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钧窑古村落保护路径研究
——以神垕镇为例*
2020-11-11郭君健
郭君健
一、问题的提出
中原历史名窑因厚重的窑址建筑历史景观,使得该窑系多个原产地被评为4A级景区和保护区。然而,一直以来对中原陶瓷的研究都多聚焦陶瓷的艺术和工艺上,作为钧瓷文化的载体,对街区风貌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神垕镇为例介绍钧窑遗址的古建筑的空间分类、建筑物的形式与造园手法等方面,以期从生态保护视角来研究钧窑生产空间的物质载体。研究窑址古迹有利于深度挖掘钧瓷文化脉络,为旅游开发、提升瓷都整体形象提供新鲜的创作题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钧瓷文化的横向传播。但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神垕古镇缺乏有序的设计规划,加之设计院在规划中只注重套用优秀的图纸,而忽略古镇的钧瓷文化属性与其他空间的文化差异,故而置身于此难以辨析神垕古镇钧窑文化的场域特征。
国内对神垕古镇的研究是在国家政策推动和非物质文化旅游热的市场背景下逐渐展开的。2010年7月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修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办法”, 郑州人大官网,http://www.zzrd.gov.cn/html/news/12/2015-11/05/7596.html,访问日期:2020年8月6日。;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通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412/t20141231_219960.html,访问日期:2020年8月7日。神垕镇在2014年成功入选“河南十佳美丽乡村”,将神垕古镇的发展推向了村镇文化保护的前沿阵地。(3)“我市被确定为河南省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禹州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yuzhou.gov.cn/xxgk/005004/20170704/e598cf98-1991-4786-a006-ee950cda4a2d.html,访问日期:2020年8月7日。2014年,许昌市委市政府与禹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许昌市钧瓷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钧瓷文化的产业化运营模式介入钧瓷保护,(4)“许昌市钧瓷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部门预算基本情况”, 中国禹州网,http://www.yuzhou.net.cn/a/bumen/qitabumen/2015/1126/52869.html,访问日期:2020年8月8日。通过2016年10月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更是迎来了保护发展的新机遇(5)“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7/t20160720_228237.html,访问日期:2020年8月9日。,招商引资注入资本为神垕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五年。学者靳亚蕊从文脉延续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神垕地域特点,通过物质环境、建筑空间结构以及陶瓷文化空间建构,提出神垕未来规划延续的策略;(6)靳亚蕊:《文脉延续视角下文化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郑州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王庆斌、王磊以神垕古镇几座传统建筑为例,挖掘这些传统建筑的地方特性和内涵,以期对古镇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7)王磊、王庆斌:《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地域性探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3期。许辉选择了以街道美学理论、人居环境学理论为支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于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进行研究分析;(8)许辉:《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设计研究》,河南工业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宋亚亭认为钧瓷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名镇,钧瓷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耦合关系;(9)宋亚亭:《钧瓷产业与神垕古镇空间耦合关系研究》,《山西建筑》2018年第3期。秦红增、曹晗认为村落社会构成中国文明的基本形态;(10)秦红增、曹晗:《新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前瞻:从耕读传家到乡村新习》,《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付琼娅提出了神垕古镇应当通过适应性的演变来达到古镇的活力再生和可持续发展;(11)付琼娅:《产业转型背景下神垕古镇的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湖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49页。李松涛从新旧建筑的有机更新适合神垕镇历史风貌的保护手段,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具体的保护方法。