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科普
2020-11-10张勇
张勇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并且发病率逐渐上升,主要是由于高空作业时失误坠落、交通事故车祸撞击等因素,对患者的脊柱造成非连续性的骨折,此时脊柱骨折节段通常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且至少被一个正常节段分割,造成不连续的骨折。
一般情况来说这种骨折程度都比较严重,不仅脊柱断裂严重,同时患者还有可能伴随其他损伤,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给治疗带来极大难度。除了以上原因能够引起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之外,如果患者本身患有骨质疏松,也容易引起此病,可能在生活中不经意的碰撞就会导致此类骨折;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因素是安全带致伤,当患者在骤然停车时,头部和颈部屈伸过度,很有可能对下颈椎造成损伤,出现骨折。曾经这类骨折很容易被漏诊,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CT、MRI、X线等检查将病情确诊率大大提高,但是仍有漏诊、误诊的可能,需要患者多加关注自身情况,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到医院接受系统检查,避免长期患病却不自知,引得病症越来越严重,使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
对于不同病因导致出的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具有不同的手术方式,基本原则以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帮助增强脊柱稳定性、对椎管进行适当解压避免压迫神经等方面进行入手。对于胸腰椎出现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的患者可以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于骨质疏松导致出现本病的患者可以使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于骨折处稳定性较差,脊柱后部结构出现断裂的患者,或是多阶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出现在上颈椎处,可以使用前路固定术,下面将对经常使用的手术方式进行介绍[1]。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这种手术通过在患者背部做小切口,在X线的监护下降针管刺入伤椎,通过针管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避免骨折面进一步扩大、塌陷,帮助椎体增加稳定性,避免塌陷的椎体不断刺激神经末梢,能够帮助患者及时止痛,并且属于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更小,不过这种手术方式存在缺点,术后骨水泥具有比较高的渗漏率,并且只能对脊柱起到支撑作用,无法恢复脊柱正常高度,虽然患者的痛感减轻,但是脊柱畸形的问题仍然存在[2]。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方式与前者相似,不同的是在针管内推入可扩张球囊,利用球囊把受损压缩的椎体撑开后再注入骨水泥,这样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原本的椎体高度,并且将周围的骨壁压实,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的几率更小,同时能够帮患者解决脊柱畸形的问题,同样也是微创手术,患者卧床休息两天左右便能够下地活动,不过这种手术对医生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前路固定术:利用钛网、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来对患者患处进行椎间盘切除减压术,这种手术更适合脊柱稳定性较差的患者,在骨折处进行开口,将病变的椎体椎弓根、上下椎间盘进行切除,对椎管进行减压,置入钛网、钛板后进行固定,整体能够起到对患者椎体进行减压、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但是对于有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并不适用,并且可能会存在内固定系统松动的情况。
后路固定术:利用侧块螺钉与连接棒能够有效将骨折部分恢复原位,并且与原来的颈椎序列相同,通过对骨折处置入内固定椎弓根螺钉系统,达到帮助骨折部位复位、固定的目的,这种手术方式比起前路固定术有更好的稳定性,減少患者痛感的同时还能够保留其他正常腰椎的活动度,是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将前路固定术与后路固定术联合使用,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对患者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3]。
伤椎置钉术:主要是在患者伤椎部位进行开口,将脊柱充分暴露后将椎弓根螺钉置入患者伤椎的上下两侧,调整伤椎弧度,帮助脊柱恢复原位,确认伤椎高度和椎弓根钉位置之后就可以进行植骨融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脊柱压迫神经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减压,不过这种手术在多阶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伤椎上下两侧没有完好脊柱,这种手术方法将难以生效。
以上内容便是对多阶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的大致介绍,患者应该如何选择,首先应该到医院接受系统检查,医生结合患者身体情况、脊柱受损程度、脊柱稳定性等信息确定治疗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之后患者应该尽量保持卧床休息,减少走动,这样能够帮助脊柱尽快稳定,脊髓神经功能也能很好的恢复,在身体情况有所好转以后可以适当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肌肉功能萎缩难以生活自理,但不能进行体力劳动,避免体内的固定物出现移位、断裂等,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赵波捷,胡勇. 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 脊柱外科杂志,2019,17(6):436-440.
[2]樊伟林,路建新,高雁卿. 多发性非连续性脊柱骨折的治疗[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0,4(4):291-292.
[3]王瑞富.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