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四归五育”理念的地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11-10谭强来曾臻赵海军夏小春胡玉华吴兰兰吴钢
谭强来 曾臻 赵海军 夏小春 胡玉华 吴兰兰 吴钢
摘 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指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新教育理念,作为一个新中之新的地方医学本科院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需求的本专业高素质人才,是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一线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践行“三全四归五育”新教育理念,探索了一套符合自身和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办法,着力贯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大力推动“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协同,全力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及突出特色“金课”,从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特色、一流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三全四归五育”;地方医学本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161-04
Abstract: In order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important speech deliver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instructions of minister Chen Baosheng in the New Era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ference, some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should be abided b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all staff, all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returning to common sense, duty, original heart and dream"; and training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major of Xiamen Medical College, as a new lo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 major nee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ow to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talents required by the new situation are the problems that front-line educators need to solve.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practicing the new education concept of "three alls, four returnings, five developments", the paper explores a set of talent training methods with their ow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tutoring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and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king every effor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desig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istic "golden cours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and first-class training mod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Keywords: "three alls, four returnings, five developments"; local medical college; preventiv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graduate whole course tutorial system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高校实现和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特别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绝不是排除在外,应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在上述系列讲话精神构建出的“三全四归五育”新教育理念下,如何立足本校和专业发展实际,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摆在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调研国内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本校和专业定位,思考和探索一套符合自身定位和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办法,从而为打造特色、一流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自身定位的调研
摸清国内各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本校和专业的发展实际,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办法的基础。预防医学是一门重点研究人群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关系、预防疾病发生的学科,具有群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专业特点,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又要求学生能在错综复杂的群体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以科学的思维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1]。而且,新时代、新形势催生了新任务、新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实现全民健康”。而且,当前又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康中国”战略中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落实,关键在于专业的医学人才[2]。本科教育是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渠道。据统计,我国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从1998年44所已增加到2019年110所本科及13所专科(高职)院校。然而在福建省的基层公共卫生机构,预防医学人才依然严重缺乏。根据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名居民应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按此原则,福建省常住人口约4000万人,应配备约4000名公共卫生医师,然而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专业公共卫生人员仅700余人,且多为大中专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31.96%,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常不得不由全科医师、护士兼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招人难、留人更难”,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困境[3-4]。在包括此前2003年SARS非典型肺炎,以及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就充分暴露出城乡公共卫生工作的短板和基层一线人员的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推进“四个回归”,依靠地方医学本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有效填补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空白。厦门医学院是福建省中南部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应用型医学普通本科高校,“立足厦门、服务地方、特色鲜明、区域一流”,致力于培养适应基层公共卫生领域工作,“本土化”的高素质实用型预防医学人才。
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和新教育理念的发展,传统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也渐显不足,主要表现为:1. 理想信念和专业思想教育有缺失。当今中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学生心思易浮动、躁动,理想信念易模糊、动摇,思想教育易忽视、弱化,必须“回归初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且预防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常不是学生第一志愿,对学习内容、发展前景及社会意义常感到迷茫,专业思想普遍不够稳定,不完全清楚预防医学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关系[5],教师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加快专业认知、增强专业兴趣、坚定专业信心。2. 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日渐落后。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锻炼相对缺乏,导致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实际工作;且“课程思政”体现不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融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全员必须“回归常识”,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各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3. 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规划和特色不足。陈宝生部长指出,办学理念应及时应答时代变革,创新办学模式和方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国内多个知名公共卫生学院都曾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但因其多归属于综合性大学,更注重的是解决海量学科课程间交叉整合不足、国际化等问题[6-7]。然而,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定位与综合性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区别明显,在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还应“回归本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集合两岸教学资源,教师“回归梦想”开设特色课程,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地方需求。
