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的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2020-11-10奎碧莹李怀瑜昌字玺魏诗毓黄金平熊若汐邓维杰
奎碧莹 李怀瑜 昌字玺 魏诗毓 黄金平 熊若汐 邓维杰
[摘要]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对当地社区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出发,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联合村和草坪村为样本,探讨了通过发展社区生态旅游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生态旅游;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9月,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0)》,2019年10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协调发展”的原则和体制试点要求。这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生态旅游”自1983年被提出之后,它既是一种旅游业态,更是一种手段,尤其是社区生态旅游早已成为生态保护和社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为对象,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生态旅游为手段,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乡村振兴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基本背景
“乡村振兴”包括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和支撑。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综合产业,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科技创新等有机结合,将带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之一。因此,生态旅游不仅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也是当地社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27134km2,包括了四川园区、甘肃园区和陕西园区。其中四川园区面积为20177km2,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4.4%。我们以四川园区的成都市都江堰市龙池镇联合村和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草坪村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和梳理了相关资料,利用问卷调查和关键信息人访谈等方法进行了实地调研,从当地社区角度探索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乡村振兴的策略问题。
2研究结果
2.1社区旅游产业概况
大能猫国家公园建立之前,当地社区就已经存在旅游开发的情况,只是以乡村休闲度假居多,生态旅游尚未成型。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后,原有的乡村旅游基本被叫停。以草坪村为例,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之前,当地有规模性的旅游产业,包括漂流、观光小火车以及农家乐和乡村民宿等传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后,主要旅游业态全部叫停,只有部分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保留下来,但规模显著压缩,客流量急剧下降,当地社区的产业收入明显下降。下图显示了草坪村旅游收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景区关停)前后的变化。
2.2社区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产业振兴方面。联合村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居民依赖售卖猕猴桃与三木药材等获得主要收益,对产业振兴的带动效应小。且仅5.9%的居民职业与旅游相关,村内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仅一家农家乐,旅游产业尚待开发。
草坪村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村内66%的居民职业与旅游业相关,但其中80%的居民参与的是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特色旅游产品,没有体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应有的生态旅游特点和地方文化特点。
2.2.2组织振兴方面。两个样本村均有村两委,社区基层组织完整。两个社区均成立过旅游合作社(公司),但是最终村民没有接受和参与,旅游合作社名存实亡。两个社区的旅游开发处于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社区发展组织“空壳化”现象严重,组织振兴非常薄弱。
2.2.3人才振兴方面。草坪村和联合村原著村民中文化水平在高中及其以上的人数仅占全村总人数的13%,外出打工人数占比30%,村民缺乏生态旅游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两村的旅游开发管理人员多为村干部兼任,缺少专业旅游人才的参与,致使当地生态旅游开发效率低效果差。游客到访后,缺乏组织引导和管理,不能给游客带来较好的体验感。同时,由于缺乏组织管理,少数农户私带游客进入国家公园开展旅游活动,对国家公园的管理也是一个潜在威胁。
2.2.4文化振兴方面。草坪村是汉、藏族混居社区,联合村是羌、藏和汉族混居社区,但目前这两个样本村的语言、饮食、服饰及传统节事活动等基本汉化,社区居民缺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完整认知。虽然地处“熊猫之乡”,但当地社区对大熊猫文化缺乏系统整理和学习,对外无法呈现,对内无法传承,影响了社区的文化振兴工作。
2.2.5生态振兴方面。尽管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仍存在生态系统脆弱、资源利用模式粗放尤其是无序利用问题。社区对游客的管理不够到位,对当地生态客观上存在明显的威胁。生态振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的乡村振兴策略
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成和前提条件之一。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较其它乡村而言,产业开发、人类活动、设施建设等受到更多的嚴格限制。因此,其乡村振兴的策略和路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从对样本社区的调查研究看,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的乡村振兴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3.1产业振兴策略
发展社区生态旅游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产业振兴的可行路径。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需去同一化和发展个性化。抓住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品牌号召力,深层次挖掘当地文化,结合区域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社区生态旅游产品。如,联合村可凭借良好的森林资源打造康养度假民宿、特色大熊猫研学旅游活动等。同时,政府要着眼于小农户与整体社区发展的有机衔接,支持部分有资金能力的社区精英先行发展,引导社区居民采用创新手段构建社区生态旅游产业链,扩大社区增收路径,助力产业振兴。
3.2组织振兴策略
政府主导聚集当地能人引领,建立社区发展组织,联络有关专家培训指导并制定规章制度,使社区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且能够长期有效运作。重视村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意愿与建议,加强社区组织与村民的沟通,鼓励村民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决策、规划和运行管理工作中,让村民践行“3R原则”(即权利、责任和回报),找到村民自身价值以推动其持续的参与,从而使社区组织服务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生态旅游产业链,促进社区的整体发展。
3.3人才振兴策略
要发挥社区精英尤其是务工返乡人员这一特定群体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凝聚本土人才的力量,整合政府和外来旅游企业的资源,逐步建立社区本土机构能力,提高社区居民总体素质。社区精英和社区发展组织要与外界专家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不断提高社区人才的能力和活力,尤其要让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部门成为当地社区人才振兴的坚强后盾。
3.4文化振兴策略
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文化品牌是乡村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发展“大熊猫文化+当地特色文化”是社区的绝佳选择,利用“大熊猫”品牌号召力传播生态大熊猫和文化大熊猫,深度挖掘并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历史遗迹,将文化创意融人到生态旅游的开发中,从而有效打造高品位、可持续、有特色的社区生态旅游,增强当地的旅游吸引力和返乡号召力,进而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
3.5生态振兴策略
环境教育既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业态之一,也是提高社区和游客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振兴的重要手段。要基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和管理的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让社区居民把不破坏生态环境观念转变成保护自然的行动。同时,通过环境教育引导游客形成尊重自然的理念和坚持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帮助国家公园和社区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尤其是不吃野味,不在野外乱采乱挖等),进而使社区生态旅游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让生态振兴的理念从社区走向社会。
4研究结论
社区生态旅游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在规划上应统一布局、协调一致;在开发建设上要体现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在产品打造上要体现多样性和互补性;在运行管理上体现机会平等、社区精英引领;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公平公正。长此以往,就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韩俊:解读乡村振兴战略[J].吉林农业,2018(02):10-11.
[3]张玉钧,薛冰洁.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和游憩活动的适宜性探讨[J].旅游学刊,2018,33(08):14-16.
[4]薛熙明.民族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核心产业建设——以滇西北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08):144-148.
[5]王玉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及社区发展初探[J].甘肃林业,2018(03):28-30.
[6]谭楷.用好“大熊猫”这个文化品牌[N].科技日报,2016-04-01(006).
[收稿日期]2020-05-15
[作者简介]李碧莹(1998-),重庆合川人,在读本科生。
[通訊作者]邓维杰(1963-),四川成都人,教授,研究方向:社区生态旅游与自然资源(保护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