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学生心理坚韧性与体育课堂行为意向研究
2020-11-10胡小莲
胡小莲
摘要:研究聚焦于行为意向层面,探讨心理坚韧性对体育课堂行为意向的影响。文章以心理坚韧性和中小学生体育行为意向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面向上海市高中学生抽取315份有效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上海市高中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意向整体情况偏弱,心理坚韧性水平尚可,年级与心理坚韧性、性别与课堂行为意向、心理坚韧性与课堂行为意向均相关。以上研究结果的启示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应充分意识到心理坚韧性的重要性,体育课堂上心理技能训练的紧迫性,以及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正向行为引导的必要性,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精神、健康的体育运动素养和优秀的体育运动品格。
关键词:心理坚韧性;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学生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体育與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在健康行为素养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育应以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与运动爱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锻炼方法和形成良好运动习惯。
反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尽管学生知道高中阶段要掌握2-3项运动项目,以及提高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但相关体育知识、学习方式、锻炼习惯以及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并不一定能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体育课上“知行冲突、知而不行”成为一种常态。这与长期以来中学教育“重智轻体、过于追求升学率”有关,从而导致学生体能下降、意志不坚、精神欠佳、合作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缺失、运动实践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成为体育教师普遍面临的难题。同时,体育教师要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享受体育课堂的乐趣,并教会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和习惯。
而心理坚韧性作为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心理优势,是出现挑战或逆境时,个体能够坚定信念、自我调适,并通过不断努力直至达成最终目标的心理能力。Loher认为,心理坚韧性是最重要的运动心理技能之一。Aizen,1.指出,行为意向是个体可能会有的行动倾向,是预测个体行为最可靠的变量之一。这引发笔者进一步思考:在体育课堂上,行为意向和心理韧性每个具体指标对学生运动行为分别影响有多大,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抑或二者如何共同作用于学生运动行为。但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行为意向和心理坚韧性之间的关系,于此,本文将研究聚焦于上海市高中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层面,探讨心理坚韧性对体育课堂行为意向的影响。本文先分析上海市高中学生心理坚韧性和行为意向现状,再探讨上海市高中学生性别、年级、体育爱好及是否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等因素与心理坚韧性和行为意向的关系,最终构建“心理坚韧性”的8个研究变量和“行为意向”13个研究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模型。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寻心理坚韧性与行为意向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并试图解释触发行为意向的心理因素。通过本文研究,一方面对体育学科理论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尝试性探讨,从而让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进一步凝炼;另一方面,根据研究结果,教师可调整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并塑造优秀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16个区200多所中学的高中全体学生,共计近16万名学生。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发放问卷317份,用“相同数字”(当选中标题中有70%均是同一数字)和“缺失比例”(设定70%)进行数据筛选,剔除无效问卷2份。
2.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三种方法展开研究:一是文献研究方法,基于确定的研究主题,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再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和整合,找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然后,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和搜集到的数据,建立研究框架。二是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可以获取第一手数据,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为后面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将利用SPSS25.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同时,运用AMOS24.0软件进行关系路径分析。
3.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心理坚韧性”和“中小学生体育行为意向”两套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其中,心理坚韧性方面,我们选用Daniel最新修订的心理坚韧性问卷“Mental Toughness Inventory”,该问卷共有8个问题。考虑到该问卷对上海市高中学生的适用性,本文先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是,信度仅系数为0.93(详见表1),表明问卷有很高的信度。
行为意向方面,本文采用我国台湾学者邱金松编制的“中小学生体育行为意向量表”,该量表共有13个问题。同样,考虑到该量表对上海市高中学生的适用性,先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是,信度a系数为0.95(详见表2),表明问卷有很高的信度。
二、结果与分析
1.心理坚韧性现状
在心理坚韧性方面,本文采用李克特“1-7”计量方法,其中“1”表示程度最低,“7”为程度最高。从收集到的问卷分析发现,上海市315名高中学生心理坚韧性平均水平为5.58,属中等偏上水平,并且极大值为7.0,详见表1:
上海市高中学生较高的心理坚韧性水平,预示着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应对学习压力的基础。同时,心理坚韧性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构成,其生理基础是健康的体质,而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也要注重学生心理技能的训练。
2.体育课堂行为意向现状
体育课堂行为意向方面,本文采用李克特“1-5”计量方法,其中“1”表示程度最低,“5”代表程度最高。统计发现,上海市315名高中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平均水平为2.48,属中等偏下水平,并且没有极大值,详见表2:
上海市高中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偏弱,表明这一群体对体育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可能与体育课堂教育方式、方法有直接联系,也可能与学校对于体育课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起到作用的认知程度不足,以及中学体育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因素有关。所以,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动机,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尝试启发式、宽松式、选择式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健康心理支配下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让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有趣。
3.学生基本统计变量与心理坚韧性之间关系
考虑到学生基本统计变量和心理坚韧性是组与组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其原理是从总体上找出两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先在两组变量中分别提取有代表性的两个综合变量x1和Y1(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组中各变量的线性组合),然后借助这两个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
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我们一共提取出4对典型变量,从表3可以看出,4个典型相关系数值中有1对呈现出显著性(P<0.05),并且典型相关系数值是0.441(正数说明正相关,负数说明负相关或不相关),表明学生基本统计变量与心理坚韧性存在显著相关。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女生心理坚韧性量表指标中自信水平略低于男生,这与郑娇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也提醒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要照顾到女生的特殊心理需求,增强她们对体育课堂与健康活动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学生基本统计变量与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变量之间关系
