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驻波场中固液黏附液滴悬浮分离研究
2020-11-10麻寿东吴立群郭亚杰
麻寿东,吴立群,郭亚杰,庄 龙,吴 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0 引 言
内加工[1-4]直接将加工工具即高能束用于待加工材料内部,改变指定位置处的物理、化学特性,完成材料微观结构改变或性能修饰,实现中空微结构制造。与传统“外加工”方法互补,联合发挥作用,有利于突破传统设计方法和加工工艺的约束,解决制备三维中空微结构时,加工速度慢、处理工序多、产品成功率低及复杂空间型结构不易实现等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废屑如何顺利排出是限制内加工技术发展的瓶颈,国内外学者就此做了大量研究。Li等[5]研究了玻璃三维空间螺旋形微通道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了废屑排出对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影响;Hwang等研究了不同截面形状、深宽比在不同液体辅助下的加工机制,研究了辅助液粘度对排屑的促进作用[6];Kevin等[7]研究了低功率飞秒激光加工螺旋形通道中排屑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文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内加工集中在透明材料领域,对金属材料内加工的研究较少;(2)排屑是影响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液体辅助排屑等方面,对超声辅助排屑的研究未见系统报道。
基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声悬浮条件下金属材料内加工熔融废料排出过程,且作为前瞻性研究,运用超声技术,将废料排出过程简化成声悬浮条件下,液滴与固体的分离脱附过程。
1 数值方法
1.1 数学建模
声悬浮条件下简化固液脱附模型如图 1(a)所示,平壁上液滴加载超声驻波,液滴在声流耦合作用下,液面收缩,边界分离,进而在驻波节点稳定悬浮(图 1(b)所示)。固液界面润湿角θ如图 1(c)所示,表征固体相界、气体相界、液体相界相互之间的界面张力的关系;设定固液接触面半径为λ。
图1 固液脱附模型Fig.1 Solid-liquid desorption model
以辐射端及反射端之间为计算域,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如下。
(1)连续性方程[8]:
式中:ρm为计算域的平均密度;u为液滴速度;定义液滴与计算域的体积比为β,ρG为计算域中空气密度,ρL为液滴密度,则有
(2)伯努利方程[8]:
式中:M为平均动量,则将式(1)代入式(3),有:
因u及βu的二次项较小,结合式(2),上述方程可化为
(3)运动学方程[8]:
考虑液滴的运动速度及运动过程,液滴内部不可压缩,并假设液滴内部是无粘且无旋的,故速度u可描述为势能ΦL的梯度:u =-∇ΦL。液滴内部速度势满足拉普拉斯(Laplace)方程:
液滴表面的运动学条件可由伯努利方程定义:
式中:Δp是驱动液滴振动的气液界面压差,与表面张力、静压力、声辐射压力、黏附力相平衡:
式中:z是垂直方向坐标;z0是液表面垂直方向坐标的最大值;如图1(d)所示,n是曲面的单位外法线向量;t是与之对应的单位外切线向量。因液滴振动频率远低于超声波频率,故作用在液滴表面的声辐射压力可表示为时均声辐射压力:
为简化计算,使用圆柱坐标系,如图1(d)所示,s为母线沿液滴表面的弧长。定义特征长度a0为液滴当量球体半径,特征压力p0为半径a0的球体液滴所产生的表面张力,特征速度势Φ0为入射声场速度势幅值,则液滴表面演变的数学描述可表达为入射声场速度场振幅:
至此,可得液滴表面边界积分方程,并采用边界元法求解:
式中:G(r,r′)是在自由空间中声场的格林(Green)函数,Φm=s in[K(z - h)]e xp(- jω t)是入射声场的速度势。
1.2 计算方法
方程(10)~(12)为一阶微分方程,描述了液滴表面随时间推移的运动。假设初始条件液滴表面速度为零,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数值求解,并记录液滴表面形状及速度。为加快计算进程及稳定性,首先模拟声压分布,并将其作为初始条件,采用两相流-移动网格技术模拟超声驻波作用下液滴形态及运动状态变化。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 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模拟计算,计算域及边界条件如图2所示,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图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Fig.2 Calculation domain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表1 计算参数Table 1 Calculation parameters
