写中进”

如何通过区域(工作室)教研帮助教师科学施教?“写课”是普通教师走向名优教师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仅多次开设论文撰写讲座、开展“晒课评课”等活动,还借每次公开课,推动执教者和观课人写过程、写思考,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如前所述的《生物入侵者》教研,大家都写,写就带动读与思——做中学,学中写,写中思,思中读,读中进——参与式研修,真正促使教师动起来,长起来。这种案例式写作,易被教师接受,效果也明显。如,首批市工作室届是人均发表CN 论文2.45 篇,第二批人均3.1 篇,上涨幅度26%,这对山区教师是了不起的变化。

三、成果

发表《渡己渡人,永远在路上——“刘菊春名师工作室”工作回顾》《课程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区域专题式微教研探索》《守住语文正道,去蔽求实出成效——三明市梅列区初中语文专题教研实践与思考》等三篇文章,全面总结了我们的探索。另外59 篇论文及2 部论著,具体体现了每个专题研讨的成果。

一是构建了课程视角下的学科专题式微型教研模式:聚焦问题-确定专题-理解课程-提升“六课”技能,见右图。把图中圆形部分换成其他学科的要义即可。

二是形成了教研管理推进策略:试点先行,片区推进,向外辐射;区、校、组、个人联动教研流程图。

三是总结了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三步法:教学依标“五追问”、教学对标“去十蔽”、教后验标“写中进”。

实践经验主要有:

1.教学问题专题化。基于教师的真问题确定教研专题和微点。先从实际教学(朱自清作品教学)入手,发现教师在确定“这一篇”的教学目标与选择内容上有困惑,便开展“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研讨;紧接着是落实的问题,于是研讨“教学设计”;发现乱用多媒体,对应开展“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素材的选择与使用”等研讨;发现教学问题多源于文本解读不到位,便推出“教学文本的解读”“教学问题的设计”专题;解决了以上问题,还要有“作业的设计”“试题的命制”的评价跟进;想教好,必然要反思,于是推出“如何观课议课”“如何写课”。

2.专题教研专业化。教研管理规范有序,试点先行,积累经验;片区推进,向外辐射。片区推进有具体线路图。学科层面,在课程视角下,深刻理解课程性质。“专业”地研究教学教研问题,求学生“学”之实效。以“如何观课议课”专题为例,我们以一堂省名师展播课《生物入侵者》为例,观、议、写论文并两次开示范课,用5 年时间,帮助教师在实践中理解课程,现择部分呈现如下。

关于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将“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当作教学重点,是不合宜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之后,“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是重点,但是,不是教说明方法及作用这些静态知识,而是深入语言学习程序性知识,深入“言语”来“咬嚼”,走向理解与掌握。

关于领会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路径应当是“咬文嚼字”而不是贴标签。如可提问:标题为什么不是《生物移民》?从标题我们可以感受怎样的作者态度倾向?

关于议课: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基点,也是教学归宿。对目标的理解,决定了观课者怎样评价教学。议课最终经由议“教”而指向“学”,它不应止于评议教学模式表象。“专业的评价应当深入学科内部,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自身特点与深嵌其中的教学环境,对教师、学生教与学行为的动机、过程、效果与价值进行评价,评价往往既有量的分析,又有质的把握,是量化分析与质性判断的结合。”(鲍道宏)

3.专题教研课题化。12 年的教研,6 项省课题、1项市课题相伴相随:2006-2009 省课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与评价研究”、2010-2012 省课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与评价研究”、2011-2013 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项研究课题“初中语文‘专题式教研’实践研究”,2012-2014 市课题“人教版初中‘现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究”、2015-2017 省课题“山区县域初中语文‘专题式微研教研’实践研究”、2015-2017 省课题“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教师研修模式实践研究”(此项参与,其余主持)、2018-2020 省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统编本初中语文单元整体化教学实践研究”。1 项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三等奖,1 项获市优秀课题一等奖。课题研究提升了教研品质。

