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象化生活磁场,让课堂“德”心应手

2020-11-10顾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内化道德与法治

顾华

【摘要】一个人的“三观”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形成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象化的生活磁场有效地让规范内化于学生心中,让教育主体产生真正的认同,并起到指导其行为的作用,产生自觉行为。具象化的生活磁场能产生“共情”效应,能激发“互动”神效,能促进“思辨”显效,能增强“导行”功效,童心在“行知”中悄然润泽、愉快生长。

【关键词】具象化 道德与法治 生活情境 内化

中小学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正如刘晓东教授所说:“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最核心处。”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护佑他们健康成长。一部分任教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个课程其实具有强大的内涵,“德育为先”不是一句口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也许只是走过场,其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重“灌输”的教育方式,只是提出行为规范要求,出示部分法律条文,而没有真正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如果只关注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而不关注习惯背后的价值观、道德观,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一个人“三观”的确立,不可能通过单纯的知识、规范要求传授来完成,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知识、道理,才能够内化于心,产生真正的认同,并起到指导其行为的作用,产生自觉行为。这就是现在品德教学常常提到的“走心”,只有“走心”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点化和润泽生命,这样才能真正达成德育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的最终目标。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频频在学校里搁浅的德育,要彻底改造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呈现德育课堂的盎然趣味,优化德育的效益评价,我们认为,当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发挥具象化生活磁场的作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德”心应手。我们要融集多元的教育主体,融通多方的教育渠道,融会多样的教育资源,涨起德育的春潮,才能让这艘承载着核心教育使命的艨艟巨舰自在地行驶在课程的湖海之中。

一、具象化的生活磁场,能产生“共情”效应

熟悉的生活场景具有磁性、具有魔力,能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勾起学生具象化的回忆,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架起了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学生在他人的肯定中悦纳自己,在谈话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在体验中享受道德教育。永远记住“最美的语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例如,在《感恩父母》这一课,笔者发现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享受着父母的爱和付出而不自知,甚至反感于父母的唠叨、关心。为了避免学生对说理式教育的逆反心理,笔者和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出示了一组图片和影像。先是清早,晨曦微露时父母已经从嘈杂的菜场回来了;再是充满爱意的催促后,他们在狭窄的厨房做着喷香的早饭;接着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他们随着人潮送孩子上学,挥手示意间依稀看见了父母鬓边的白发;然后上班时父母与上司、同事一起兢兢业业的工作场景;接下来是他們下班急匆匆接了孩子赶回家做饭;最后一灯如豆时,他们收拾好碗筷还要辅导孩子功课,那一瞬间放大定格的是眼角皱纹……这一幕幕,岁岁年年皆相同,铸就了“爱的时间轴”。笔者还设计了“爱的礼物分享会”,让学生带来父母送的礼物,有妈妈亲手织的毛衣,有爸爸刨制的木头手枪,等等,故事背后是一个个温馨的具象化生活画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换位思考,产生了“共情”效应。这样具象化的生活场景如磁场般吸引着学生,弥补了学生对辛劳的认知空白,转变了孩子对唠叨父母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对舐犊情深的深层理解,真正感受到了父母之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二、具象化的生活磁场,能激发“互动”神效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罗列的规则、法律条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冷冰冰的,抽象的道理必须转换成具象化表达,必须有人情的温暖,才能真正做到“德”润人心。我们要让学生有话说,要让课堂真正“互动”起来。在体验式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实物模拟演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行为体验亲身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做到“耳动、眼动、脑动、手动、嘴动”,在解决真实问题情境中实现知识内化、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化。

例如,在教学《游戏快乐多》时,一上课笔者没有多讲道理,而是让学生玩游戏。在“挑签子”时学生出现了许多矛盾,此时我们教师就是引领者,引导学生一起了解原因,再做出判断,然后去调解,最后一起设定游戏规则。虽然一开始活动进行不够顺利,但实际上这是生活中真实活动的呈现,教师找准切入点定格画面,引导学生反思、调整,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讲文明守规则的道德意识。这样的教育虽没有直接告知,但“守规则”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了解了“守规则”“合作”的重要性后,笔者才组织学生去学习抽陀螺、抖空竹、踢毽子、滚铁环等各种老苏州传统游戏。当然还可以对这些传统游戏进行创意改编。学生通过玩游戏巩固了活动中要“守规则”“合作”的道德认知,同时懂得了真正的快乐是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并创造使用“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构建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贴近儿童生活,产生教育实效的课堂活动,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具象化的生活磁场,能促进“思辨”显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设置“思辨”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判断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要将教材中的“静态”文字图片以“动态”的具象化手段呈现,使学生瞬间链接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起新的体验,从而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具象化的生活场景能使课堂“思辨”化难为易,清晰易懂,给学生带来兴趣和挑战。

例如,五年级《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教学中,笔者结合当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设计了“隔离”辩论环节。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发表意见。通过思辨学生懂得了在战“疫”期间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维护特殊阶段的公共秩序做出的贡献,懂得了自由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良好公共秩序的基础上的。

四、具象化的生活磁场,能增强“导行”功效

文明行为来源于生活又应回归生活,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一些生活的体验,课堂的设计可以开放些,对话的广度可以宽泛些,让行为养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具象化的生活场景能让“导行”从“单一”到“多元”,从“模糊”到“清晰”,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又能直接呈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

例如,《大家一起来》一课旨在让学生们理解合作的意义,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儿童学会合作的技能和乐于合作的品质。笔者充分利用具象化的生活场景来“导行”。在“生活中的合作”这一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及他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合作事例。笔者力求通过游戏、讨论、体验、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合作的甜蜜、成功的喜悦。小组间竞争带来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最后的“导行”环节笔者设计的是小组竞赛,分别安排了“穿珠子”“拼图”“数动物”“演一演”“钓鱼”“贴画”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真正体会“合作受益多”。具象化的生活磁场让“导行”涵盖面、受益面大大增强。课堂成了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更有动力、更专注。

这样构建具象化的生活磁场的课堂,不单是看起来热闹,也遵循了课程标准的“门道”,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且行且思,有效拨动他们的“情弦”,一颗颗童心就这样在“行知”中悄然润泽、愉快生长。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内化道德与法治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