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调查研究
——以威海市为例
2020-11-10姜松波孙传盛姚丽莎
苏 超,姜松波,宫 文,孙传盛,姚丽莎
(1.中国科学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威海中心、威海市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山东威海264200;2.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威海264210;3.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0 引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要求应当根据市场需要、企业需求,将“基础研究、科学技术”有效转化为“成果产业、生产力经济”。为有效实现转化,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是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条件和保障。报告同时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明确的是,结构性改革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模式,欲使科研孵化、转移转化等科技手段在“供给侧”上精准发力,必须弄清“需求侧”,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方向清晰,才能实现供需完美匹配。
毛主席曾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习总书记曾讲,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对于科技合作创新发展而言,技术需求调研作为挖掘技术需求的重要手段方法,能够精准化满足企业、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需要,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1 技术需求挖掘原理分析
企业技术需求是指以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综合实力为目标,以购买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为条件,以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以引进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为过程的对先进、适用技术的需要[1]。从定义可看出,技术需求涉及的要素较多,意味着企业技术需求挖掘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发现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繁琐复杂过程。该经营行业所涉范畴可能存在技术需求挖掘难、技术供需匹配差、项目成果定价难、市场交易环节多、服务机构生存难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状,国内外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了大量而深入的理论探索、攻关研究和应用实践。颇具代表性的是博士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单点技术需求挖掘“十步法”和系统技术需求挖掘“EEDS法”。单点技术需求挖掘“十步法”,从问题描述、技术分析、制约因素、历史努力、条件制约、效益分析、人才需求、拟投资源、解决方式、关联服务“十个维度”,有针对性、快速有效地去引导企业认清并确定自身的技术需求。企业为提高科研水平综合能力、技术创新整体实力和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其需求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全面、综合系统的。因此,只有系统地了解企业科技创新全貌后,挖掘的技术需求对企业发展才更有价值意义。系统技术需求挖掘“EEDS法”,从围绕研发机构、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科技财税、研发团队、知识产权“六个体系”的企业创新诊断和瞄准需求完整性、技术可靠性、技术先进性、技术需求实现的经济合理性、生产可行性“五个角度”的技术需求评估两方面着手[2],对企业技术需求的挖掘、评价、对接与跟踪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从而提出一套可辨别技术需求真伪、具有针对性适合企业创新发展、可有效提高转移转化成效的经营服务方法体系。
2 调研方式及创新模式
科技工作者采用的技术需求挖掘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使用邮箱、微信等媒介传输方式向企业发放《技术需求征集表》;第二种是召集企业参加会议活动,现场沟通调查,或发收表格,整理汇总;第三种是实地走访,与企业相关人员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技术瓶颈,挖掘技术需求[3]。本次调研对企业同时采用了第一种和第三种的技术需求挖掘方法,有效避免了采用邮箱等媒介方式的“挖掘效果差”、采用实地走访方式的“覆盖面窄”等缺点。另外,联合威海市已引进的首都高校科技信息联盟威海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威海分中心、北京化工大学威海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加强协作共同走访调研,建立信息共享工作机制,提高协同创新合作成效。
在调研布局设计上,综合单点技术需求挖掘“十步法”和系统技术需求挖掘“EEDS法”的思考维度、出发点、过程设置、落脚点,在全面了解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全貌后,找出存在的发展症结、问题瓶颈,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使改善企业科技创新运营管理,以期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同时,了解企业的产业规划、意向合作高校院所等需求侧匹配信息,以及希望政府提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条件支持、政策落实等,以便今后在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提高对接合作成效、提供有效政策扶持上精准服务。
3 调研情况与企业需求
本次活动调研了威海市共63家企业、园区,主要围绕行业领域、平台搭建、创新合作、科技创新、需求情况等摸底调研,主要集中在“五个看”上。
3.1 从行业领域看
所调研的企业、园区涉及9个行业领域,分别是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12家、轻工制品与制造3家、新材料及加工工艺11家、电子信息与计算机技术8家、纺织服装与时尚创意2家、交通运输及配套生产7家、新医药与医疗器械5家、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13家、高端服务与商业贸易2家,基本涵盖了威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
3.2 从平台搭建看
所调研的企业平台搭建的发展路径主要有“四个趋势”。趋势一:部分企业比较侧重培育搭建产学研合作载体,联合设立校企院企合作科研创新平台,如新北洋信息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成立“感知与计算系统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专用打印机及相关产品工程实验室”等平台。趋势二:部分企业自身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增强科研实力和市场话语权,如成山集团建设“轮胎测试中心”,实现轮胎试验检测手段从单一功能检测分析到系统检测分析的提升,加速产品开发速度,创造核心技术产品。趋势三:少数企业在知名高校院所集聚的发达城市设立飞地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如新北洋信息依托西安高校院所的优质科研资源,借智借力,在西安设立公司化运作的“自动化、智能化研发中心”,较好地解决高端人才难留在“非一线城市”的问题。趋势四:部分企业在一线城市或发达城市设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飞地研发平台,如威高集团在上海建设研发中心,发挥大城市人才集聚效应,有效解决高水平科研人员引进难的问题。
