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2020-11-11罗凯悦
罗凯悦
德昌县第三中学
前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长期灌输历史知识将导致学生缺少主动性,使得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讲解相应的史料,通过剖析史料中的历史事件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并且,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深入理解后,扎实牢记知识点。可见,史料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非常重要。
一、合理利用史料,尊重教材
所谓史料,指的就是构成人类历史的资料,它记载着全人类留存至今的全部历史。而史料进行一定的加工锻造之后成为了能指导学生了解的工具,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课本。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接受能力等等,历史课本会对不同史料进行一定量的修改,但是我们知道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达和内容排版都是由专家学者们呕心沥血编篡成书,并由相关正规出版社审核通过发行的,所以它比任何史料都更加具有权威性。
因此教师在运用史料教学法的时候,千万要搞清主次,不能淡化甚至放弃课本知识,否则只会使得整个教学脱离大纲,学生对历史理解可能有失偏颇。例如在讲解“双十谈判”的历史事件时过分讲解蒋介石和毛泽东之间的纠葛等,却忽略了“双十谈判”的实质是蒋介石想挑起内战而并非两人之间的私人纠葛。
二、优化史料选择,实现科学教学
上文讲到了切忌反客为主,使史料代替历史教科书,教材内容才是学生学习的中心。这里就牵扯到了一个史料选择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才不会丧失历史教材的主体性地位,又如何合理选择史料来实现有效教学呢?
1.适时适量进行史料教学,尽量贴合课本
历史课本并不是每一个章节都能很好地吸引人眼球,也不是每一个章节都索然无趣。这意味着,我们并不是要强加史料教学法到我们的课堂上去,而是在历史课本有时晦涩难懂时教师适当增添史料讲解使课本变得明白晓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例如《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都发生在不同地点,死伤结果不一,我国取得的战果都不一样。但是当历史知识相对简单,学生普遍能接受的情况下,你为了使用史料教学法强行堆砌大量史料,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量减退。比如在解释“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时候,解放军的作战路线就没有必要过多叙述。所以,教师备课时应努力寻找史料与课文的契合点和连接处,在适时的时候用史料加以烘托,努力贴合课本,为它服务。
2.史料应当简洁易懂、简洁高效
我们要注意我们所教授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的心理接受年龄和认知水平都在呼唤我们用更加简洁高效的史料走进他们的心,而非用繁复冗杂的史料堵在历史的大门口让他们望而却步,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3.史料运用在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着重点
我们知道,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和你的年龄阶段密切相关的。在初中的学生中,初一初二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更爱直觉或视觉的直接冲击,这样的感官冲击接受起来更快也更容易记住。所以信息量大却又简单易懂的图像史料就会成为初一初二学生历史史料学习的不二之选。初三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可能会更喜欢接受文字性的阅读史料。
当然了史料的不同运用在不同阶段可以进行差别化运用。很多鲜活、活泼的史料呈现在眼前,有利于学生脑海中形成有关于那个年代的特定场景和特定画面,对特定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快。
三、培养历史思维,发散性学习
史料的运用,不仅仅是用与课文相关的原始影像、音像资料来帮助学生记忆课本知识,而应当更多应用于历史思维的拓展与养成,使历史课更有“历史”的味道,而不是简单的历史文化常识课。
例如,关于蒋介石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已胜利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为第一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下,长期合作,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平之新中国,实行三民主义。乍一看,蒋介石的主张是为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但是若能做到双向史料对照来看,例如在蒋介石提出和平建国方针的同时受到美方的战争武器方面的援助。两则史料结合起来看,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蒋介石意图何在,显而易见。
四、小结
总之,史料教学法的运用使我们的历史课程学习成为了对历史事实不断认识的过程,成为了一种用自己的历史思维去探求因果的过程,成为了一种掌握历史学习与学习方法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仍需注意尊重历史教材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反客为主”,重视史料的运用和探究,优化史料选择,多层次多方面地辅助初中历史教学,实现科学教学,提高历史课教师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