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演变视阈下贴近学生的近教育方式初探

2020-11-10李东福李雁冰

关东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

李东福 李雁冰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近教育方式以“近”之思维,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的概念阐释、历史演变进程、规律意蕴、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归集出“近教育方式”元素,全方位探析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围绕学生发展、关照学生生活、服务学生成长的“近教育方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近教育方式;亲和力;针对性

[基金项目]2018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2018S9);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时代长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中吉林省高校人才培育建设研究”(JJKH20200690SK)。

[作者简介]李东福(1981-),男,长春工业大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长春 130012);李雁冰(1967-),男,法学博士,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吉林 1320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可以以历史和发展的视阈为切入点,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的概念阐释、演变进程、规律意蕴、对策建议等角度入手,回顾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进程,纵深探析“近教育方式”的理论特征与实践力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思想政治育人方式相关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概念阐释

2004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当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针对性、亲和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教育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学理性还不强;在教育方式上,教学方式和实践育人的方法陈旧,还不能实现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状态和动态,从而不能因材施教;在教育创新上,还不能充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不能充分将学生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陈秉公教授提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傅琳凯博士认为:“选拔、使用、为师是古代官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所以需要不忘本来,以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始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未来,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千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发展中,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创新发展,提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概念。“近教育方式”是指在教育目标方面,达成价值认同,实效性强;在教育模式方面,突出近距离或者面对面的教学育人,体现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属性;在教育平台方面,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体现多元覆盖的特点;在教育效果方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始终,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征、可持续发展和价值伴随。致力于构建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也就是运用“近”之思维,来实现国家意志,实现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最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历史演变进程简述

(一)夏朝至秦朝阶段

在奴隶制时期,形成了夏朝“序”、商朝“瞽宗”、周朝“国学乡学”等学校,这些学校是国家为强化统治而开展的宗教、习射、礼制等教育。受教育者只局限于统治阶层,体现出“礼不下庶人”的奴隶制思想,非常狭隘,是“近教育方式”的畸形。

在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经济、政治、文化开始下移,士阶层崛起。在教育方式上逐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私学兴起,形成了学派的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带领弟子在人生早期通过师生坐而论道来言传身教,人生中期通过周游列国来进行实践教学,人生晚期通过修订六经来开展学派传承。总之,孔子所提倡的师生同一时空坐而论道、游历列国、共同成长等均是近距离教育之方式,这就构成了古代典型的教育思想的“近教育方式”雏形。

(二)汉朝至清朝阶段

在汉朝至南北朝时期,“近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荐举制度的运用上。提倡“以吏为师”的制度,即官吏办学,亲自讲授,以学生个人德行、社会治理能力来考察与提拔为官。用“师生共事”来推行法制、传授知识和社会教化,是“近教育方式”的初级发展阶段。

在隋唐至元朝时期,“近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科举制度中。科举制度是士子应举,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虽然也有武举,科举时也有杂文、策问等环节,但士子们受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单一的,通过蒙学、府学等实施“近教育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科考内容。

到了明清时期,“近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书院制度上。明清的书院制度是最成熟的,书院教育中师生共同起居,质疑问难,相互启发。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来设置相关教学内容,营造宽松环境,注重学术上的兼容并蓄。如朱熹主持的书院是讲理学的,陆九渊的象山书院着力心学思想,颜元主教的漳南书院旨在“习动习行”。

(三)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教育方式”不断吸收外来,如设立的学习西方军事、政治、科学的新式学堂等。

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西欧、俄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实践最重要的武器。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起就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理论武器,嬗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了实践平台和实践队伍建设这两种“近教育方式”。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我党创办的一系列干部或工人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如1922年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开设了共产党宣言课程;1933年川陕根据地创办的工农中学讲授了红色战士丛书;1937年成立了陕北公学。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其前身为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长征来到延安,1946年随军挺进东北,还有1948年陈毅筹办的中原大学等,都是与革命实践一同成长起来的。在实践队伍建设方面,先后拥有和培养了一大批资深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如瞿秋白、蔡和森等無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等延安五老,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他们既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师,又是中国革命的实践者。

(四)1949年至1978年阶段

1949-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初中设置了青年修养、中国革命常识等课程,在高中开设了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等课程。尤其在1952年国家提出了设立高校政治辅导员,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率先试点,随后各学校纷纷效仿。

1957-1966年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培养“又红又专”[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人才,初中增设了政治常识等课程,高中增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等课程,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76-1978年是拨乱反正时期,思想政治课重建,初中增设了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高中增设了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

从1949年至1978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在内容、模式、方法上不断规范“近教育方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

(五)1979年至2011年阶段

1979-1981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筹备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恢复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后教育部宣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

1982-1988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阶段。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邓小平:《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人民日报》1982年5月4日,第1版。]198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标志着学科的正式建立。

1989-2001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6月21日,第1版。]1997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办学层次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学科体系。

2002-2011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完善阶段。2004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5月12日,第1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划分为主阵地和主渠道两大模块,标志着学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围绕学生、贴近学生。

从1979年至2011年,逐步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标准,明确了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意义和根本要求,完善了教材体系、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入耳、入脑、入心工程,彰显了“近教育方式”的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2012年至现在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新时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2017年,教育部要求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各地各高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构建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系列综合改革,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系统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奠定了政治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发展规律意蕴

