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汉日寒暄语中的语言文化异同
2020-11-10葛凡飞
葛凡飞
摘 要:寒暄语作为维持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之中。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
仪,而寒暄语更是成为两国人民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日寒暄语体现了两国不同的语言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日寒暄语中的问候、道歉、致谢、拒绝表达这几种具体的语言表达行为,探究两种语言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上的异同,以期为中日间异文化交流者提供些许助力。
关键词:汉日语言文化;寒暄语;异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015-02
自圣德太子时代直至近现代,重礼仪的儒家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为日本民族教育以及民众价值观的形成、日本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语言意识以及行为上存在相通之处,也不乏差异之处,而这些异同在两国寒暄语的形式以及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体现。因此本文将以汉日寒暄语中折射出的语言文化特征异同为主要研究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汉日寒暄语中的问候、道歉、致谢、拒绝表达这几种具体的语言表达行为,明确中日不同的语言文化特征带来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
一、问候表达视角下的汉日语言文化异同
日本人对于问候的表达方式相对固定,呈现出一种表达方式上约定俗成的特点。早上会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白天见面会说“こんにちは。(你好)”,晚上见面会说“こんばんは。(晚上好)”,睡前会说“おやすみなさい。(晚安)”,吃饭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用餐结束一定要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我吃好了)”……这些表达方式是可以无论对象和场合,无论早晚,无论初次相识还是亲朋好友,只要符合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日本人在出门之前一定会说一句“行ってきます。(我出门了)”,同样的家人也会以固定的寒暄方式进行回应:“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您走好)”,回家的时候也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这种相对约定俗成、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对于生性相对内敛腼腆、重视规则、不善交际又非常重视维持人际关系的日本人来说非常便利,即使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日本人也会继续遵循这种表达方式,完成问候。
中国人的问候表达相对来说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会根据场合随机应变一些。除了日常问候“你好”“早上好”等表达方式,中国人有時还会根据眼下的情况在寒暄语上进行补充,如刚好看到邻居要出门,中国人可能就会说一句“要出门呀?”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询问对方是不是真的要出去哪里,而是作为一种寒暄问候的方式自然而然接上的话语。也就是说,比起日本人相对固定的问候表达方式,中国人在问候表达上呈现出一种交流式的特点,问候表达的形式也相对多变一些。
除此之外,中日问候表达上也能看出两国人民对于“距离”的认识与思维方式[1]。性格相对内敛、注重个人隐私与空间的日本人一般习惯在问候的时候习惯提及与自己和对方的私人事务相对无关的季节或者天气,如“天気が良いですね。(今天天儿真好啊)”等。以此达到保持双方安全的私人空间不受侵犯、保持合理的距离、不给对方带来困扰的目的,从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日本人在问候上一般不会提及对方的外貌、年龄、婚恋等情况,这也是异文化交流者需要注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否则就会被认为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而相对来说,自古以来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就呈现出一种习惯用较为亲密熟络的表达方式表达友好的特点[2]。比如中国人会在打招呼的时候顺带问一句“吃了吗您?”遇到带着孩子的朋友会为了表示友好说“小朋友真可爱,多大了呀?”遇到准备出门的邻居可能会随口问一句“要出门啦?”等,汉语的问候表达方式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打破人与人之间距离感的表达方式,而实际上中国人正是通过这种打破距离感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友好,从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道歉表达视角下的汉日语言文化异同
日本人的道歉表达形式非常丰富,在表示歉意的时候, 即便都是抱歉的意思,他们也会根据身份、地位、场合等选取不同的表达,尽量使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不出现摩擦。如“すみません (不好意思) 、ごめんなさい (对不起) 、恐れ入りますが (非常抱歉) 、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万分抱歉) ”等,这些道歉表达根据不同场合被说出来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真心话,但如果不合理妥当地经常使用这些表达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不够谦逊、不甚懂礼貌、不顾及他人的人。道歉表达作为日语寒暄语的一种,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际、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的“礼仪”润滑剂,更是日本人主张“以和为贵”的直观体现之一。