(12)李松涛:《河南历史文化名镇神垕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5页。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研究由宏观及微观,成果逐步丰富,涉及神垕古镇建设领域的各个方面,为神垕古镇村落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参考。可以说神垕古镇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也带来一些思考: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将钧瓷文脉植入到现代乡村文明环境当中?如何以历史文化为导向,塑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名镇?才能使其空间上新旧结合,促进传统钧窑文脉的延续,营造出新时期钧窑古镇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名片。
二、神垕陶瓷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分析
神垕以钧瓷制造业兴盛千年,是一座以钧瓷之名著称的文化古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伏牛山系余脉东侧,交通便利通达四方,目前有S336与禹神快速通道贯穿神垕镇域连接各地。据记载神垕有“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以及“州西南六十里乱石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13)(民国)王琴林等修:《禹县志》,民国二十年刊本,五卷:第20a页。陶土、煤炭、釉土等矿产资源及天时地利汇聚于此,为钧瓷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同时也造就了千年瓷都神话。
(一)村落自然景观分析
神垕村落依托肖河分布居民点,并逐渐沿河发展形成老街,呈鱼骨式街巷布局。北靠文殊,南临郏县,西面和磨街乡相邻,东面与鸿畅乡搭界(如图1),地理位置优越。具备钧瓷生产与销售的良好人文生态环境。神垕古镇位于淮河流域,肖河纵贯其中,这条季节性河流虽然目前河道位置未发生改变,但水系的完整性较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亟需保护恢复。
图1 禹州神垕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区域分析图(李松涛制)
据《禹县志》记载,神垕钧瓷产业在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当时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之盛况。在神垕古镇的钧瓷手工业推动下,老街成为重要的陶瓷贸易聚集地,众多商号和会馆落籍于此,周围的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老街相对狭窄,两边延伸出较多胡同,但不断向外延伸发展成以老街为中心的商业小镇。(14)鲁璐璐:《河南神垕古镇传统建筑形态研究》,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11页。
(二)人文景观分析
神垕古镇村落建筑功能特征主要分为商铺、合院、宗祀与礼制建筑和生产性建筑四大类:
第一类,街巷型店铺。此建筑特点为前店、中寝、后厂的建筑布局形式。这类建筑站在门外看,该建筑只有一个铺面,没有其他。通过商铺可以进入后院,一进院和二进院均有东西两个厢房,二进院主室最为高大,同时在房中设置有穿堂,进入三进院就是陶瓷烧制区。该类型建筑布局的比例关系如(表1)所示。
建筑名称建筑面宽(mm)建筑进深(mm)建筑平面长宽比例申家老宅17600643531:3.6温家大院17100839201:4.9陶瓷官署10700417001:3.9
第二类,合院型住宅。此类建筑大多出现在非商业街区,既没有前院的商铺,也没有后院的钧窑生产作坊,是一个较为规整的一进式四合院落。还有一种合院形式,不过建筑布局较为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在传统民居布局库中很难找到该类型的平面图,大多是原居民根据山势而建。
第三类,宗祀与礼制建筑。在这一类型里面主要以窑神庙为主。当时科技还不发达,窑炉烧制总有些未知的因素,不能够科学有效的把控产品的成品率,陶瓷工匠们在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求之于“窑神”的保佑。
第四类,生产性建筑。此类型主要是以陶瓷生产的作坊建筑为主,有矿料的磨制、泥料的晒制、陶瓷成型、陶瓷施釉和陶瓷烧制的空间建筑。现在保存较好的大多只有窑址建筑,很多宋元时期的窑址被发现后,由于不具备保护条件,大多又进行回填掩埋处理,现存的古窑址多为民国时期的窑址建筑群。
(三)政府保护政策的分析
近年来许昌市各级政府对神垕镇保护开发出台了很多政策型文件。首先,提出神垕古镇以生态保护为主,同时兼顾古镇建筑形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其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不同陶瓷属性划分不同的空间形态。依据神垕旅游开发的相关文件,如(表2)了解政府未来在此地的设计规划,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方能发挥传统手工艺的资源积聚和社会引领作用,以此推动城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15)杨宏鹏:《神垕启示: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探析》,《许昌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表2 政府出台规划神垕古镇空间政策文件
三、神垕陶瓷古村落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在神垕的钧瓷文化传播和活态保护中提供很好的政策支持,但从现有的宏观规划层面来看,古镇的设计由于开发政策和资金的问题,出现一些烂尾工程,但随着政府的介入逐步得到改善。古村落保护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建筑工程装饰上,而是要守住陶瓷匠人的乡愁,隐形的陶瓷文脉要得以展现,尤其是在陶瓷烧制技艺活态传承上,更要因地制宜做好神垕古村落保护工作。目前现状为部分村民盲目私搭乱建和重复建设严重,没有很好的对陶瓷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
