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符号学视角下音乐话语与城市身份构建
——以杭州G20晚会《美丽的爱情故事》为例

2020-11-11韦琴红兰艺婧

关键词:符号学小提琴模态

韦琴红,兰艺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1]和“颠覆性”[2]4变化。西方学术界从上世纪末开始对多模态话语展开研究,迄今已产生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多模态性”也成为话语分析领域研究的新趋势。国外已有学者从多模态性视角研究音乐话语,如:流行歌曲歌词与旋律[3]、流行歌曲的政治角色[4]等。我国相关研究还不多,从文献上看近年来主要有秦勇和丁建新[5]以及兰艺婧[6]等。本文基于著名的“新伦敦小组”(The New London Group)发起人比尔·库博(B.Cope)和玛丽·珂兰茨丝(M.Kalantzis)教授创建的多模态符号学理论,以其中关于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的五个意义功能为理论框架,以2016年杭州G20峰会晚会根据“梁祝”故事改编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作品为对象,对其中的戏曲、音乐和舞蹈等视觉与听觉符号模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该音乐话语作品所表达的社会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杭州市的文化与历史语境,探究该作品对杭州这座文化名城的城市身份构建功能,旨在检验西方多模态符号学理论运用于本土化现象的适用性,达到从多模态符号学角度解释音乐话语如何在特定中国语境中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

一、多模态符号学的理论内涵

多模态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M.A.K.Halliday)创建的社会符号学[7]。韩礼德先生的社会符号学把语言看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和一个多功能的语义系统,从社会和文化角度诠释语言的功能与意义。韩礼德先生社会符号学思想下的系统功能语法不仅描述语篇的语言结构,而且从语言所完成的社会和交际功能来解释原因。除语言符号系统外,韩礼德先生还认同在整个社会文化意义系统中存在其他符号系统。受韩礼德先生社会符号学思想影响,西方一些社会符号学家先后创建了包括图像[8-9]、音乐[10]、颜色2002[11]和触觉[12]等单一符号模态的语法,还研究了手势[13]、数学符号[14]、游戏[15]和电影[16]等多种符号模态的意义构建。由于社会符号学关注多模态的意义构建[17],社会符号学也被不断推进向前发展,成为一种“多模态符号学”[18]。但上述理论都是针对单一的符号模态,不能全面解释人类的交流行为。继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新伦敦小组宣言”之后,美国著名符号学家、教育理论家Cope和Kalantzis教授再出力作,创建了一个全面的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语法(grammar of multimodality),用于解释数字媒体时代多模态交流与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

在多模态语法中,Cope和Kalantzis[2]22提出了多模态交流过程中的七种表意形式,认为它们是意义构建过程中“再现”与“交流”的基本特征。这七种表意形式是语篇/文本(text)、图像(image)、空间(space)、物体(object)、身体(body)、声音(sound)和话语/言语(speech)。他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每一个行为或意义成品,不管以哪种多模态形式或模式组合,总是同时以五种方式表达意义[2]52。这五种方式是意指(reference)、行为(agency)、结构(structure)、语境(context)和兴趣(interest)。“意指”指交流的主旨;“行为”指交流行为中的角色,如:说话人/听话人,作者/读者,设计者/使用人,制作者/消费者,手势者/观察者和发声人/听话人等;“结构”指文本、图像、空间等符号模态在意义表达中形成的衔接与连贯;语境指交流行为发生时所处的地点、时间、场景以及背景;“兴趣”指交流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韩礼德先生把前三个意义功能称为“语场”、“语旨”和“语式”[19],而“语境”则被视为意义功能之外的其他层级,成为语用学关注的内容。在多模态语法中,Cope和Kalantzis把这三个意义功能从语言延展到图像、空间、物体、身体和声音等其他多模态意义形式,对它们进行重新命名,并把“语境”与“兴趣”提升到意义功能,提出“语境”与“兴趣”是意义的核心这个观点。

多模态语法充分体现了韩礼德先生关于语法是“意义的资源”以及语言的“系统”与“功能”等重要思想,其内涵又远远超出了以语言为中心的意义理论。首先,意义形式上不再使用“语言”这个笼统的概念,而是把语言符号模态区分为语篇/文本和话语/言语两种不同的意义形式,增加了图像、空间、物体、身体以及声音系统;其次,意义功能上延展了韩礼德先生关于语言符号的三大元功能,并在内容上增加了“语境”和“兴趣”两个新的功能。由于多模态交流环境下意义总处于移动变化中,多模态语法并非把意义的结构形式化为范畴对象,把各种意义形式凝固或冻结起来进行分析。相反,它关注意义的流动,关注意义的形成模式、形成的内容及其背后的观念含义,因此多模态语法也被称为“移位语法”(transpositional grammar)[2]1,这是多模态语法对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独特贡献。多模态语法的目的是用来解释各种形式意义的共享功能以及各种意义形式之间的移动,是数字化、多媒体时代解读多模态意义构建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符号学理论。

