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产业融合政策分析与安徽实践研究

2020-11-11江竹月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安徽省中央农产品

汪 欣,江竹月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省气象局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230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国内生产成本迅速攀升、国际农产品市场强烈冲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的现状,转变农业生产与发展方式、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迫在眉睫。农村产业融合这一全新发展理念自2015年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便连续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之中,可见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安徽作为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份和六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历来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在近年来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旨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论述,从政策视角分析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路径,从实践视角梳理安徽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实践成效,进而为其他省市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分析

根据2015-2019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章节布局与相关表述,从提出背景、基本模式、发展目的等三个层面剖析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内涵,以期为指导地方实施产业融合政策提供依据。

(一)提出背景: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当前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2014年,“农业现代化”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标题中。随后,“农业现代化”先后出现在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文件标题中。虽然2017年、2018年、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标题中没有出现“农业现代化”一词,但在指导思想与建设任务中都将“农业现代化”纳入其中。

2015-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村产业融合”的表述见表1。

表1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农村产业融合”的章节布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以节标题的形式首次提出“农村产业融合”。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以章标题形式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与建设任务,农村产业融合也逐渐发展成为“目标任务”。如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产业融合概念的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与发展。

(二)基本模式:产业链纵向延伸、功能链横向拓展

对于如何推动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5-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进行了论述,并且认识程度在不断深化。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用一节篇幅论述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用一章篇幅对其展开论述。通过对政策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产业链纵向延伸型与功能链横向拓展型。

产业链纵向延伸型,即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围绕某一农产品的农资供应、育种、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关键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进而获得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1]。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此推动和实现农村产业融合。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随后,“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等也都出现在2017-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在农产品的运销方面,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对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进行强化建设,做好农村电商服务体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电商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新业态,提出“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以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激活农村活力,构建农业产业链集成与融合平台。例如:山东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落实山东省《农业“新六产”发展规划》,通过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等方式,整合资源,围绕蓝莓产业、食用菌产业、茶叶产业升级优化,构建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融合发展平台。一家专门从事干果销售的食品公司在园内流转1000亩土地,发展蓝莓种植和深加工,建立全产业链体系。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引进60多个高新农业项目,仅蓝莓产业产值就近20亿元,带动7万农民就业创业。

功能链横向拓展型,是指将农村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自然风光、休闲旅游、科教娱乐融为一体,实现单纯的农业功能向经济社会功能、休闲文化功能、生态保护功能的横向拓展[1]。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通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挖掘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与文化教育价值。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了阐述,如休闲农庄、旅游观光、特色民宿、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旅游+”、“生态+”等发展模式,以推进农、林业与科教、文旅、康养等产业展开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农村发展的功能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疆福海县黄花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种植了粮食、饲草料、中草药等约16万亩,园区通过运用“农业+旅游”策略,既积极推广了福海农产品,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福海农业旅游之美。

(三)根本目的: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理念旗帜鲜明地体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表述之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标题下面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展开详细论述;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标题,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的直指促进农民增收。

自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其作为重点建设任务予以推进。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因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要在产业链上延伸,在功能链上拓展,更要在利益链上让农民能够得到实惠。国务院组织编写的《脱贫攻坚前沿问题研究》也提出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链,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贫困治理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

二、农村产业融合的安徽实践

依据前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内容分析,下面分别从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环境、农村产业融合实践与成效、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变化三个层面对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制定、典型举措与实践成效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环境逐渐改善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从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的“老四化”阶段发展至当前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阶段。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大多通过农业机械化程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粗略估算。安徽省长期重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机械化、科技化手段以稳定农业产品产量。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构建了“十字形”架构的1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搭建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鲜明特征的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在农机化发展方面,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

2013年安徽省以列入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示范区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一领导和部门合作,采取整体推进与试点示范策略,加快推动农业物联网建设,在大田作物上,实现“四情”监测预警与智慧调度。如亳州市的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通过对两万多平方米猪舍的实时监测,了解到每头猪的状态,并实现自动喂食及对有害气体的监测和预警;全椒县的水产良种场,通过摄像头与水下传感器,实现水产的实时监测、生产预警、网上诊断、远程控制。“智慧农业”已经成为安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农业科技发展将为农业的增产、增值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15-2019),安徽省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在2014-2018年期间呈逐年增长趋势,增幅分别达到73.52%、22.68%、16.18%和4.77%;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分别达到8.68%、17.37%。与此同时,安徽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14-2018年呈现出增长态势(见图1),由2014年的4024.20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4672.71亿元,年均增长率3.81%。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增幅最大,从2014年的162.47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64.62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2.87%。