(一)传统村落空间界面与尺度破坏严重,旧建筑保护不佳
由于自然条件与政策的限定,建设用地较少,原居民在改造空间界面时不能做很好的保护,很多人在原有的建筑上进行改造和重建。传统建筑界面大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与原来的建筑空间极不协调。与周围传统街道立面相比缺乏建筑材质的整体性原则。在嘈杂的商业环境下,街道已不再是人们的休闲、交往与停留之处。由于原街区的住宅以一层建筑为主,街道不易太宽,其宽度与旧建筑相适应,符合原居民以前的舒适度。而现在再建建筑物都是三层或六层为主,而道路宽度在不变的情况下就会显得空间尺度失控,缺少宜人的步行环境。
(二)古村镇建筑空间结构问题
从自然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神垕古镇以山地为主,很难开辟出大面积供人居住的平坦地块,这也决定了神垕镇住宅用地紧张,道路拥挤等现状,形成碎片化的街区空间形态。由于地形的限制造成了道路网络的不合理,古镇空间规划布局较乱,建筑功能混杂,使古镇环境生态遭到破坏,缺乏相应的游园绿化和休闲广场,地下管网建设较少,生活污水排放不及时等情况,城镇生活化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同时现居住的老城区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城镇结构可拓展的空间较小。
(三)古镇业态功能单一,街区文化价值缺失
老街内部主要以居住和商业为主,街区功能结构单一,除了钧瓷的售卖之外,很少有与游客互动的多元化业态形式。目前政府对街区有一些名称上的规划,但是很多实施过程中名称与实际经营内容不符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如神垕书院,名称很大,空间较小,缺少系统的钧瓷文化传播条件;所谓的陶瓷官署只是挂个牌子,缺少展示的内容,进去参观的人也很少,评价较差,影响钧瓷文化的品牌形象,缺少系统化设计,作为文化体验核心区的一部分,严重阻碍了古镇文化的发展需求。
(四)钧瓷产业定位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钧瓷所产生的期待也变得更高。传统的钧瓷传承人审美和造物观还没有与整个社会的审美相同步,由于缺少造型的创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重数量不重质量,造成了整个钧瓷市场同质化产品严重。经济利益的驱动与手工作坊的封闭造成了盲目生产扩张,即使有创新也是小动量的造型技术调整,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由于之前钧瓷生产大多以仿古为主,外观多借鉴青铜器造型为主,缺乏现代设计理念和人性关怀。钧瓷文创产品缺少温度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不能与日益增大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四、神垕陶瓷古村落文化保护的路径与措施
神垕古镇村落在文化保护上主要发挥原住居民的主观保护意识,同时可以适当的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突破传统村落布局的思维局限,力争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系统化体系,重塑钧瓷文化形象。(16)郭君健:《数字化再现技术在钧窑生产性保护中应用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古镇的文化是村民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历史记忆,其记忆具有相对的永恒感,是这样的永恒感,携带了人类所有文明的基因,同时有穿越时空的这种能力,所以它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认知社会角度的问题。离开了村民的参与,古镇村落文化保护就会变的没有依靠。单霁翔说:“在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多样性要素构成中,当地民众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他们才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减少人为的破坏,遵循因地制宜的就地整体保护原则,把能够反映神垕古镇的历史空间格局和古窑址群落、传统民居和构筑物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活态保护,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保证村民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留足余地。
(一)宏观规划层面的方法构建
1.神垕古镇客源市场分析
神垕以钧瓷闻名于世,该地客源主要以钧瓷喜爱者为主,随着2019年禹州高铁站和郏县高铁站的落成,改变了以前以本地客源为主的现象,据统计外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也在逐步变多。游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参观游赏和科学考察,二是进行陶瓷研究的学者,三是推动钧瓷文化传播的各地经销商。其中客源游客出行的方式还是以自驾游为主,其他形式的出游方式为辅。由于神垕住宿旅馆数量与大量涌入的游客不成正比,大多选择当天往返,以一日游为主。
2. 发展性质及文化定位
神垕古镇主要是古代五大名窑钧瓷的原产地,在这里有完整的北方官窑和民窑的窑炉遗址群,其宋代的双火膛窑和馒头窑有极高的研究考古价值。现存的钧瓷开窑仪式、祭窑神、窑炉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历史属性的活态呈现。古镇的自然景观匣钵墙、石头房子、古树和老街遗址也能承载其厚重的文化属性。我们可以根据瓷种的特征,将其定位为一个系统的钧窑生态文化博物馆。赋予它文物保护、陶瓷传承、学科教育、生态文明的属性,打造一个活态旅游产业项目。
3.区域交通组织条件