4.专题教研系列化。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文本解读、教学问题设计、媒体运用、作业设计与评改、试题命制、观课议课、撰写教学反思与论文、单元整体化教学等19 个专题,虽无严格的序,但大体有序,形成内在逻辑链,螺旋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它们基于教师实际,围绕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四个课程基本问题展开。每一专题的推进,都有系列的活动支持,如“单元整体化教学”已持续4年,每学期以不同文体或任务推进。

5.专题教研成果化。梅列区进修学校的“五课”教研实验,已扎下根,结下果,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成为教师链式研修的日常功课。“做”了之后,“写课”成为提升教师的重要环节,笔者要求成员“做”后一定“写课”,把用笔表达自己的成长当作日常,养成习惯。成效明显,如2017 年省工作室成员及研修25 人在CN 刊物发表文章11 篇;2020 年仅1-6 月,发表文章达20 篇。将教学教研当作科研来做,将所做外化为可视的文章、视频等,促使成员读书、深入思考,提升专业能力。

四、效果

12 年努力,梅列区初中语文教研、笔者的工作室专题教研初步形成特色,有力推进区域(工作室)教师研修走向专业化和效益化。

1.变“虚教研”“泛教研”为真教研、实教研,提升校本教研水平,带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区本教研有规划,校本教研有落实,个人研修有参与,消解了原先校本教研的随意与零碎。专题式的微型教研,让教师深入具体问题研究解决,去除了“不专业”的隔靴搔痒。形成教学教研的良好生态。12 年来,梅列区初中语文中考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稳居市前列,助力市“壮腰工程”,为高中教育取佳绩奠定扎实的基础(2019 年福建高考文、理、文艺类状元均落三明地区,2020 年福建高考理科状元落三明地区)。

2.促进了教师真成长。专题式教研回应了教师关切,为教师提供教学教研技术的支持,促其专业发展。以梅列初中语文教师为例,经12 年本项实践加持,81 人中培养了省劳模(也是正高级、特级教师)1人、市劳模2 人、省优秀教师3 人、市优秀教师7 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 人、市名师1 人、市学科带头人5 人、市骨干1 人、区学科带头人10 人、区骨干教师10人。在省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中,梅列区初中语文教师不到70 人,获一等奖2 人、三等奖1 人。刘菊春省、市名师工作室,除梅列区教师外共48 人,培育出正高级教师(其中1 位特级)5 人、省学带2 人、省学带培养对象2 人、市名师1 人、市名师培养对象2 人、市学带8人。已有8 人被确定各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3.易复制,易推广,助力全国中小学校本、区本教研探索。2019 年11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要求强化校本教研,要教研部门“创新教研工作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本成果恰恰可以回应这个要求。专题式微教研,突出专题的针对性、形式的多样性、设计的系统性、过程的可参与性、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教研线路图、专题链,可用于中小学所有学段与学科,即使是硬核部分的“课程视角”,各学段各学科根据实际换上学科内容,就可以操作,模式易复制易推广。这一模式,在梅列区、福建多地如厦门、泉州、明溪、柘荣、连江,甚至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实验,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地域广,各县有教研员,各地有不同级别的名师工作室,教研员、领衔人最了解当地教师情况,基于教师真实问题、基于学科课程视角的教研,开展有品质的专题式微型教研,帮助教师“专业”地教书育人,能大面积、较快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研水平,培养名优教师。

《福建日报》《三明日报》、省教育厅网、三明市教育局网、梅列区政府网等媒体多次报道了笔者的实践。

五、反思

课程意识、课程视角是专题式微教研的基石。偏离学科育人目标,将劳而无功甚至起反作用。专题确定要有中长期规划,有逻辑地推进,这样能大大提升教师研修效益。从活动组织来说,实施的关键在教研员与区域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员有效配合,在工作室领衔人与成员的积极配合。教研员(工作室领衔人)要把准航向,航向偏,则南辕北辙;组长、备课组长、工作室成员是主力军,他们是小团队的向导,他们的素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各团队的成长品质。培养优秀的组长、备课组长、工作室成员是重中之重。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五课”技能为普通教师研修日常功课,“写课”则是成就名优教师的重要途径。弄笔写文,它往往受阻,这是研修瓶颈;若能突破,教师成长将上新台阶。一切工作的终点在学生的“行”,不可忘却。

猜你喜欢

研修教研学科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