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教育:将绿色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
2020-11-10赵志宏
赵志宏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校在实施“湿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素养。
【关键词】湿地教育 价值探析 湿地资源 实施策略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直接关涉人类福祉和社会发展。我校地处黄海之滨,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尤其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成为地方鲜丽名片,在小学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掘地方湿地资源,积极开展湿地教育必然为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提供良好基础。
一、认识湿地:湿地价值探析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湿地教育中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讲解,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态教育的认知,在湿地教育中让“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地生根。
1.湿地文化的生态价值
湿地文化是湿地生态系统所衍生和孕育的人类文化,是景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人类的生产生活、艺术鉴赏、精神崇拜、民俗习惯等。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保护湿地、保护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利用湿地文化进行生态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体现了较强的时代价值。
2.湿地文化的教育价值
通过湿地课程的开发研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态观念的形成,进而增强生态行为的内在自觉性。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将湿地课程引入学校课程建设中,加强生态体验,能从小养成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生态观念,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
3.湿地文化的审美价值
审美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方优势进行湿地公园实地考察学习、湿地文化馆考察学习,或者通过创设拟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湿地迷人的风景,认识湿地的动植物,感悟湿地文化,让学生以直观的体验感受湿地独特的魅力;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吟唱、绘画、做一日小导游等实践体验的方式进行湿地文化的再创造,将自己对湿地的感受融入作品的创造和具体的实践学习中,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彰显了湿地的审美价值。
二、建设湿地:丰富湿地教育载体
1.建构湿地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的学习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进行系统的湿地教育,必须要构建“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的课程,唤起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尊重文化遗产的美好心愿。湿地校本课程体系,我们是从校内校外两个维度构建。首先立足校园构建湿地课程体系,根据“湿地的知识、湿地的文化、湿地的保护”等具体章节编制《湿地文化》教材,引导学生认识湿地、理解湿地、感悟湿地,形成生态意识;再者需要有效地利用校外湿地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湿地,激发情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自然观念和生态行为。
2.建设湿地教育资源平台
树立大学习观,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为此,在湿地教育中我们不仅要立足课本、立足课堂,还要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系,利用学校、社区、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注重湿地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促进学生对湿地文化有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与掌握,增强生态教育的实践性。
建设湿地资源平台,要立足地方湿地资源优势,收集、整理与湿地相关的知识,尤其注重盐城湿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体现湿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公眾号等多途径建立湿地课程资源库,引领学生掌握湿地资源的形成过程,认识湿地的教育、人文、美学价值,以及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
3.建立湿地教育基地
建立湿地教育基地是实施湿地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实施湿地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联系、沟通,利用地方湿地资源,作为学校的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湿地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湿地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从小在心灵深处植入爱护环境的种子,养成尊重自然、和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态意识。
4.汇编湿地文化文献资料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查阅湿地相关文献资料,将湿地历史的变迁、湿地的演变、湿地的种类、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湿地的申遗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汇编,建立湿地文化的相关知识资料及资源库,同时收集、整理所在地域湿地资源的文本和图片资料等,为湿地课程的开发与体系建构提供资料保障,也为建立湿地课程的校本教材提供资源。
三、感悟湿地:湿地教育的实施策略
盐城是江苏省面积第一大市,拥有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湿地,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盐城海岸线长582千米,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拥有丰富的滩涂海洋资源,滩涂总面积45.53万公顷。这里海天相接,林木茂盛,苇草苍茫,集大海、滩涂、森林、珍稀动植物等资源为一体,盐城候鸟栖息地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丰富的湿地资源为湿地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盐城的学生在这美丽的湿地之都出生和成长,应该通过课程的学习让他们对湿地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为绿色的教育提供优质的种子。
1.增强湿地认知,激发保护环境的动力
保护湿地,保护环境,教育当先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对小学生的湿地教育本身涉及的就很少,在极少的湿地教育中大部分又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宣传,要增强学生对湿地真正价值的认知,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生态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湿地认知,如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我是资料调查员”行动,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信息,让学生了解湿地的基本含义。在“全球湿地我知道”和“祖国湿地我了解”的系列活动中,了解什么是湿地,引导学生在中国的版图上标注出中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域,让学生在对家乡湿地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祖国的湿地有更多的了解,如“西藏拉萨拉鲁湿地、黑龙江扎龙湿地……”,对祖国湿地面积在世界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产生自豪之情。在“家乡湿地我自豪”的活动中,通过课堂学习和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了解家乡湿地的种类,明白何为人工湿地、何为自然湿地,区分“海域、河口、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水面”等不同湿地种类。在领略湿地风光的同时,探秘家乡的湿地文化,发现和感知自然之美、自然之趣,初步了解湿地的特点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当然,增强学生的湿地认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途径还有很多,除了教育学生感受湿地的美之外,也可以采用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作为教育手段。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因湿地面积退化造成海岸被侵蚀等案例的学习,借助一些形象直观的图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环境恶化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灾难,增进对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认知,激发保护环境的动力。
2.增强湿地体验,激发亲近自然的情感
在湿地教育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湿地故事我来讲”的实践学习中,让更多人了解湿地的知识、湿地的故事、湿地的文化。《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曾经被传唱大江南北,人们传唱不仅是因为经典的旋律,更因为背后那令人感动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徐秀娟因救一只丹顶鹤而奉献自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更让学生学会在感悟故事深刻的大爱之后,学会传诵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湿地之美我来画”的实践学习中,学生将眼中的、心中的湿地旖旎风光,变成画本里的湿地。在“湿地之韵我来诵”的实践学习中,学生将自己体验到的湿地变成一篇篇论点犀利的文章、一篇篇行云流水的散文、一首首文字优美的小诗,彰显家乡的湿地之美。通过文字的表达、图画的诉说、声音的传诵、视频的传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创意性地表现湿地之美、湿地之趣,让更多人知道“盐城是丹顶鹤的栖息地,是麋鹿的故乡,是湿地之都”,让盐城真正成为“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还实现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实现了对家乡文化的守护。
3.增強湿地寻访,在实践中提升效果
在湿地教育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在具体实践教育中才能更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才能在实践中将获得的知识、感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为此,我们还要经常性地开展湿地教育的实践活动,走进湿地、寻访湿地,激发学生的深度体验,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地方文化的种子。在“湿地之路我去访”的主题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什么是自然发生的过程,再通过一个个小主题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研、总结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小主题学习的途径。
例如,2019年7月5日,家乡的黄海候鸟栖息地成功地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申遗之路我助力”的活动中,了解湿地申遗的过程以及申遗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成为湿地申遗志愿者。在手抄报创作中、在宣传海报的绘制中、在宣传标语的设计中,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利用申遗的成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湿地教育旨在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湿地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植入生态观念的种子,培养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热爱伟大的祖国的情感,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建设者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