现有交通条件有限,古镇所在区域只有一条禹神快速通道,节假日期间就会出现交通堵塞,同时没有大的停车场所,古镇多为山地地形,道路狭窄,很多路段都实行交通管制,私家车只能停在离古镇几公里的路上,影响游客的体验效果。建议开辟大的停车场,开通公交摆渡车,实现交通接续,达到较高的旅游体验。把人运进古镇各景点。同时建议规划与高速公路、高铁站接驳路线,增加客源的多样性,游客流量的增加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进入园区的道路增加旅游解说标识,引导游客进入景区。
(二)中观规划层面的方法
1.神垕古村落的窑址分区和分类保护规划
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文件,我们可以对神垕古镇的设计规划进行分区和分类来实施这两大策略。
首先,我们把分区保护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以老街、老钧瓷一厂和二厂等中心区域构建核心保护区,平时该区域分时段实施交通管制,周末则实行全时段的交通管制,以步行购物体验为主。该区域原则上不准建设现代建筑,只能对旧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同时开展与陶瓷考古相关的活动。特殊情况下可以成立专家组,对其建筑风格、材质和高度进行论证,最终呈现出来的新建筑要和周围的旧建筑协调共生,同时高度不能超过两层。二是以南大、北大、东大和西大社区委员会形成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控制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三层,并对其建筑风格、体量和材质有明确的规定,力求新建筑与周围街景协调一致,同时不能大面积破坏拆除旧建筑及文物遗迹。三是以红石桥社区、刘家沟、关爷庙社区、翟村、清岗涧、温堂、杨家岭和白家沟等区域规划为外围缓冲区,该区域主要是以生态修复为主。(17)吴国玺、马金柱:《基于伏牛山文化圈的区域文化空间整合与开发——以禹州市神垕镇为例》,《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其次,根据政策要求进行分类保护,一是对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石英和长石等矿石采集区进行保护。清除窑址上堆积的矿渣和杂土,同时对有用的矿场和瓷片文化堆积层进行封闭保护。二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如公共建筑的寨门、关帝庙、伯灵翁庙、灵泉寺和民居形式的合院。并改造赋予其一定的广场功能,供游人和原居民进行集会和休闲。三是对古窑址进行保护,可以学习景德镇的保护经验,通过对古窑址的修复保护,让人们了解钧瓷窑炉烧制的原理。
2.神垕古镇景区的总体规划策略
神垕古镇总体布局是“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设计原则,要求遵循非遗保护的“原址性、原真性、活态性、整体性和互动性”五大核心要求。通过对古镇空间结构的理解,了解其主要是由点到线,由线成面逐级构成,形成古镇独有的二元式规划布局,明确其功能分区,控制街区的空间轮廓和导向型,要让每个微观的景观节点都能成为一处小型文化要素,通过“陶瓷+绘画”“陶瓷+书法”“陶瓷+综合材料”等种类提升中原名窑陶瓷的附加值和收藏价值,中原名窑烧制技艺市场化保护的一种重要活态保护方式。同时游客有一定的文化参与性,增加神垕古镇的文化氛围。(18)郭君健:《文化传承视角下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
(1)点的布局结构
厘清神垕文物遗迹并进行归类整理,针对相应的景点进行主题文化设计,让游人进入不同的空间节点。集合不同环境中的体验,通过如诗如画的情景再现能够让游客感受其厚重的钧瓷文化内涵。在点布局时可以通过静态的器物展示和动态的情景设计手法,能够调动起游人的积极性,对钧瓷文化的传播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2)线的布局结构
通过大量的调研来分析神垕游客的行走规律,根据钧瓷的历史轴线、陶瓷的工艺生产流程、民俗学和窑址的考古等方面设计出科学的人流动线图。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的人流动线图作为游览考察的参考,在不同的旅游线性布局结构上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功能性建筑,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分流出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和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为主要游线进行减负,避免人流过于拥挤的状况。
(3)面的布局结构
面状布局空间在传统建筑村落设计中处于主要地位,通过科学的规划我们可以将功能形式一致的空间村落归纳成面状空间,同时利用线状空间来协调支撑整个村落空间布局的形态。面状空间可容纳较大规模的社会文化的集会,同时可以利用其空间特性,增强整个钧瓷文化的场域感和游人的互动性。
(三)微观规划层面的方法构建
1.街区的肌理与风貌
街区肌理是整个古镇空间规划肌理的微观层面,神垕古镇村落建设受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影响,街区肌理呈现出较为常见的棋盘式、鱼骨状、十字形和丁字形等,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方格网路结构,同时由于神垕的山地地形特征,建筑的选址也多为背山面水,顺应山体和水流的走向而布局建设,最终形成现有的依附于肖河自发性生长的山水格局。营造神垕古镇空间发展的平面布局形态,同时也烘托来传统建筑街道骨架的主导地位。通过对街道肌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形成主要是受地理因素和人文历史的影响较大,未来古镇的发展必须依据现有的街区肌理,来感知古人留下的建筑生态造园智慧,现在建筑形式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使得原有的建筑街区肌理遭到破坏,这种阻断传统建筑的神垕整体街区规划提供宏观的建设发展方向。(19)靳亚蕊:《文脉延续视角下文化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郑州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18页。
