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11-10贺生明

科技风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培养目标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对中高职衔接历史背景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形成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衔接、政策支持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对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不断地调整、改革、发展,已经形成以中职和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多种通道升入普通高职院校。其中中高职的衔接教育尤为重要,近年来,全国各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探索,形成了各自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格局,为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就具体数控技术专业而言,还需继续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能在中高职衔接教育方面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

1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历史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探索发展阶段,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的阶段,也就是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历经了从无到有、逐步推进、发展迅速、管控限制和协调畅通的实践过程[1]。

2 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院校之间合作,未能充分发挥政府统一政策支持

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宏观管理者都是本地的市级和县级政府,而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者主要集中在省级和市级政府,现阶段积极探索发展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很多都是管理主体不一的学校之间、小范围、散点式的合作衔接,脱离了管理主体在多方面的积极支持,不利于充分发挥中高职教育的优势,不利于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协调作用和政策支持,也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體系构建思想[2]。

2.2 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种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中职教育体现的是“技能型”,高职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技术技能”两者层次明显,且存在递进关系[3];现阶段的中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各自制定相应人才培养目标,有时甚至忽视教学教学的阶段性和接受能力,导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清,学习后续学习因基础较差难以适应高一阶段的学习,加大了中高职衔接难度。

2.3 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重复、课程体系不够灵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导致了中高职课程设置的重复,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高职院校希望合作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文化基础课为主,开始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课,而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发现情况,为增加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成果量提高招生质量,增加专业技能大赛等易出成果的课程,不愿开设大量文化课忽视专业课课程,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校兴趣不浓、教学成果下降、部分生源流失。中高职衔接教育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彼此缺乏统筹设计,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移,导致课程覆盖面较全、课程难度增加,课程设置重复,前置课程与后置课程之间不能贯通,学生在高一阶段学习较为困难。

3 数控技术专中高职衔接的应用实践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首要方面,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方向。结合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职学生升学率逐年提高,毕业就业意愿逐年降低,人才市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中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检验、数控设备的基本维护、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数控设备操作、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数控编程、质量检验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目标的设定加强了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注重了高职学生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有利于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有效衔接,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和要求。

3.2 课程衔接

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体系衔接的主体是课程内容的衔接,衔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整合性、递进性;同时,也便于做到课程内容拓宽和加深,提高技能培养的效果,特别注重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4]。如下表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所示。

以数控技专业《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进行中高职衔接研究:中职阶段讲授数控车床操作面板、基本操作、编程基本规则、G00、G01、G02、G03、G04、G32、G90、G71、G72、G73、G92指令的实践应用学习,培养学生数控车床基本操作,初步的编程思维、基本指令的学习应用,能进行有外螺纹的简单阶梯轴的加工,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高职阶段复习巩固基本指令的编程学习、深入学习金属切削原理、掌握车削加工工艺编程、工艺文件编制、深入学习孔加工、宏程序等加工指令,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可持续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3 积极寻求政府政策支持,保障中高职有效衔接

中高职衔接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赖宏观管理者的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引导,也依赖教学过程的有序组织和实施,只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统称和政策导向为中高衔接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制度保障,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监督执行,特别是要考虑在招生制度、经费保障、专业与课程设置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充足的保障。另外通过提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为中高职衔接提供理念保障[5]。

4 结语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有效路径,满足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数控技术专业的中高职有效衔接,侧重点应注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衔接,总之,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的观念要从各方面实践、试验、落实,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积极的创造性的解决衔接过程中各类问题,才能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益.中高职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课程体系衔接领域[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于建华,黄超.转型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路径[J].教育理论研究,2019(1):118-120.

[3]陈忠平.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6(21):66-67.

[4]高艳.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9(23):59-62.

[5]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3-11.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SZJYB19—371);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J201803)

作者简介:贺生明(1986—),男,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数控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中的运用研究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的进展运用
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应用的探讨分析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