(二)农村产业融合快速发展

产业链纵向延伸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二次产业,前接第一产业,后续第三产业,是为农产品增值、促农民增收的关键节点,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重点工作[2]。安徽省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于2015年出台《安徽省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指导意见》,又于2019制定《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的意见》,高度重视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此外,安徽省在政策支持方式进行了创新与探索,于2018年设立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有限公司,采取“产业+基金”“基地+基金”等模式,支持成长期、成熟期的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升级步伐。

在具体实践上,各地施行了各具特色的举措。宿州市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以下三项举措:一是在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主要责任与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模式。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在研发、加工和开拓市场方面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定位于农业种植生产。二是建立起合同契约、生产要素、成员互助三大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联合体一体化经营提供基本保障。三是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标准、加强项目支撑、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提供有益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环境[3]。

宣城市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华卫集团为核心组成华卫产业联合体,探索了“行业协会+公司+合作社+技术+基地+家庭农场”的商品鸡养殖模式:先是由龙头企业提供禽苗、饲料给专业合作社并提供技术支撑;然后专业合作社采用六统一模式(标准建厂房、发苗、供给饲料兽药、防疫、技术指导、回收)进行规范化运作;社员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专业化生产后,龙头企业运用现代化手段保证产品绿色、健康的基础上,利用其市场优势对成品鸡进行销售[4]。

依据《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15-2018)、《2019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统计年鉴》(2019)等,统计出2014-2018年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业总产值(见图2)。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2014-2018年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8.6%。其中,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2017年突破万亿大关,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9∶1,超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规划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至2020年时达到2.4∶1的目标。由此可见,从产业链纵向延伸角度来看,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图2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以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为依托,发挥农业休闲、旅游及生态保护等功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促进农业功能链横向拓展的重要抓手[5]。自2010年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认定工作以来,安徽省先后有14县(市、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包括黄山市黄山区、黟县、休宁县、绩溪县、宁国市、泾县、石台县、岳西县、潜山县、颍上县、霍山县、金寨县、南陵县、灵璧县等)。与此同时,安徽省也积极开展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园区(农庄)的认定工作,至2018年底,共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5个、示范点163个。

在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上,安徽省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乡村旅游业提升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标准要求和保障措施。此外,安徽省还积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多次赴沪举办安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介会活动、参与和承办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博览会。

2015年以来,安徽省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数与营业收入实现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2015-2018)分别达到20.15%和12.38%。至2018年时,安徽省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96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787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从业人员139万人,带动农民就业118.6万人,既深化了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见图3)。

图3 安徽省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6-9]

(三)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2016年以来,安徽省实施乡村旅游扶贫“3451”工程、“八个一”工程、A级旅游村评定,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安徽省于2017年制定《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

在地市层面,滁州市于2016年以来积极探索盘活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激活农民“三权”(土地承包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渠道,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滁州市下辖的小岗村也探索出了一条“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新路:在清产核资和界定成员身份基础上组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占股49%,与此前村里开办的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营;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发挥集体资产和品牌运营作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村民拥有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发放的股权证,享受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利润分红,实现“人人持股”“人人分红”,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10]。

据《安徽统计年鉴》(2015-2019),安徽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0.99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1.4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超过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8.48%。安徽省及各地市2014年和2018年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年均增长率的分布情况见图4(因枞阳县在2015并入铜陵市导致统计口径发生变化,铜陵市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此出现大幅下降现象)。

图4 安徽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三、结 语

综上,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论述,从政策视角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农村功能链的横向拓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实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基于2014-2018年相关数据显示,安徽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环境逐渐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为更好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和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运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农村、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并注重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技术、人才进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强化市场机制运行,切实保障农民能够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增收、受益。此外,安徽省各地市的农民增收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也要注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性。

猜你喜欢

安徽省中央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成长相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