3.3 从创新合作看
所调研的企业创新合作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转变”。
转变一:产学研合作出现由“传统科研供给方”向“多元科研供给方”转变的情况。随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逆流而上,主体地位日益显著,可提供原创科研成果,甚至出现传统产学研合作供需方的逆向化。根据科研供给方、技术需求方的单位性质不同,产学研合作方有多种组合模式,重点选出两种案例分析。一种是科研供给方为威海市企业、技术需求方为外地企业的案例,晶合信息向某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安全数据、信息技术,以此为牵引,共建数据中心,引领矿山产业向信息化发展。另一种是科研供给方为威海市企业、技术需求方为科研院所的案例,中科院某研究所定向委托北洋集团研发光纤水声探测器,用于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洋测绘、海洋科研等领域,此种产学研合作供需方完全颠覆传统实现逆向化。
转变二:产学研合作出现由“点对点单一合作方式”向“项目合作新型经营平台”转变的情况。威海市企业在知名高校院所集聚的发达城市创建产学研合作项目新型经营平台,由被动接受项目成果向主动提出需求规划、联合研发合作方式转变,汇聚高端人才,培育研发团队,完善研发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例如,新北洋信息联合西安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营平台“创新岗”,采用“企业出题、项目筛选、定向委托、联合攻关、人才培育”的合作模式,充分挖掘高校院所优质科研资源,有效解决企业在产品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科研瓶颈。
转变三:产学研合作出现由“项目与平台分离方式”向“项目+平台糅合模式”转变的情况。例如,康州生物与中科院某研究所签约共建“即时诊断与健康监测物联网创新平台”,启动诊断分析器械项目转移转化、产业化,实现科研攻关、市场开拓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研发实力,促进医疗产业快速发展。
3.4 从科技创新看
所调研的企业表现出科技创新、科研攻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迫切性,其中部分企业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金猴集团积极开展机器换人行动,提出“只要能用机器的工序坚决不用人力”,近年来陆续淘汰旧设备,增添智能化生产线装备。好当家集团在海水养殖领域实施重点技术攻关,在国内首创立体空间生态混养技术,巧妙利用海水生物生长季节的差异性和食性的互补性,通过生物净化功能改善水质,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良性循环,实现“好当家创造”。
3.5 从需求情况看
所调研的63家企业、园区明确提出需求的有54家,共146项,主要集中在技术项目、人才人力等方面需求,以及“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等方面政策需要上。
3.5.1 在技术升级、成果项目需求方面
明确提出需求的54家企业、园区中有47家在9大行业领域提出92项技术、项目需求。其中,部分企业存在非主营业务方向的技术项目需求,或是主营业务的辅助配套技术项目需求。以“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为例,威力工具、威达粉末冶金、双城电气、光威集团、创科新材料、赤山集团、好当家集团、百合生物、石岛集团、寻山集团、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企业、园区分别在各自生产领域提出了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瓶颈,但这些企业并不是以装备自动化改造升级为主营业务范围的,只是需要生产装备的改造升级、更新换代而已。
为辨别企业提出技术、项目需求的真伪性、有效性,根据技术项目是否处于国际前沿、国内是否突破、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产业化预期效果、市场需求现状及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等方面,结合单点技术需求挖掘“十步法”和系统技术需求挖掘“EEDS法”的思考角度,进一步与企业、高校院所等相关单位沟通交流、对接挖掘、综合研判,确定出31家企业提出的有效技术、项目需求51项(见图1—2)。
图1 企业占比对比情况
图2 需求数对比情况
3.5.2 在高端人才、招工用工需求方面
化工机械、华展装备、光威集团、拓展纤维、宏安集团、新北洋信息、思维纺织、科博乐汽车、百合生物、寻山集团、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12家企业、园区分别提出高端人才需求及政策支持。寻山集团、联桥国际、自由人户外3家企业分别提出招工用工需求。
3.5.3 在“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方面
金贝壳新材料、威达机械、光威集团、宏安集团、科博乐汽车、自由人户外、迪沙药业、润辉生物、赤山集团、百合生物、石岛集团、俚岛海洋、黄海造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15家企业、园区分别提出“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方面的政策需求。其中,石岛集团提出,希望政府搭台多提供一些与高校院所沟通交流的机会,加强企业与相关科研团队的对接合作。威达机械建议在“牵线搭桥”的基础上,加强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管理,保障合作义务顺利履行,保护合作方的合法权益。光威集团提出,建议对实质性开展合作的企业、高校院所给予奖励,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宏安集团建议帮助企业建立与对口专业院校合作的联系机制,建起切实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赤山集团希望政府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资源优势为企业寻找优质科技合作伙伴,并对大型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俚岛海洋建议政府多关注传统渔业企业在科技方面的转型升级,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对企业技术改造给予政策支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议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的支持范围,使切实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均能获得政策扶持。
总体来说,企业调研活动提高了对企业技术需求、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现状的认识,为寻求和储备好技术、优项目、新动能提供了切入点和着力点,也为科技合作计划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探索设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4 应对策略及创新发展建议
根据此次调研情况与企业需求,探索适合威海市科技合作和创新发展的运作模式、体制机制和方向路径,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应对策略和思路建议。