应用三阶B样条差值函数,计算表面张力、压力及流体静压,同时用边界元法求解声散射问题,获得液滴表面声场速度势,进而求得目标函数。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备
根据相应简化模型及理论分析,搭建液滴悬浮分离试验台(如图 3所示),主要设备仪器包括:超声波发生器、辐射端、反射端、CCD、光源及辅助设备如运动控制设备等,相关设备厂家及参数如表2所示。
图3 液滴悬浮分离试验系统图Fig.3 Test system for droplet suspension separation
表2 各设备厂家、型号及参数Table 2 Equipment manufacturers,models and parameters
2.2 试验过程
采用拍摄光源照明整个流场及声场,使液滴脱附,并用 CCD拍摄脱附过程。所用光源为白光,拍摄频率为512帧·s-1,分辨率为1 024×512。
3 结果及分析
3.1 驻波场有无液滴声压分布
声压分布如图4所示。图4(a)中无液滴时,声压基本呈轴对称分布,等压面为一系列形状规则的封闭曲面。图4(b)有液滴时,声压虽仍呈轴对称分布,但近反射端和辐射端的声压分布与无液滴时声压分布明显不同,等压面形状发生变化,不具有规则形状,且部分等压面不再完全封闭于计算域内部;整体声压降低,近反射端声压较无液滴状态降低30%;反射端等压面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半球,明显不同于图4(a)中无液滴时的等压面。从图4(b)液滴表面A、B、C三处的声压分布可知,A、B两处声压大于液滴内部 C处声压,与文献[8]结论相似。此力学行为可促使液滴收缩分离,为液滴超声悬浮分离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4 有液滴和无液滴情况下的总声压场分布仿真结果Fig.4 Simulation of total sound pressure field distribution with(a)and without(b)droplets
3.2 液滴纵轴及横轴声压及流线分布
为讨论液滴纵轴及横轴的声压及流线分布,选取 如 图 4(b)中 一 定 区 域(12≤x≤1 8 mm ,-2≤y≤0 mm)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如图5、6所示。
由图5(a)可见,纵轴声辐射压力关于液滴顶点对称分布,声辐射压力随着高度的降低,逐渐减小,并在液面处达到最小值 0.4 kPa;随着液滴深度增加,声辐射压力逐渐增大,但增加速度降低。由图5(b)可知,声辐射压力关于液滴纵轴对称分布,从中心沿径向声辐射压力先呈逐渐减小趋势,直至液滴边缘附近,随后声辐射压力沿径向上升,在这一过程中声压的减小速度及上升速度逐渐增加,且整个声辐射压力曲线呈抛物线形状。
图5 声压沿液滴纵轴及横轴的变化Fig.5 Variations of sound pressure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direction of the droplet
图6为5 ms和10 ms时液滴纵轴及横轴流线分布。由图6(a)可见,t=5 ms时,液滴在声压的作用下,流线分别在左右两侧呈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流体向延展的方向发展;在t=10 ms时,流线分别在左右两侧呈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流体从边界流向中心,形成向上流动的趋势。
图6 在5 ms和10 ms时刻的液滴纵轴及横轴流线分布Fig.6 Streamline distributions along longitudinal axis and transverse direction of the droplet at t=5 ms and 10 ms
经分析可知,液滴黏附中心声辐射压力在两个方向上均呈最大值,相当于有一合力促使液滴向上。同时,液滴受径向向内声辐射压力的作用,整个液滴有向上的趋势。
3.3 超声驻波场作用下黏附液滴悬浮分离过程
图7 液滴悬浮分离过程Fig.7 Droplet suspension separation process
为准确描述液滴形态变化及运动过程,一个周期(0.8 s)内各态演变数值模拟及试验结果如图 7所示。t=0时,液滴在表面张力及黏附力的作用下附于铝质反射端表面,并在此时施加超声波作用;t=0.2~0.3 s时,液滴在声辐射压力作用下开始收缩变形,润湿角θ逐渐增大,形变明显;t=0.45~0.5 s时,声辐射力、表面张力、黏附力、静压等力耦合作用驱动液滴轴剖面两侧流体向中心集聚,液滴被纵向拉长呈蘑菇状,出现分离趋势;t=0.75~0.8 s时,液滴稳定悬浮在驻波节点,并在声压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呈扁球状,进一步被压扁,上下表面中央部位实现由凸面到凹面的转变,与解文军[9]的结论一致;t>0.8 s,液滴在驻波节点处发生雾化。
4 结 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得如下结论:
(1)液滴剖面两侧处声压大于液滴内部声压,可促使液滴收缩分离;
(2)液滴形变及运动过程表明,在声辐射力、表面张力、黏附力、静压等力耦合作用下,液滴发生变形,驱动液滴轴剖面两侧流体向中心集聚,进而实现分离,并以中央凹陷的扁平球状稳定悬浮在驻波节点处;
(3)改变声压,液滴在驻波节点处发生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