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数学教学实效
2020-11-10李火瑞
摘 要:文章基于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平台”)的应用,提出省平台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应做好:重视教师学习空间的拓展及资源的整理分享,增进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习资源的理解;积极改进课堂组织形式,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及时反馈学习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一面,理解数学教学对象;重新思索数学学习全过程,理解数学学习;重建学习资源意识,做好课后线上线下课堂延伸。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融合;互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5-0061-02
大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如何主动适应这一变革,立足省平台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呢?结合课题研究和课堂实践,现分享笔者的思考。
一、重视数学教研团体的跨时空交流,理解信息技术工具
学校集体教研受到交流时间短、分享范围小、活动内容有限等限制,因此立足网络平台的教研成为教研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正视教师个人教研积淀的不足,重视教师学习空间的建设和拓展
教师的教育教学思考是随时发生的,应鼓励教师立足日常教學研究,经常性地将所思记录分享。立足省平台教师学习空间开展教学研究记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思考与成长更加随性和自然,让好的资源得到分享,让好的想法得到及时交流。线下的集体研讨交流应当重视参考这些素材,凸显“最近发展区”对教师成长的引领。
(二)关注“小而精”的高中数学教学资源流失问题,利用省平台资源体系做好资源的整理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积极进行创造性工作,呈现出了不少有效的精品教学资源,但因没有时间、缺少空间、缺乏介质将这些朴实而有效的资源储存并分享,导致“原创性资源”在课堂之外就逐渐被忘却,长期以来,流失了很多教学好点子,减慢了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速度。因此,应当提倡基于同一平台对资源进行存储、收集、分享、创造,让更多的好点子得以传承。
(三)立足共同的资源体系,做好资源的分享和共建
数学学科教研中经常会进行资源分享,如通过备课组公共邮箱、网盘等分享,但因为平台差异、资源分类、教师轮换等,经常有些分享活动无法长期坚持。当前在国家、省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可以按照相同的教材体系、相似的资源分类,使得备课组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校内分享、省市区域内分享,资源的分享和共建变得更加便捷。教师应当积极尝试以平台为基础做好校本资源、个人资源的建设、管理、修订,实现高效的资源分享。
二、促进教师对“内容”的提炼,理解学科教学内容
资源获得和分享渠道的疏通使得资源收集和管理更加便捷,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对内容的整理、筛选、改造和创造中去,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提炼。
(一)基于系统化的整理,有利于增进对数学教材的解读
信息有序化才能形成知识,基于教学助手“教材资源”内容的整理、“同步备课”使用的便捷,从形式上倒逼教师做好对任教学科教材资源的解读和思考,以便对资源的分类和选择、使用作出判断;省平台上各级名师空间的优秀文章和优秀资源的分享可以引发教师对教材的思考;一师一优课推荐的“部优”“省优”课堂的展示,使得学习主动性强的教师能够有机会看到优秀的课堂教学组织,加强对数学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深度应用,加深对学习资源特别是试题的理解
立足省平台,可以方便地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以及导学、测试、作业等的推送,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得更加突出。教师应当思考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或试题到底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达成哪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发展何种层次的素养。对资源或试题的形式、布置的手段、测试的目标就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主动改编,积极原创试题,从而加深教师对学习资源,特别是试题的理解。
三、改进课堂组织形成,理解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组织教学是教师研究的重心,教师应当借助信息化平台特别是省平台提供的丰富资源和手段,提升教学组织的效率。
(一)在模仿中学习,在全省优秀教育资源的熏陶中成长
当前省平台中不乏优秀资源,如一师一优课部优、省优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优秀的课件资源,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空间的优秀文章等,这些都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习和模仿的,在借鉴这些优秀教学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力争改进自己的教学,并尝试教学实践,总结实践经验。
(二)丰富教学课件呈现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助手“同步备课”中教师可以以文本、形状、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调用系统目录资源、引用教材、导入本地资源等,通过柱状图、折线图、环状图等统计图表展现数据,选择画廊、翻牌、时间轴、转盘、知识树等教学模板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合理选用知识导图、网络画板、数学公式、WPS智能图文识别等学科工具组织教学,主动设计各类型的互动试题组织课堂互动。丰富的课件呈现手段和形式,可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对数学内容的教学中,以丰富的呈现方式引发学生数学学习和思考。
(三)基于互动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在互动课堂中可有效调动各种资源辅助教学,如丰富的画笔有利于教师设计生动的板书,通过调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引用教学助手存储资源等;同时互动课堂白板允许教师新建多个页面,打破黑板边界,利用“随写板”将草稿纸搬上板书,打破传统板书的局限;互动课堂还提供了小组评分和光荣榜,利于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另外随机挑人、计时器、聚光灯 、自定义工具等丰富的教学工具,使得课堂教与学更加有趣和生动。丰富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拓展了数学课堂边界。
(四)充分发挥移动课堂便捷性,让教师深入学生群体
课堂教学的共性讲解和个性辅导有望进一步有效整合,借助互动课堂中的“移动课堂”,可以进行随堂拍摄,展示学生课堂演算练习;可以进行课堂随堂直播,将小组或学生的演示实验操作展示在多媒体中,扩大展示面;可以拍摄视频,上传文件,进行学习拓展;还可以进行移动“标注”,教师不用奔跑于讲台和课桌之间;利用“屏幕同步”的功能,可以将手机端的内容呈现在大白板上,将教师平时积累在手机端的较为零散的、多样的课程学习资源和素材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一面,理解数学教学对象
要提升教学效果应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一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
(一)规范数学学习行为,養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当教学中出现作业迟交、少交、未完成等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长期缺乏学习监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逐渐淡薄。利用省平台教学助手对作业“未完成”“迟交”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催促,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规范监督学习行为,同时及时了解数学学习困难,及时答疑解惑,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及时反馈学习生成性资源,掌握真实的学习情况
教师通过省平台、教学助手等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测试和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方便在课堂中开展巩固和纠错教学,也便于课后对学生开展个性指导。例如,通过智能检测和在线检测中系统自动反馈的试题解答情况和不足,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既可以进行课堂统一讲解,也可以制作小专题微课供学生学习;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存储典型问题图片,上传至教学助手资源空间,当成课堂资源进行讲解,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组织,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新思考和探索数学学习全过程,理解数学学习
数学教学应当重新思考数学学习的全过程,重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组织,线上—线下的教学落实。
(一)重视课前导学,重建学习资源意识
虽然学生在校期间受学校对手机统一管理的限制,只能通过导学案、课本教材、练习册等进行课前自学,但为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周末,立足省平台给学生推送精选的优课、微课、学习材料等资源,让学生尝试基于网络环境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力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学习所需的自学能力,将学生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拓展延伸课堂,组织课堂复习和巩固
在课堂上常态化使用互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果能够配备必要的录音设备就可以录制真实的课堂过程,实现课后课堂实况再现,便于复习补漏;通过“课堂板书推送”,学生也可以查看到互动课堂板书痕迹,复习课堂内容,加强个性化的复习巩固;教师充分利用周末布置“在线检测”“课后作业”“智能检测”,为学生提供课后巩固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各取所需,完成课后复习和巩固。
(三)积极合理地做好假期“资源包+”的在线数学教学尝试
假期的学习一直是教师“鞭长莫及”的部分,教师可尝试在假期前精选或自制部分微课、优课、动画、视频等可网络推送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做好课外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或者个人提升。当然所选资源应充分考虑与学生水平的适切度(即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以及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建议优先选用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部门推荐的优秀课程、毕业班微课优课资源等学科优秀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和应用个性化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龙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火瑞.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激趣导入方式探讨[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16):3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