二、基于多模态语法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意义解读

2016年杭州G20峰会文艺晚会以其诗情画意的舞台展现给国内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根据“梁祝”故事编排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并已先后被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电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G20晚会中《美丽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采用西方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相结合的方式,用越剧、小提琴独奏和现代舞等表现手法,再现了“梁祝”故事中的“十八相送”和“化蝶”两部分内容。下面主要从多模态语法视角中的意指、行为、结构、语境和兴趣等五个意义功能,分析晚会中《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音乐话语的多模态意义及其对杭州城市身份的构建作用。

(一)“意指”“行为”和“结构”

首先是“意指”(reference)。根据多模态语法,意指是关于主旨或主题[2]55。G20晚会中我们看到,舞台上交响乐团《梁祝》背景音乐响起后,屏幕上“西湖十景”中平湖秋月楼阁被镜头由远推近,然后交响乐团指挥的特写、《美丽的爱情故事》节目名字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伴随着舞台交响乐团的背景音乐,饰演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两位越剧演员从银幕右侧水上舞台登场,演唱“梁祝”中的经典唱段“十八相送”:

唱: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长笛吹起过门)

祝英台:梁兄,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枝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梁山伯:贤弟,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一路平安把家回。

第一段歌词中的第一句是一个表示心理过程的小句,其中山伯为“感知者”(Senser),英台是“现象”(Phenomenon),主要表现山伯对英台的“不舍”。第二段歌词中作者选用了“喜鹊”这个动物词汇。中国文化中喜鹊寓意好运、福气和吉祥;如果两只喜鹊喳喳叫则寓意“喜相逢”。英台在这段唱词中用“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枝喳喳叫”暗示山伯,但木讷的山伯并未理解女扮男装英台的心中所想,因此第二段歌词可以理解为英台对山伯表达的“爱慕”。两段唱词合在一起,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真挚的友谊和相互爱慕、难舍难分的感情。换句话说,“难舍和爱慕”是这段唱词的“话语图示”(discourse schema)[3]78。“十八相送”唱段结束,节目进入“化蝶”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小提琴独奏和两位舞蹈演员的现代舞共同完成。随着小提琴独奏那醉人的琴声,两位青年舞蹈家“化蝶”起舞,一时舞台上乐舞蹁跹。当演奏到“化蝶”高潮部分的最后几个音符时(曲谱如图1),小提琴演奏家已情不自禁地闭上双眼,沉浸于音乐表现之中;与此同时,两位舞者深情对视,并用舞蹈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化蝶”的丰富内涵,而此时作为舞台背景的那一幅幅巨大的彩扇徐徐展开,扇中的蝴蝶成为象征梁、祝二人至死不渝爱情的符号,突出了节目第二部分的“化蝶”主题,使“梁祝”的爱情故得到完美地呈现。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音乐话语作品主要通过戏曲中的歌词文本、小提琴旋律、舞者的肢体语言以及舞台背景中的物体道具等符号模态表现了该节目的“爱情”主题。

图1 化蝶

其次,“行为”(agency)体现了主题思想活动中角色的选择[2]128。这个节目中作为“说话人”的表演者都是我国各专业领域的顶尖人物。例如,舞台上担任交响乐团演奏和合唱的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乐团指挥为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李心草先生;戏曲的表演者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和新生代越剧优秀演员谢群英;小提琴独奏的演奏者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国际大奖的小提琴演奏家、《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最佳演绎者之一吕思清先生;舞蹈是由当今我国最为优秀的年轻现代舞演员刘福洋、骆文博担纲。观众席上作为“听话人”的主要观众有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夫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G20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在这样一个由国家核心领导人及其重要嘉宾作为话语参与者的一个特定社会语境中,晚会所呈现的艺术作品将反映国家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所表达的内容将代表了国家层面向世界传递的声音。