(一)“近教育方式”的典型化

夏朝至秦朝时期是“近教育方式”的启蒙阶段,主要体现在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争鸣上。在官学衰废、私学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诸侯、公卿贵族、士阶层、平民阶层都有着属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政治主张,这些主张通过私学来言传身教,通过思想斗争来著书立说,通过战争来纵横捭阖。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上的争斗,还是实践上的战争都让学派纷呈,但每个学派又各自独立,都有自己特殊的理论、习惯、精神、使命,都有独立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具有个性化和概括化对立统一的特点。各学派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教育对象都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提炼出在夏朝至秦朝阶段,“近教育方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典型化。

(二)“近教育方式”的传承化

汉朝至清朝阶段是漫长的封建社会,汉朝荐举式的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考量,唐朝科举式的学生思想政治价值伴随,明清书院式的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认同,都是对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的传承发扬和价值选择。从教育模式来看,以师为吏的师生共事,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师徒传授,以书院学术主张为核心的亲师取友,都是用典章礼乐为教材,都是对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圣贤知识的传载,达成以文化人的思想禁锢,体现出“近教育方式”的传承性。

(三)“近教育方式”的实践化

1840年至1949年阶段,是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奋起,进行革命实践的阶段。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实践论等理念,依托党办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等,将工人阶级与革命力量相结合,在艰苦条件下为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力和政治保障,最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个伟大的革命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的生动展示,就是“近教育方式”最突出的实践平台,具有强大的实践化特征。

(四)“近教育方式”的规范化

1949年至1978年阶段,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社会劳动者和人才。毛泽东同志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4-125页。]这些教育理念规范了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规范化”就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相关标准、规程、制度,达成规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拨乱反正时期,规范化的“近教育方式”为新生政权的稳定、社会人才的培养、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近教育方式”的学科化

1979年至2012年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从原理、发展史、方法论、比較研究等各维度发力,逐步成为一门学科。“学科化”是一个过程,首先它表现为在一定研究基础上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确定;其次它在继续进行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科学发展,并在科学领域内获得了共识,得到了认可。追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历程,发现共有六步:第一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步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第三步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四步是教育学学科门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五步是法学学科门类中的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第六步是法学学科门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可以看出学科建设为“近教育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客观规律,与时俱进,臻于至善。可以认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局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标志着新世纪“近教育方式”的正式产生。

(六)“近教育方式”的系统化

马克思、恩格斯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页。]2012年至现在阶段,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从三全育人模式、十大育人工程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体现出系统化特征的“近教育方式”。“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流程进行归类、整理和加工,使其集成起来,形成系统作用。目前各学校正着力构建主线清晰、理念先进、定位精准、体系完备、队伍精干、模式创新、重点突出、措施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大格局,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对策建议

在思想政治教育演变视阈下,可以探析归集出“近教育方式”相关实践、经验和思想,即植根塑魂,吸取泱泱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近教育方式”的典型实践;传承红色基因,归纳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文化中关于“近教育方式”的政治经验;创新开拓,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关于“近教育方式”的思想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近教育方式”建议

从中华文明起始,到清朝时期,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古代繁星荟萃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民族英雄等,为我们传承下来了丰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美德、自强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集出的“近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典型化和传承化的规律上。在教育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道法自然、经世致用、以民为本、仁者爱人等思想是“近教育方式”的典型内容。在教育方法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坐而论道、孔子的游历教育、以吏为师的师生共事、书院制度的亲师取友等教化方法是“近教育”实践的传统方式。在教育本质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言传身教、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的教育思想,以“近教育”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中国革命文化中的“近教育方式”建议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个阶段,在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出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从而形成了中国革命文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革命文化归集出的“近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实践化和规范化的规律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通过“近教育方式”,树立了广大群众的革命信仰,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实践出了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精神等等。同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中彰显了“近教育方式”的理论经验:在内涵构建上,中国革命文化将红色血脉、红色基因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成长血脉之中。人类的起源离不开火,火与血是红色的,我们的党旗国旗是红色的,无数为革命胜利而牺牲的革命先烈的鲜血也是红色的,这是希望、奋斗与奉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在外延构建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性质、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文化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如“枫桥经验”等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推进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征程中逐步完善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的“近教育方式”建议

从改革开放到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政治教育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相归集的“近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科化和系统化规律上。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化集成才能行稳致远,彰显了“近教育方式”的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展与协调的关系、综合性与交融性的关系。从学科化和系统化的理论视角来探討教育的性质和演化,从而揭示出“近教育方式”的思想力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提供了科学遵循。

结语

新时代新发展,面对横向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纵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需要新战略和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要为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服务。这就要求“近教育方式”即要薪火相传,又要推陈出新,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届四中全会先后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将“思想”归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归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教育方式”可归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路径,从而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教育方式”的初心使命就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完成好这个初心使命,需要我们创新发展好“近教育方式”的自然属性、体系模式、时代特征和生命力这四个层面。从自然属性发展来看,要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知行合一、融合共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在中国革命文化中凝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与时俱进;从体系模式发展来看,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构建成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和评价体系于一体的系统模式;从时代特征发展来看,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引领未来;从生命力发展来看,要提升“近教育方式”的有效性,真正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走进学生心里,让价值耦合、价值认同、价值伴随。

猜你喜欢

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情态动词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