“不好意思,对不起”等道歉表达在中国人口中虽然也较为常用,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呈现出一种在说“对不起”的时候适当根据场合不同添加解释和理由的特征。比如在路上踩了别人的脚,可能就会说:“不好意思踩着你了”,公交车上撞到了别人可能会说:“对不起啊,我没把好把手。”通过适当的解释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道歉的理由[3]。另外,相比日本人,中国人道歉的频率相对低一些,这与中国人好面子的文化特征也有关系。中国人认为道歉意味着承认某种错误和过失,因此一般会加上相对应的解释理由,意图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层面上的
理解。
三、致谢表达视角下的汉日语言文化异同
致谢表达也是汉日寒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人习惯经常说“谢谢”,别人捡到自己丢失的东西归还给自己时说“谢谢”;收到别人的礼物时说“谢谢”;公交车上被让座时说“谢谢”;公共场所受到接待或者服务时说“谢谢”……这些无一不是以一种“自己得到别人的帮助或照顾,感到感激”的语言意识为出发点而做出的语言行为,正是一种说话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特征的体现[4]。而同样的场景下,日本人则都会用“对不起,不好意思”来代替“谢谢”,他人捡到自己丢失的物品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的问题因此感到抱歉;收到礼物时会觉得自己让他人费心了而感到抱歉;公交车上被让座会有种给他人添了不必要的麻烦之感因此抱歉……中国人去自己经常光顾的店铺,临到结算时候会跟店员说声“谢谢”,感谢店员在自己光顾的时候给自己提供了服务;而在日本则是由店家对客人说:“一直以来承蒙您的惠顾了”之类的话语,是一种从客人经常光顾本店的角度出发的语言行为,与中国人的话语出发点完全
相反。
与之相关的,面对来自他人的道谢,中国人会呈现出一种从對于自己行为的承认与肯定角度出发的回应倾向。比如对方说:“谢谢你帮了我”,中国人习惯性地会回复“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倾向于承认自己做了帮助别人的事情,以肯定自己做过这件事的形式回应对方的道谢[5]。这种回应方式如若翻译过去直接放在日本人身上,就会变成“いいえ、やるべきことをやったにすぎません。(不客气,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这样的表达会被认为是非常不谦虚、会引起对方心里不愉快的回应方式。这是因为他们比起说话人自己的想法和事实无论是怎样,更重视听话者(他人)的心情以及自己跟他人的
关系。
四、拒绝表达视角下的汉日语言文化异同
除他人称赞自己时为表示谦虚或者他人表示谦虚或自贬时为表示鼓励等情况下,日本人基本从不直接表达“不”。于他们而言,直接否定是会损害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且他们认为“不”字是对他人人格的一种否定,因此当想要拒绝别人的请求等场合下,他们会避开直截了当的“不”,转而寻找替代拒绝表达的其他理由暧昧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日本人尽量避免直接断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以规避由于语气过硬或过于直接会给他人一种不适的感觉,因此在否定表达中会使用相对暧昧的语言去代替,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否定或拒绝的场合下,实际上在肯定他人的场合下,中日两国民众也由于语言文化特征的不同产生差异。中国人一般在肯定他人所言之时,会直截了当地说:“是的”“对,就是这样。”之类的话语,而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则会更加委婉模糊一些,使用如“そういうことです(就是你说的那么回事儿)”“そういうことになります(客观上讲)应该就是这样的”等表达方式,并不会给出明确的“是”或“对”等判断性表达。
五、结语
语言意识与语言行为深深地受到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特征影响,中日两国文化背景不同,这也使得两国民众的语言行为上产生了差异。从以上几种具体的寒暄场合下中日语言文化特征显现出的差异性来看,日本人的语言行动其实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由客观事实或者某种原则决定的,绝大部分情况下呈现出了顺应当前环境、顺应他人想法、不喜对立、追求保全的文化特征。比起眼前的客观事实自己内心究竟是否真的赞同,更加关注他人的赞同与否,然后根据对方的表态委婉模糊地表达自己观点以求和谐。而这种思维模式和中国人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个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能够体现二者文化特征差异的寒暄语使用场合,实际上在诸多方面都可以发现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特征产生的差异。对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所谓的语言文化摩擦产生的根源就是对于这些细节上的特征差异的不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异文化之间的交流,把握这些语言文化差异特征是必不可
少的。
参考文献:
[1]脱小杰.从语言行动和语言意识看日本人的语言文化[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6):83-85+92.
[2]项梅.浅谈中日寒暄语的文化意识[J].才智,2018(23):198+200.
[3]汪南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中日寒暄语[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84-88.
[4]梁媛媛.从寒暄语看中、日、美、文化的异同点[J].现代商业,2016(32):165-166.
[5]施晖.中日两国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