二、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着力贯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制订《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着力贯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已在全国多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实施,实践证明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8],但在实践过程中又易浮于表面、有名无实、难以持续。因此,应深入践行“三全四归五育”新教育理念,加强导师资质及成效考核,注重学生全程培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学业进程设计和人生发展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 选聘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熟悉的硕士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的导师,待学生大一入学1个月内即完成导师配备,合理控制师生比,组建起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既允许互动形式多样化,又严格要求至少每月一次的面对面交流,在此阶段导师侧重培养理想信念、学业兴趣、劳动精神、纪律安全,加快学生认识学校、认识专业、认识自我、认识未来,引导学生扣好大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2. 大二、大三、大四上学期,随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陆续开设,既是学生完善本专业知识架构的关键时期,又是学生“疲学、厌学、惧学、逃学”思潮大回流的特殊时期,在此阶段导师对学生言传身教求学“初心”、诵读经典著作寻“美”,共同锻炼健“体”锤志,敏锐发现并解决学生的“痛点、难点、困惑点”,并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勤劳、重劳、尚劳”,积极参与导师的各类科研课题中,尽可能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式能力拓展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及设计规划;3. 大四下学期、大五阶段,由于四年学制专业的学生已纷纷在实习、毕业、应聘、入职、就业,而此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依然在校、在读,心态易失衡、失落,再次陷入专业和自我怀疑当中。此阶段导师作为“过来人”,应理解并安抚好学生情绪,教育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志存高远、积极乐观、奋斗不懈”,并侧重指导学生熟悉学术规范、完善毕业论文及设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考(保)研观、留学观,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社会大众需要中。总之,通过着力贯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使师生全员无缝对接,实现本科全程全方位把关、环环相扣,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大力推动“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协同
完善《厦门医学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动“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因此,首先遵循思政教育及学生成长规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分别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Ⅰ和Ⅱ》;并由校党团委、系党总支、思政教师、辅导员联合组建教学团队,从第一至九学期连续开设《形势与政策》,引导学生回归常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以党史和新中国史铸魂补钙,既保证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本科教学全程全员全方位,又保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在心中牢牢扎根爱国精神、爱党意识、大爱大德大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专业课教师是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专业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预防医学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己任,专业课天然蕴含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内容,比如在2003年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涌现出多少预防医学专业人不辞辛劳、舍命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感人事迹,实现“课程思政”协同并不存在障碍冲突。姜爽[9]等对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展开了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时事政治和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课堂思政”协同的关键在于专业课老师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程全员全方位,而不应仅局限于“思政课堂”,或简单推给思政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周密[10]通过案例法、讨论法、小组协作法及第二课堂课外兴趣小组等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引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堂,在专业课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多重效果。作者在《卫生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也着力于“课程思政”,聚焦于“践行预防医学人的初心和使命,树立健康全人类的责任和信念”,通过“无双国士”伍连德远赴东北抗击鼠疫、福建本土名医“红色华佗”傅连暲星夜驰救罹患恶性疟疾的毛主席等典型事迹,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专业和课程兴趣,又发挥专业知识“润物细无声”般的感化教育作用,使学生燃起预防医学专业人的责任和使命感,全心投入到祖国公共卫生事业中来。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及提出教学质量评价具体要求时,都强调教学设计中各专业课必须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细微处,力求“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既教“智”,更育“德”。
(三)全力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及突出特色
“金课”
制定《厦门医学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全力改善整体设计并突出特色。《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升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具体实施重点突出四部分:1. 适当增加专业实践环节,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时间。在新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环节根据各阶段培养侧重点不同,分为临床实习、专业现场实习、毕业实习三轮,增加至50学分,占总学分比超过20%。并将传统方案集中在第九、十学期的专业实践环节进行合理优化。第一轮临床实习调整至第六学期,第二轮专业现场实习安排至第八学期结束的暑期,第三轮毕业实习分两次设在第九学期和第十学期,以实现回归常识,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课程设置上则遵照学科特点,由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模块组成,其中预防医学(公共卫生)课程又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为主干,既有平行,又有交叉,重视各课程间知识点的传接。2. 调整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加强专业综合训练。新人才培养方案中严格控制专业基础课整体实验学时数:理论学时数不低于1:3,专业课整体实验学时数:理论学时数不低于1:1.5;并整合成立预防医学综合实训中心,在第七、八学期各进行一轮9学分的预防医学综合训练,增强学生实战能力,以充分胜任纷杂繁复、广泛综合的基层公共卫生工作。3.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及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提前至第二学期开设,进一步激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发表科技论文,认证通过即可抵当专业方向性课程选修学分。认真贯彻执行“128.3”素质拓展工程,即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00小时志愿者活动、20天社会实践、8个专题教育和3个社团组织,使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协同推进科教融合,通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创新创业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本科生全程导师在往届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大赛指导中屡获佳绩,为担当起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奠定坚实的基础。4.充分发挥厦门医学院对台区位优势,依托预防医学专业优质复合型师资,突出特色“金课”,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厦门医学院现有台湾籍教师9名,其中厦门市台湾特聘专家1人、台湾特聘专才4人。如被厦门日报多次报道的原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网红教师”钟全斌开设的《人体形态素描》使学生透过素描将人体结构的知识点内化为长期记忆,与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深入融合,广受好评。又如被光明日报专访的原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王贵弘教授在我校成立天然化妆品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已指导多名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佳绩。预防医学教研室还深入融合食品质量与安全团队,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设《食品质量原理与管理》、《食品加工过程安全分析与优化》等专业限选课,有效地弥补了预防医学传统知识结构中食品加工过程质量安全内容的缺失。2020年,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团队再获《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等多门校级“金课”立项,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立足本校和专业特色,践行“三全四归五育”新教育理念,通过贯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推动“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协同,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及突出特色“金课”,有助于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有专业责任感、有综合实战能力、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本土化”的高素质实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可为构建特色、一流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胡继宏,张艳,吴建军,等.培养具备科研和实践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的构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
(6):144-146.
[2]汪玲.论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7(2):25-31.
[3]林淑周.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企业导报,2016(6):128-130.
[4]卢若艳,李跃平.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9-22.
[5]富奇,张诗玄,牛丕业,等.预防医学专业思想教育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6(S2):11-13.
[6]赵莉,刘毅,马骁,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分析——以四川大学等预防医学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7(11):34-38.
[7]金辉,沈孝兵,尹立红,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5):11-12.
[8]吴鹰,马海智.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实施现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35-36.
[9]姜爽,李璐,王星云,等.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1):43-44.
[10]周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7):1283-1284.
基金项目:厦门医学院校级“金课”项目“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编号:XBJK2020009);厦门医学院金课建设培育计划“基于PBL-混合教学理念的《海洋生物学》金课建设”(编号:XBJK2019011)
作者简介:谭强来(1988-),男,汉族,江西丰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预防医学与食品安全教学教育研究及管理。
通讯作者:赵海军(1977-),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预防医学教育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