神垕古镇风貌有随处可见匣钵墙、钧瓷碎拼吉祥图案、钧瓷灯柱等和钧窑文化相关的艺术形式,通过街区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来体现该区域厚重的钧瓷历史文化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人文精神和风貌特征,是未来城镇文化脉络延续的主要表现。我们在设计规划保护时要继续运用传统载体进行创新设计,增加游人对钧瓷文化的传播和对空间形态的认同。
2.古镇街区的空间界面设计
传统街区的空间和界面是限定空间范围的面状要素,主要是由空间的前后左右的侧界面、顶界面和底界面六个部分组成。整个古镇空间中的建筑和景观通过不同的界面组合,来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界面的形态决定了村镇空间的形态,从物质角度来看,建筑结构、表皮材料和计算机BIM技术的发展为神垕空间界面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以物质的技术手段来营造钧瓷街区界面的非物质化功能,使整个街区空间突显出钧瓷文化的美学价值、建筑结构的功能价值和建筑保护的生态价值。
具体设计手法可以采用虚实接续的处理手法,来解决单调的空间界面,使整个街区界面变得丰富起来,同时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着重选出几个主要的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化处理,根据艺术形式美的法则来衍生出具有建筑空间虚实美学的钧瓷文化。通过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功能,来分析其空间界面形态的不同视觉效果,根据不同的界面关系,来分析空间界面对空间氛围形成的影响,为古镇街区界面的设计提出新的思考。
3.街道空间的尺度设计
街道建筑形态的尺度感是街区空间形态中最主要的设计要素,因为街道界面的高度和宽度以及公共区域的广场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同的空间尺度对人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我们大致可以将街区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交通性街道和生活性巷道。交通性街道一般是空间的主干道,人流量非常大。生活性巷道主要是次干道,其布局和建筑材质上有很强的钧瓷符号语言,其空间的艺术性较高。随着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建筑空间尺度出现了失控等诸多问题,破坏来村民对建筑空间尺度的感知力。严格执行文物古迹地区的建筑容积率和尺度数值,避免出现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空间建筑,让村民了解破坏空间尺度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对神垕街区的建筑尺度提供科学的数据,探索神垕街区建筑的适宜尺度。研究传统建筑在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适宜人们活动的建筑空间尺度。
4.建筑空间布局与形制
《禹县志》中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将山西3.5万户迁徙钧州等地”(20)禹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禹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页。有明确记载。现神垕居民大多“自明初从山西或外地迁此”。(21)王洪伟:《中国钧瓷艺人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5页。神垕现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和山西建筑较为近似,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变革,神垕的建筑的布局和形制也在不断地演变,因地制宜地将陶瓷材料和陶瓷造型根植于传统建筑形制中,当建筑尺度有所变化时,其建筑空间结构继续保持严谨的空间组合形式。
在建筑空间布局与形制方面我们要吸收传统民居的三种类型,同时也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来制定新的建筑布局模式,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变形,以新的建筑单元群落来组织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活动。村民可以申报2亩、3亩和5亩的地块进行自建,产业园通过设计院有针对地设计5种建筑规划布局供陶瓷传承人选择,这样可以保证相似的建筑结构布局、相同的材料和色彩,进行建筑施工的自建,这样可以确保整体建筑布局和风格的一致性。
5.生态景观系统规划
神垕之前有很多小煤矿,后根据国家政策逐步关停。近30多年的地下开采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沟里的地表水也逐渐断流,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系统。面对当前问题我们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首先肖河要进行两岸景观生态的保育工作。利用现代技术修复河床,做好河水的防渗防漏工作,减小肖河水的下渗量。合理引导神垕自然生态景观系统的功能性要求,做到休闲游憩相结合。在文化体验型景观中重点建设陶瓷传习馆、大师工作室、钧瓷文化园等相关设施。在生产生活型景观中积极改造陶瓷生产厂房、烟囱及窑洞等,对街道进行环境改造,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塑造各具特色的村镇生态景观。根据现代人的作息习惯,提升夜间景观亮化工程,在亮化设计时要考虑到景观节点的色彩搭配与照明的亮度控制,做到既要突出主题又要与周围环境相呼应,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应有效避免光污染。
五、后期保护和管理运营措施
