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上的疗效
2020-11-10郭林林
郭林林
【摘要】目的:分析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上的疗效。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72例糖尿病患者是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多样组和常规组,每组36例。其中多樣组接受多样性护理,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生活质量。结果:多样组的护理效果要高于常规组,P<0.05。多样组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护理后对比P<0.05。多样组的生活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上的疗效明显。
【关键词】多样性护理;糖尿病;心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3.187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是中老年人。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容易合并大量心血管并发症共同发生,临床上的治疗难度也比较高。在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控制好患者的血糖,待患者血糖稳定之后再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1]。根据大量研究表明,多样性护理在心内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2]。本次研究也针对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上的疗效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选择的研究对象是72例糖尿病患者,时间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将其分成多样组和常规组,每组36例。其中多样组中1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在53岁至81岁,平均(62.38±1.23)岁,常规组中20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在54岁至83岁,平均(62.41±1.24)岁,以上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多样组接受多样性护理。(1)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告知患者,针对一些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还要给予心理干预。(2)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将药物的效果以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提高患者整体的用药安全意识。(3)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生活管理。加强对患者的监督管理,对患者的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进行了解,并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鼓励患者健康饮食,少食多餐,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运动。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血糖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告知患者血糖监测仪的正确使用方式,保证患者能够自行监测血糖。(4)护理人员还要将糖尿病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重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0.0检验数据,将计数资料进行x2值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T值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多样组的护理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2.2 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多样组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低于常规组,护理后P<0.05,详情见表2。
2.3 生活质量比较
多样组的生活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3。
3 讨论
心内科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水平,或者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用药习惯比较差的话,是很容易引发大量不良反应的,甚至还会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常规护理虽然可以有效的发挥护理效果,但是对于心内科糖尿病患者来说,仍然无法满足其要求,必须要给予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护理干预,从而减少影响因素的风险,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3]。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多样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素养和专业水平来不断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尽量减少不良影响因素对患者身体和疾病的影响。同时还可以结合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生活行为干预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从而稳定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免由于血糖不稳定引发心血管事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效果,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多样组的护理效果要高于常规组,P<0.05。多样组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9.77±0.78、6.87±0.35、14.04±2.12、9.87±1.83)均低于常规组,护理后对比P<0.05。多样组的生活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上的疗效明显,可以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值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梅.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上的治疗研究[J].健康之友,2019(15):25.
[2]赵兰燕.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上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23(10):92-93,96.
[3]陈海侠.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心内科护理中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8(3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