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口腔种植患者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2020-11-11邢荣昊
邢荣昊
天津港口医院口腔科 (天津 300456)
牙种植修复是指在牙齿缺失的部位植入牙体组织,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种植牙成功率较高。由于受口腔解剖结构复杂及牙体缺失位置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治疗难度增加,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选择种植系统[1]。采用常规种植修复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而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技术修复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出血指数。本研究旨在探讨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口腔种植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0~50岁,平均(39.85±3.85)岁。试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0~50岁,平均(39.15±3.3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在术前进行X线等常规检查,以确定口腔牙体缺失部位,并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种植修复手术,试验组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具体如下。(1)常规种植修复手术:于术前10 min,使用定剂量氯己定清理口腔,采用局部麻醉,常规消毒、铺巾;自患者牙体缺失部位牙龈至牙槽嵴做一纵贯切口,钝性分离该部位黏骨膜后清理骨面,定点逐层备洞,植入种植牙体后,逐层缝合牙龈组织,止血后予以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2)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术前准备同常规种植修复手术,待麻醉满意后,用牙龈环形刀切除患处牙龈,充分暴露牙槽骨,同时使用球钻逐层备洞,保留孔洞底部与窦底部位2 mm距离,以满足种植体直径;完成上述处理后,使用骨挤压器提升上颌窦底,最后在牙体缺失部位植入种植体,缝合切口部位组织,注意止血。两组在完成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后,告知患者持续服用7 d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在术后恢复期间,禁止进行游泳等易造成口腔感染的活动。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后的种植体留存率、口腔出血指数、患牙菌斑指数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种植体留存率比较
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种植体留存47例,留存率为94.0%;对照组种植体留存38例,留存率为76.0%;试验组种植体留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59,P<0.05)。
2.2 两组口腔出血指数、患牙菌斑指数以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比较
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口腔出血指数及患牙菌斑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口腔出血指数、患牙菌斑指数以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健康问题愈发得到重视。口腔牙体缺失不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面部美观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2-3]。选择合适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口腔环境,提高生命质量。常规口腔种植修复手术通过有创方式,将尺寸合适的种植体植入患者牙缺失部位,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该手术治疗方式的有效期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牙体留存率会逐渐下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情况,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
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属于当前口腔科牙体缺失治疗的常用手术方式,通过抬升窦底能够有效提高牙体种植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种植体留存率。相关研究指出,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治疗牙缺失患者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4]。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种植体留存率、口腔出血指数、患牙菌斑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口腔种植修复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出血指数,对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