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基于传播模式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11-10肖希茜
肖希茜
摘 要:传播学理论中将传播主体即传者、传播客体即受众、传播媒介即介质、传播效果的直线或循环传播过程等模式称为传播模式。基于传播模式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对各个传播环节和要素的把握,达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传播效果。
关键词:传播模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172-02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根据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对还未形成完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校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坚定的理想信念、健全的身心品格的服务社会、回报祖国的人才,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当前高校的基本培养任务[1]。有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通过教育介体,即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方法,在教育环体中,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达给教育客体,即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过程[2]。
在传播学理论中,信息传播的模式是传播者通过传播介质或传播渠道,在噪音即环境的影响下,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并接收的过程。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种以思想和政治观念为核心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理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辅导员谈心谈话、媒体意识形态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的方式,培养和教化作为受教育者的高校大学生的特殊传播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研究。
一、传播类型
传播是一种通过传播者对一个受众或对多个甚至广泛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的行为。发生在传播者自身、传播者对个人、传播者对群体、传播者对大众之间,传播者本身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高校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类似于传播类型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又称自我传播,是指人在接受外界信息之后,自身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随后将处理结果进行内化的过程[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内传播,即大学生在接收思想政治信息后,把外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复盘,通过理论学习后设置讨论环节、课后思考、课程复习、理论考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自我内化。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传播者和个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是一种将传播者思想传递给他人的重要方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传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个体之间的谈心谈话等形式的交流,可以是一对一的个体交流,也可以是一对多的集体交流。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谈心谈话技巧,通过对特殊教育人才的选拔和筛选,严把“入口关”,同时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习达到对人际传播“把关人”的把关效果。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传播主体是特定的组织机构,利用组织特定的渠道或介质进行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或组织外部传播的过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传播方式有班集体、共青团组织或党组织等利用组织活动进行教育的模式等。各个特定组织可组织、设定与思想政治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庄严却不失趣味的教育形式。
(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的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電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数量较多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主要通过校园广播、主题板报、户外宣传栏、校园网等校园公共媒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理论思想宣传教育的方式,将“议程设置”的信息进行大众
传播。
二、传播模式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5W”直线传播模式,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是最早期的传播模式理论,但该传播模式忽略了传播环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4]。香农与韦费在研究中提出了传播噪音的概念,香农—韦弗数学模式指出信源通过编码,用发射器发出,信宿通过接收器接收信息后对其进行解码,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噪音对信息的影响。这个传播模式与“5W”模式的共同点在于也是线性传播模式,同样是单向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和互动传播模式则打破了直线传播的规律,强调了传播的互动与反馈,指出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以互换身份,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受者也具有信息传播的主动性[5]。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受到以下因素的
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可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学生群团组织的辅导员、班级管理的班主任等,这些传播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应当发挥“把关人”作用,将思想政治内容进行筛选与加工,将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政治策略、优良传统以及培养要求等正能量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作为传播者,再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6]。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者
高校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者,基于信息传播的双向性,高校教师和高校大学生既是思政教育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信息的接收者普遍具有选择性和从众性的心理特点。因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首先使受众产生选择性注意,随后产生选择性理解,最后产生选择性记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还应发挥对“意见领袖”如学生干部、学生榜样的培养与塑造,通过群体规范的要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主要来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打造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蕴含丰富内涵的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与社团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主阵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播者能够为受众设置“议程”,构建“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对教育信息的内容、时效进行选择和有效控制,达到传播导向性内容的效果[7]。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与噪音影响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来自于大众媒介,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大众传播媒介不再局限于早期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和组织活动等,而是新的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移动App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相应的媒介素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新媒体技能水平,建立新的信息交流平臺,如“云班会”、班级抖音号、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等。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影响传播效果的不再只有传播者和受众,传播噪音也存在于每一个传播环节,虚假、歪曲的错误信息一旦进入传播渠道,就有可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反馈是指信息通过传播媒介输送给受众后,又由受众将传播效果返送回来的过程。高校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人群,处于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巨大的阶段,他们在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后,会自我调整和完善,将一部分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再外化出来,反馈给教育者。当学生做出了符合预期的行为,则说明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说明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向,优化自己的传播模式,直到顺利完成整个传受活动,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8]。
在传播理论的借鉴中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收,教育者必须时刻把握传播话语的主导权,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表达的权利,但也绝不能对错误言论纵容与放任。教育者应当时刻谨记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勇于创新,尤其是在传播方法上的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燕.受众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论文,2019.
[2]张雷.基于传播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3]王亚奇.微传播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
[4]阎启睿.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变与对策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6).
[5]陈前梓,朱可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5).
[6]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7]郑楷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议程设置方法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8.
[8]殷志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理论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