4.1 打造供需侧匹配对接模式
按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等9个领域需求分类汇编成册,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分析研判把握重点,有针对性地向高校院所宣传发布,采用“走出去沟通洽谈”“请进来实地问诊”等方式与可匹配高校院所建立精准对接合作模式,开展校企院企科技合作、技术攻关,解决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的困难瓶颈、技术难题。
创新科技合作扶持模式,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供需匹配靶向资助计划。探索企业提出需求、政府张榜发布、高校院所揭榜攻关、校院地企共同实施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4]。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张榜发布技术需求,意向专家教授、人才团队揭榜,提出技术解决路线、难题解决方案,靶向精准解决企业园区“卡脖子”技术瓶颈、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行业共性技术屏障。
4.2 全力推进会议活动实效化
第一,用全面的思维、系统的理念,谋划策划“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会议、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等“大而全”的会议活动,活跃合作氛围,烘托合作环境,打造高效务实、成效显著的会议活动品牌模式。第二,创建技术需求、成果项目“联姻”舞台的常态化机制——时时有商洽、天天有对接、周周有调研、月月有路演、季季有发布、年年有大会,让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第三,打造定点对接、专题推介、研产融合、地域联动“点线面体”深度结合的模式,突出专长彰显特色,分行业领域、分集群区域开展形式多样“专而精”的系列合作对接活动[5],聚集行业领军人物,全面借力前沿技术,寻求产业增长燃爆点。第四,转换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牵引,对同一技术需求向多家高校院所专家团队推送,让企业拥有更多的科研供给、对接机会来寻求适合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面向高校院所开展企业“走出去、迈进去、沉下去”的对接活动,实现企业“一对多”精准商洽,提高对接成效。
4.3 提高认识创新合作发展
技术需求经营服务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企业技术需求、地方行业需要为出发点,技术攻关、科研创新为手段,推动科学技术与产业经济紧密结合而提供的系统化、深层次的科技运营管理,也是畅通科研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联系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进入商品市场的重要渠道,在成熟的技术交易市场环境下可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商品化,实现技术交易合作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在技术交易市场不够繁荣、科技合作氛围不够浓厚、框架体系建设不够成熟、管理服务系统不够完善,技术评估评价机制不够系统,技术交易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健全的条件下,需要进行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技术需求经营管理,营造良好的技术交易环境氛围。如可采用挂牌交易、公示备案、保险服务等方式,解决技术转移中介服务费难以收取、成果转化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6]。
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建立“企业主导、自主选题、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发展模式,使科技合作由企业被动接受项目成果向主动规划策划发展方式转变,完善自身研发体系,培育研发人才团队,掌握项目核心技术,提升创新创造能力。企业在产学研项目合作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积极长远规划前瞻布局,创新思路挖掘潜能,更要把握好科技合作的规律特点,提高认识准确定位,项目合作可操可行。如对不是以装备改造为主营业务的海产养殖企业提出的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需求,退一步来看,这些企业自身未必攻关研究,完全可通过装备购置、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解决生产障碍瓶颈,只需借智借力,拿来用好即可。
4.4 构建多元要素融合体系
注重产学研合作谋划设计与城市新发展理念、精致城市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双招双引等重大工程协同推进发展,通过“左右相连”“前后呼应”“上下贯通”相结合的六维联动方式和路径,引导、对接、培育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把握科技合作标准和特色,构建与人才团队、园区发展、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管理模式、政策扶持等多元要素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合作创新体系,抓住合作重点,破解技术难点,补齐链条短板,树立项目亮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和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打造威海千里海岸科技合作创新链。
例如,一般而言,高校院所侧重于基础与前沿科学研究,强调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而忽视了产业化市场化的应用,许多研发工作不是以企业技术需求和商品市场为导向的,致使出现技术研发与市场需要“两张皮”的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研发资源[7]。而对于中小型企业缺乏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动主导作用,没有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尤其是很多企业缺少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或研发试验、中试放大体系配置不完善,导致企业承接产学研合作项目能力不足、局限性强。囿于科研供给方与产业化脱节、技术需求方项目承载力不够等因素,导致研产供需匹配度较低,进而无法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因此,在以“高精尖”基础前沿技术研发为特色的高校院所和以“短平快”商业市场产品开发为需求的企业之间,需要一种新型研发创新载体起到衔接和缓冲的作用,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探索新型研发创新载体的建设思路理念、灵活运行体制和高效运营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新型研发创新载体建设融合渗透,建设基于校院地企产学研合作的新型创新平台,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开发—试验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化商品化”于一体的供需匹配合作全链平台,重点发展链条中间环节,同时兼顾两端,创建从基础科研到中试放大直至产业化商品化的创新全链环项目运作模式,助力企业培育持久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