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民歌传承策略
2020-11-11
安徽省寿县炎刘中学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学校、家庭对语、数、外等文化科目的成绩过于看重,这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所以,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要充分认识音乐教学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针对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程度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可以看出,将近80%的学生对国内要求学习的音乐课知识不感兴趣,热情度较低。一些学生认为:音乐课属于副科科目,没必要那么认真。而有些学生爱上音乐课也并不是因为对音乐充满了太多的兴趣,而是音乐课可以说话、玩耍和唱歌。很多学生对音乐课不热爱,笔者认为大多数原因还是因为对学校教材歌曲内容等不喜欢,不感兴趣。调查学生对音乐课喜欢程度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说教师上课讲解的乐理知识太难理解。所以,我们尽量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要把音乐课教材之外的东西排挤在教材外面,不允许外面的文化进入课堂,我们首先要从学生兴趣导进,慢慢深入课堂。
二、新化民歌的艺术特点
民歌作为音乐的一种载体,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化民歌,比较有代表的如:诉苦歌、祭祀歌、拉纤歌、攀花歌、插秧歌、插田歌、丰收歌、采茶歌、当兵歌、调情歌、挖图歌、迎客歌、拜香歌、驾船歌、喝酒歌等。这些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的一种文艺创作,能够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标准及理想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爱情、亲情、友谊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进行民歌教学的意义所在。
民歌以其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色彩、浓厚的生活气息赋予了音乐艺术一种新的美,除了采用比、兴、和这些夸张的手法外,民歌还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民歌将平凡的事物化作了神奇,通过慢慢品尝别有一番风味,民歌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突出了不同区域人们的生活特征与风俗习惯,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寄托了人们的梦想与希望。而新化民歌的形成不仅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受到了民族氛围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文化风俗的历史渊源,民歌实现了音乐的多元化、包容性和多样性。因此,注重民歌教学与传承,对于提高音乐教学,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歌传承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注重课堂结构的合理设计
音乐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课堂结构主要是指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为核心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流程,是一种整体性较强的方法体设计。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民歌课程的教学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区分民歌与其他歌曲形式的差异,注意初中阶段学生自身年龄与心理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民歌教学结构。
2.注重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
在引入民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初中生还处于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初中音乐课时也远少于其他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做好音乐课前的铺垫和准备,通过课前引导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前应针对孩子的实际学情,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孩子引向所学习的内容。
3.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将民歌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民歌中丰富多样的素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民歌的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本土的音乐和历史文化的喜爱与认同,进而实现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其次,教师要在进行本区域民歌学习的同时,争取向学生进行民歌教学的扩展,让学生了解附近区域甚至更远区域民歌的特征与特点,进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4.注重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策略
我们在进行民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把握“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所谓的“请进来”,就是要将当地具有丰富民歌经验的教师请到校园来,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民歌的精华与魅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自投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民歌的魅力,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完美结合,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歌学习兴趣,为民歌教学的改革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音乐民歌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总结和探讨传统音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出适合当前民歌教学发展的方式,从而实现民歌教学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