同理,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从学生基本统计变量与心理坚韧性调查问卷中,一共提取出4对典型变量,表4中有2对呈现出显著性(P<0.05),并且典型相关系数值为0.541和0.26,表明学生基本统计变量与心理坚韧性存在显著相关。
从搜集的数据来看,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变量不但和性别显著相关,还与年级相关。其原因可能是,年级越高学业负担越重,面对高压的学业,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积极性下降,这提醒体育教师要花更多时间精力提升高年级的体育教学水平,通过优质的体育课堂体验让学生动起来,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
5.心理坚韧性与体育课堂行为意向相关性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从心理坚韧性和行为意向量表中,提取出8对典型变量,表5显示8个典型相关系数值中有2对呈现出显著性(P<0.05),典型相关系数值为0.613和0.323,表明心理坚韧性与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相关。
图1表示了心理坚韧性典型变量x和行为意向典型变量Y之间的关系情况,以及2个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心理坚韧性量表中,3个因子载荷系数较高的指标依次为:“我努力克服逆境”(x8)、“我能有效地运用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来实现目标”(x7)和“我为每一次的成功而奋斗”(x5)。行为意向方面,3个因子载荷系数最高的指标分别为:“上体育课时我希望能够当老师的助手”(y9)、“上体育课时我希望成为同学的小教练”(y5)和“上体育课时我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y10)。
三、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1)上海市高中学生心理坚韧性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高中学生群体而言,心理坚韧性是其身心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承载着压力缓冲的功能。从表1不难看出,虽然上海市高中学生心理坚韧性水平尚可,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数据显示部分学生心理坚韧性距离平均水平较大,这表明仍然存在少数心理坚韧性较差的学生,针对这部分群体,体育教师有必要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心理坚韧性提升训练。此外,上海市高中学生在“我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和“执行任务时,我能控制自己注意力的焦点”这两个指标上偏弱。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学生这两项的提升。
(2)上海市高中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偏弱
行为意向作为预测个体行为最可靠的变量之一,上海市高中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偏弱,表明学生体育课堂隐含着不佳的课堂行为。在体育课堂行为量表中,“如果不熟练体育课所教的动作技能,我会想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我会主动参与和体育课上课有关的课外活动”这两项指标达不到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现阶段上海市高中體育课堂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问题。体育课堂上,需要对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对教学方式不断调整,以迎合学生的诉求。
在师生关系方面,根据双环控制理论,外核并非起主导作用。同样,居体育课堂中心地位的是“学”而非“教”。因此,体育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其学习规律,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和个性发展。同时,体育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要注重表达的分寸和语言的艺术。
在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上,体育教师应敏感地捕捉教学手段不合理的地方,着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互动,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从而使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中既能得到身体的综合锻炼,又能舒缓紧张的学习压力。
(3)心理坚韧性、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年级与心理坚韧性呈显著相关,年级越高,心理坚韧性表现越强。心理坚韧性的强弱既与先天因素有关,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掌握更多的心理技能。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的心理坚韧性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就具备抗压的能力。因此,在体育课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训练,还要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坚韧性的提升。
其次,性别与课堂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相关,男生课堂整体行为意向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天性好动,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要高于女生有关。另外,当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项目符合男生运动兴趣的较多,而女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偏少,导致男女学生在对体育课堂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体育课堂如何激发女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至关重要。
(4)心理坚韧性和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呈显著相关
图1显示,心理坚韧性和体育课堂行为意向呈显著相关,且能显著正向预测上海市高中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意向。这表明,心理坚韧性指标越高,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意向越强。因为越强的心理坚韧个体,越拥有更高的自信水平,能够更好地调整和适应限制个人能力发挥的生理和心理不适。因此,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坚韧性的训练,间接改善与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意向。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2.买践启示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心理坚韧性的重要性
由前面文献所述以及数据分析的结果不难看出,心理坚韧性作为心理技能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任课教师应尽可能在平时练习中适时地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建设。无论是体能测试还是平时课堂训练,应该把提高学生心理坚韧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对塑造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正确价值观念、训练学生必备体育品格有所助益,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会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并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体育运动精神。
(2)体育课堂上心理技能训练的紧迫性
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心理坚韧性的涵义及意义,使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坚韧性涉及的要素。学校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接受挫折教育或体验式拓展培训,通过真实的拓展体验,引导学生以乐观情绪和积极态度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通过专业的心理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让学生养成情绪稳定、主动适应环境、关注健康、改善身心健康状况的体育素养。
(3)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正向行为引导的必要性
在前述研究结论中,体育课堂行为意向量表中因子載荷系数最高的为“上体育课时我希望能够当老师的助手”“我希望成为同学的小教练”和“上体育课时我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这启发我们,体育教师的角色不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导者,更是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化的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并引导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乐于合作的体育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