第三,“结构”(structure)指交流行为中各种符号模态之间的衔接与连贯[2]194。《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音乐话语作品是青年作曲家郑阳将越剧《十八相送》选段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相结合,重点表现了“十八相送”和“化蝶”两部分内容。这两个内容之间是在交响乐这个典雅世界语言的舞台背景下,通过小提琴独奏构成衔接。Cope和Kalantzis[2]38提出多模态意义移动是人类意义表达的本质。该作品中我们看到戏曲、小提琴演奏和现代舞表演一气呵成。除了戏曲、小提琴演奏和舞蹈表演,舞台灯光、演员服装、颜色以及道具等都使整个节目在不断的意义移动中形成强烈的衔接与连贯。从舞台灯光看,远景是灯光点缀下美丽的南山路,近景是“西湖十景”中平湖秋月的楼阁;从演员服装看,戏曲演员的浅绿和浅白色着装与南山路上绿树映衬下的灯光达成颜色和谐;舞蹈演员的浅粉和浅蓝服装与舞台背景灯光形成颜色上的连贯[20],舞台灯光和根据意境不断变化的颜色营造了不同而又非常和谐的舞台文化氛围,使“梁祝”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通过多种符号模态的不断移动,被完美地呈现出来。

(二)“语境”与“兴趣”

上面是多模态语法中的“意指”“行为”和“结构”三个意义功能在音乐话语《美丽的爱情故事》中的体现。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的兴趣或目的,这就要涉及多模态语法中的“语境”和“兴趣”两个意义功能。Kalantzis和Cope[2]134提出“兴趣”总是独特地存在于历史与经历的社会环境,因此要理解一个事件或成品所欲表达的“兴趣”,则先要分析其“语境”,因为意义存在于语境,语境是意义的一部分[2]15。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早在上世纪初期就曾提出要理解意义,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其情景语境[21]和文化语境[22]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观点。先来看其情景语境。《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音乐话语作品是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文艺晚会上演出,晚会观众席上参与者有东道国国家主席及夫人,还有G20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晚会舞台搭建在杭州西湖湖面上,西湖的水和西湖的亭、台、楼、阁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了这个节目别具一格的艺术生态空间。再来看其文化语境。首先,西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山岭的万松书院为明清知名学府,也正是当年梁、祝二人的求学之地。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这里同窗三年,他们“促膝并肩两无猜”,从相知到相爱留下许多佳话。作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根据“梁祝”故事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就被确立为中国文化代表作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23],因此从这个角度看,G20晚会上《美丽的爱情故事》在杭州西湖上演出真是耐人寻味,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其次,《美丽的爱情故事》在起源于西方的交响乐这个特殊舞台背景下,为主表现了越剧、小提琴独奏和现代舞等三种艺术形式,在体现传统与现代、西方演奏形式和东方人文元素结合的同时,向世界传达我国追求世界共融和发展的诚意与决心;再者,节目自始至终都立足于“水”。当折扇打开,半圆形的折扇和其水下的倒影仿佛形成一轮满月,两名舞者在月前飞舞化蝶——这美轮美奂的景象表现的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水”,而是表现水的融合与包容和中国文化中“上善如水”的独特内涵[24]。除此,节目中所打造的含有高科技元素的扇面画,犹如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尽显中国气派;同时扇面画中浓郁的中国元素和江南韵味,让人充分感受到杭州的人文魅力。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了《美丽的爱情故事》作品的“兴趣”:那就是这个音乐话语作品表现出来的权力关系不仅在于体现“爱情”这个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还在于向世界传递了我国的文化符号,同时展现我们国家“融合与包容”的文化内涵和“科技与创新”的精神气韵,并从中凸显出杭州这座美丽城市“书香人文”的文化身份。

三、结语

多模态社会符号学关注人类多模态交际行为,阐释多模态话语中存在的权力关系。上述分析表明西方多模态符号学理论能够用于解释我国本土化文化现象。综上所述,2016年杭州G20晚会中《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音乐话语作品在舞台交响乐背景音乐映衬下,主要通过节目中越剧的歌词文本、小提琴的旋律表达、舞蹈表演者的姿态语言以及舞台空间、背景、灯光、服装和道具等多种符号模态,集中表现了“爱情”这个全人类共通的情感,突出杭州市“书香人文”的文化身份,向世界传递出“爱”与“和”的文化符号,表达了中国政府向往人类和平与幸福的美好愿望,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语境下打造国际杭州的一次成功亮相,达到了让杭州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目的。

猜你喜欢

符号学小提琴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征文通知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