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坚韧·低调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晋才的长寿经
2020-11-11王明洪
◎文/王明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航天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晋才今年已是93 岁的高龄,但依然心系蓝天,耄耋之年仍风雨无阻地一周要上满五天班。年轻的工作人员敬佩地说他“到了周末,还常来开会、加班,简直把航天局当家,把家当宿舍了”。梁老曾告诫年轻人:“有部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想说的是:社会不相信眼泪。如果你们没有终生学习的欲望和能力,没有真才实学,即使是官二代、富二代,也会因为在竞争中被淘汰而流泪。”梁老的高寿,和他淡泊名利、性格坚韧、为人低调、随遇而安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梦是大家共同努力才实现的”
1983 年夏,航天工业部干部处找梁老谈话,希望他能到上海航天局担任科技委副主任一职。很显然,这是一次升职,可梁老却高兴不起来。适时,“红旗六十一号”刚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历尽坎坷的建设任务能顺利完成并正常运转,无疑是对他倾入太多心血的一种回报,他又怎能离开他的精英团队去“当官享福”?然而,组织的安排只能服从。为了不让总体设计部员工的情绪受到影响,为了让新任领导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梁老故作平静,完成了工作的移交,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所幸的是,科技委主任吴中英是他的亲密战友,这一调动,使两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作为科技委副主任,原本可以不兼任型号工作,但局里并没有把梁老从“红旗六十一号”研制工作中调离出来,反而把他直接任命为“红旗六十一号”总设计师,这也意味着梁老可以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型号研制工作,上级的安排让他深感欣慰。梁老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和部级一等奖等奖项,回顾过去,他总是把功劳归于集体,归于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神八’‘神九’‘神十’连续成功上天,媒体的报道总是把功劳归在一把手、明星宇航员身上……其实这个梦是大家共同努力才实现的。”
“一帆风顺的事几乎是不存在的”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梁老从不畏惧科研路上的“拦路虎”,他认为:一帆风顺的事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是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所以他有着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并坚信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当年,他参与仿制某型号地空导弹,由于苏联专家突然撤走,给研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梁老积极应对,不仅掌握了研制的规律,还对原有型号进行了改进并予以提高。研制过程中,他发现苏联的陀螺十分笨重,就组织了一个攻关小组,以美国的一个半液浮陀螺为参考原型进行仿制,夜以继日地研究攻关,终于在三个月内突破了各种技术难关,研制出第一个半液浮陀螺,为后来的自动驾驶仪小型化奠定了基础。1983 年,某型号导弹武器系统研制陷入了困境,梁老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总设计师。接手该型号后,梁老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排故、攻关、整质等工作,使导弹的设计质量和生产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在1986 年6 月21 日试射时,两发导弹却与靶机失之交臂。梁老立即召集骨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其结论是:两发弹均属于偶然的故障弹,而不是系统问题,尤其是第二发弹道很好。于是,他决定继续试验,果然获得成功,之后的试验更是发发命中。
“把当官却不管人事当成褒奖”
梁老为人低调,他虽然当过副所长、所长、副主任、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等一系列的“官”,但身边的同事都评价他“没有官气”。“他们都说我这个人是‘当官却不管人事’,我把这当成是对我的褒奖。”当选为院士后,梁老经常受邀出席一些专业性会议,主持人在介绍梁老时,总会冠上一大堆头衔,这让一向低调的梁老有点受不了。一次,他实在忍不住,就提醒主持人:“我不是领导,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请不要用‘尊敬的领导’来称呼我,谢谢!”确实,在同事的眼里,梁老就是个普通人。如今,他不用遵守航天局的坐班制度,但他依然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员工,每天准时上下班。局科技委组织的专业性会议很多,每次会议都会邀请他参加,但梁老不愿做一个摆设的“花瓶”,会议前,他总要认真消化会议资料,提出自己的专业性建议,和大家一起分析关键技术,排查故障原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热心当小朋友的“梁爷爷”。有时,一些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也会邀请这位资深院士参加,其原因就是这位“梁爷爷”好说话,而且讲课也很亲民,中小学生都能听懂。对于这些社会上的活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参加。如果实在是分身乏术,梁老也会向对方说明原因,并向对方致歉。
▲ 梁晋才
“这样的日子也不错”
梁老的科研之路是从“去教从戎”后开始的。1950 年,他在北京铁道学院任教,1961 年自苏联留学回国后,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中最好的菜肴就是咸菜,“比起在苏联每天吃面包、黄油差太多了,不过能和家人在一起,这样的日子也不错。”1962 年6 月,梁老被借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1956 年由聂荣臻元帅牵头成立。“当时我心里并不情愿,因为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那时候我每天上完课,就会去图书馆、书店看书买书,一逛就是半天,不用坐班。如果我到五院,就没这么自由了!”其实,当时学校也不想放他,但来自聂荣臻办公室的一张通知却让学校顶不住了!“过去之后,发现部队生活也不错,粮食配额由原来的28 斤涨到38 斤!”1965 年,梁老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22 所副所长。“文革”时,又被下放到上海仪表厂模样车间劳动。一个曾经的副所长,一个领导过全所管理、技术、生产人员的领导,成了工人手下的学徒,这种落差绝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接受的。但梁老的“阿Q 精神”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他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他甚至觉得:这样的生活和下放前的日子相比,已经好得太多了。两年后,他重新披上航天战袍,出山了。
“能为老伴做饭,感觉很开心”
梁老和夫人贾玉桂的相识也许是一种缘分。当年,梁老在学习俄语时,认识了“一对一”辅导他俄语课程的俄语系女生贾玉桂,梁老超强的学习能力让贾玉桂感到由衷地佩服,相互间留下极好的印象。不久,梁老回天津探亲,在火车上巧遇同样回北京过年的贾玉桂,闲聊中,两人的心越走越近……1955 年,梁老和贾玉桂终成眷属。几十年来,他和贾玉桂几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因为他明白:自己在航天领域驰骋多年,对家庭是有忽略的,对妻子和女儿是有亏欠的。但贾玉桂并没有因此而责怪他,反而一直支撑着这个家,使他没有后顾之忧,更加安心地工作。多年的劳累,使贾玉桂的身体大不如前,她经常生病,有时只能卧床静养,家务活自然落到了梁老的身上。梁老除了出差,平时不用加班,所以他每天下班一回到家,就系上围裙,淘米做饭忙个不停。然而,他擅长的是型号研制,对家务活却是个“门外汉”。贾玉桂是个细致的人,因身体不好脾气也有所改变,有时见梁老的家务活做得不到位,难免会数落他几句。梁老自然不会和她发生争执,他能哄则哄,不能哄就摆出一副“认罪”的姿态,直到贾玉桂心平气和为止。“能亲手为老伴做饭,自己感觉很开心、很幸福。”梁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