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激越而悲壮的教育扶贫颂歌
2020-11-11郭名华
□郭名华
贺小晴的长篇报告文学 《天边的学校》,著名作家阿来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本书写出了通过教育扶贫,保持边远地区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的事实。在2020 年天府书展上,《天边的学校》是一个亮点,阿来等在新书发布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紧接着,10 月23 日,四川省作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天边的学校》作品研讨会。一时间,《天边的学校》以独特的精神风貌进入了读者的视野。
木里藏族自治县是四川省最为边远的地区之一。《天边的学校》围绕着木里中学这所县里唯一的完全中学,如何通过艰难、悲壮而激越的教育改革,最终实现了摆脱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个位数”的状况,如今每年的上线人数逼近百人大关的骄人成绩,展开了细节动人、结构紧凑、引人入胜的叙述。木里中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凤凰涅槃,是从上至下、四面八方的各种合力所促成的。因而,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和故事,远远溢出了木里中学的范围。而且,《天边的学校》 写的是整个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教育状况,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本书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启迪: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木里中学现在成了边远地区办好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是有着本质性联系的。具体来说,木里中学由曾经的“混乱”到现在取得的成就,这样的教育改革发展,和许多为此作出无私奉献与辛勤贡献的人们紧密相关。没有哪一个个人能够独立完成这样“伟大的转变”。实际上,八年前,在面对木里教育落后这样一个现状时,予以关注的就有新任县教育局长的胡启华、被委以改变木里中学重任的黄河、关心木里教育的棠湖中学校长刘凯、木里县长伍松、县委张书记、四川省教育科学院的学科专家、棠湖中学的九大学科专家、攀枝花的对口支援学校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多的木里教育改革所需要的资源和力量,他们要钱出钱,要人出人,才终于挽救了木里的教育,并逐年取得成绩,木里教育事业开始不断提升。
这本书告诉读者,一切进步都必须按照科学来办事。木里中学之所以取得改革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四川省教科院、棠湖中学这样的教育科研机构、成就斐然的教育教学旗帜作为坚强后盾。棠湖中学校长和其他教育管理专家、教科院的学科专家、棠湖中学九大学科专家,在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方面,拥有科学的思想、理念、方法和经验。木里中学的教育改革伊始,就和这些教育方面先进的科学理念结合起来。如何守住校门,如何确保师生安全,如何形成一个学校的良好精神风貌……这些,刘凯校长都一一对木里中学的负责人进行传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备课,如何制卷,如何分析学情,如何补短……省教科院的专家、棠湖中学的九大学科专家,都给予了详尽的科学方案,口传身授。有了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有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学校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治理,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教育教学取得了可以看得见的效果。
《天边的学校》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还在于它富有情怀。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解决了温饱乃至于奔到了小康,然而,在物质生活稍稍好起来的情况下,人们有时候竟然会迷茫乃至迷失。这时,阅读《天边的学校》,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精神资源。
书中的教育局长和后来的木里中学校长,似乎是个连体儿,他俩在木里中学的教育改革中,承担着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虽然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他们终究还是站在一起,坚持到了教育改革初见成效的日子。改革面对的是陋习,面对巨大的阻碍力量,他们不被理解,还受到挑衅,工作充满着风险……这些,都是教育局长胡启华和校长黄河必须要经历的。这些年来,他们多少次夜半无眠,多少次心中流泪,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为改变边远地区教育落后面貌的牺牲精神,他们就不会有这之后让木里中学旧貌换新颜的成就。
整个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党政领导都是重视教育的,都是为木里的教育改革倾尽全力的。其中突出的代表有县长伍松。在教育投入方面,几年的时间内,县财政拨付几个亿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拨付几百万上千万支持教师走出去学习培训、奖励教育教学成果。伍松县长亲临教育改革座谈会,那是一次被誉为木里教育事业的“遵义会议”。这个会议统一了对全县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也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扫清了教育改革面临的阻碍,在人、财、物上面进行了有力的部署。当一个县的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焉能没有好成绩? 这就是一个关心教育、关爱民生的领导者情怀。
棠湖中学刘凯校长在木里中学的教育改革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生于木里,有着深深的“木里情结”。刘凯校长关注边远地区的教育,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情怀。他把棠湖中学取得的教育管理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木里中学校长。书中写道:一方面,刘凯校长把木里校长拉到自己身边,手把手地教教育管理;一方面,刘校长在黄河校长上任后,每天和黄河通四次电话,讨论、教授学校管理方法。刘凯校长又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木里中学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输血、引智”,促成了省教科院、棠湖中学九大学科专家前往木里中学帮扶。刘凯校长在棠湖中学有繁重的管理工作,然而,他却如此关心、指导木里中学的学校管理,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的,木里中学在八年的时间里,教育改革就创造了边远地区教育教学的奇迹。这是许许多多为之付出、奉献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木里的教育行政工作者、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自不必说,更有众多的包括攀枝花的对口支援学校、省教科院和棠湖中学的教育者们的无私奉献与教育情怀。这些教育扶贫者的名字,在这项给木里教育带来“伟大转变”的事业中,显得格外闪亮。由于人员众多,我们无法一一书写出他们的名字,然而,他们的情怀与奉献,已经载入木里教育的史册。《天边的学校》中写道,这些富有经验的九大学科专家、督学专家和支援教师们,七八年来,每年都要来木里中学。他们有的要克服高原反应,有的年龄偏大,然而,他们心中都激荡着一种情怀,让他们一直坚持着参与到木里的教育改革事业中来。一项无私奉献的事业,坚持八年,那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情怀和精神。而且,参与到其中的,还不是一个两个人,还不是一家两家单位。它是一个新时代的整个社会的脱贫攻坚的选择。这也就是《天边的学校》在写作上最为深层的意义:它把我们社会中存在的极其感人的情怀和精神,加以聚焦式的叙述与描绘,让更多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汲取到这种来自边地的力量。
事实上,正如《天边的学校》所写,这些主导或参与到贫困、落后的边远地区木里的教育改革行动中的人们,一方面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方面获得了在现代生存中极其难得的精神洗礼,从而精神丰盈地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和边远地区的人们一起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