在中原历史名窑生态保护方面,规划是前期保护的一种政策指导,而后期的管理才是文化保护工作的核心。根据可开发程度、体验性程度进行评判,进行数字化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修改意见,增加一些游客的体验感较强的项目,让人们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进行活态传承。(22)郭君健:《活态保护视角下民间陶瓷技艺传承:以禹州扒村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我们经常见很多旅游景点花费巨额设计费来找著名的设计大家进行设计,甚至这个规划项目在世界上拿了大奖,国家层面上也有很多荣誉称号,但由于后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景区的体验感差,游客较少而面临关门倒闭的危险,所以在规划行业有句俗话“三分规划,七分管理”。针对神垕古镇生态保护的后期运营管理阶段,本文提出三大措施来进行很好的实施。
(一)近远期管理运营思想转型
由于古村落原居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城市居民的富裕,存在较大的贫富差异现象,只有在物质上富足,才能追求精神上和文化上的“自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依靠政府的主导来完成。随着原居民保护意识的增强,逐步增强居民的自发保护意识。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特色小镇已开始注重利用新媒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宣传自身的特色文化。(23)卢青:《新媒体时代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神垕特色小镇为例》,《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10期。一部分钧瓷匠人通过市场对钧瓷的售卖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文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通过文化审美和工艺技术的差异性比较,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改进相关技术,从而实现对钧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一部分通过前期政策保护获得很好的经济收入,为了能够持续产生这些旅游景观的经济效益,开始在家做起了民宿旅馆、生态园饭店、陶瓷体验中心等与旅游规划配套的项目,增强村民对自身的钧瓷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实现钧瓷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村民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来践行“社区自主”下的原居民管理运营过程。
(二)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建设扩容
通常技艺传承的主体是人,以前的陶瓷技艺的传承关系主要分为血缘传承、师徒传承为主,这种传承常常会造成“人亡技绝”的历史现象,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改良陶瓷技艺的传承方式,与国内各大开办陶瓷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开办陶瓷技艺培训班,广泛接纳社会上喜欢陶瓷的爱好者,进行陶瓷技艺的年龄梯队建设。同时改良钧瓷传统器型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还要制定“神漂人才机制”计划,让陶瓷人才留住并扎根神垕。我们可以借鉴景德镇的经验,成立“神漂协会”,处理外地人在神垕镇所遇到的各种生活麻烦,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为了鼓励青年人对钧瓷产品的创意设计,让传统陶瓷种类的跨界整合,运用科技+文化+艺术,深度阐释钧窑文化的遗产之美。(24)王雄:《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陕西澄城县尧头村保护与发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7-103页。可以在周末两天设立以神漂钧瓷爱好者为主的创意市集,让新的形式和现代审美在钧瓷造型中出现,避免了传统钧瓷以青铜器为主的造物理念,只有这样钧瓷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三)对原居民和志愿者的拓展
影响神垕古镇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钧瓷匠人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开展活态传承的保护工作。在陶瓷工艺技术方面:为了提高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文化与旅游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陶瓷技艺培训等项目,通过开展对钧瓷匠人的培训,使其提升专业水准和文化修养。在古镇生态保护方面:为了提升村民对自身古镇生态文化的重视,禹州市政府每年都会举办钧瓷文化大讲堂、钧瓷论坛、非遗培训等相关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获得与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保护相关的知识,对神垕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这里所指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主要是以高校、学会、社团和钧瓷爱好者共同组成。在这里也要完善一个奖励机制的问题,比如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政府机构会发给其一个证,以后每参加一次都会在该证书上进行注册一次,完成两次会有有关部门进行奖励,其形式可以是钧瓷产品,也可以是重要景区的门票等。同时也要定期举办以志愿者爱心交流会、让社会力量加入到神垕古镇的建设中来,以此来推动神垕原居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对促进钧瓷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