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转炉炉役期间铁水消化能力的实践
2020-11-10许建
许 建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山东 日照276800)
1 前 言
转炉是炼钢生产中最为关键的设备,转炉炉役大修是炼钢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炉役检修工期长,炉役期间整体产线生产较为脆弱,正常的铁钢平衡状态被打破,铁水不能被转炉完全消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因此如何通过高水平的生产组织模式,优化工艺流程,加快炼钢生产节奏,降低工序成本,减少炼钢过程的损耗和能耗,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保证炉役期间公司生产组织安全稳定和铁钢平衡,山钢日照公司系统地分析研究了1座转炉炉役时,影响3 座转炉消化铁水能力的因素,并制定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基本实现了铁钢界面的安全、均衡生产。
2 生产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现状
山钢集团日照有限公司一期设计生产规模为年产872万t合格钢水,850万t合格铸坯,主要设备有2座5 100 m3高炉、4座210 t转炉、5台连铸机。4座转炉分成两组布置,即2 个转炉分为一组,铁水从中间进入加料跨,废钢从两端进入加料跨,有利于高效生产。转炉炉役模式采用4 座转炉轮流交替的方式进行炉役,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消化铁水。
按照当前水平,目前高炉铁水按每罐198 t 出铁,平均每罐出铁时间为25.3 min,2座高炉每天大约产生114罐铁水,转炉平均周期为40 min,理论计算单座转炉每天最多消化36罐铁水。正常生产期间,转炉的生产能力与高炉的出铁能力基本持平。转炉炉役期间,3座转炉最多消化108罐铁水,单日至少会有6罐富余铁水到铸铁机进行铸铁,整个炉役期间(按12 d计算)将铸铁72罐。考虑到转炉受钢种、检修、更换出钢口、更换出钢口滑板、补炉、清炉口、清炉坑等常规作业影响,实际上3 座转炉单日消化能力在100~104罐,单日铸铁10~14罐,铸铁机超负荷作业,严重时会造成高炉被迫提前堵口,减风乃至休风,打乱生产节奏,对整个公司生产系统带来很大的隐患,不利于降本增效。
2.2 存在的问题
2.2.1 转炉冶炼周期过长
冶炼周期受钢种的影响小、波动小,精炼周期主要与精炼工艺有关,浇注时间受规格、拉速等影响[1]。3 座转炉生产时,转炉生产能力小于高炉出铁能力,同时小于精炼及连铸总的生产能力,因此,转炉成为生产组织的主要限制性环节。目前转炉冶炼周期在38~43 min,平均40 min,时间明显偏长。另外,转炉检修、更换出钢口或出钢口滑板、补炉、清炉口、清炉坑等常见作业,时间不固定、偏长且频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节奏。
2.2.2 铁包维护及吊重配空作业效率低
铁包维护不及时导致可用空包数量不足,若炼钢压重罐较多,会影响高炉的正常生产;若包口清渣不及时,导致KR 无法处理、转炉装铁不净,同样影响生产节奏。铁包吊重配空作业时间偏长,影响KR处理及转炉吹炼效率。
2.2.3 出铁量偏差大或铁水入炉温度低
高炉出铁量偏差大,需要重回高炉重补铁水;或者装入转炉后二次补铁水,从而增加了天车的负担,影响生产节奏。若高炉出铁温度低,或者铁水到达炼钢区域后长时间没有进入KR 处理,保温措施不当,导致铁水温度低,铁罐粘贴严重,造成兑入转炉的铁水不足,需要二次补铁水,不仅增加了转炉周期,还降低了天车的作业效率。
2.2.4 计划编排欠合理
炼钢生产作业计划和调度是生产组织的关键,合理的生产作业计划可以降低物耗与能耗成本、增加收益、稳定质量,并能保障生产运行稳定顺行高效。因订单结构复杂,存在大量小批量订单,组炉组浇存在困难。浇次短,钢种复杂多样,不利于计划排产,铸机更换浇次频繁,作业率降低,造成铸机消化钢水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 生产组织优化
3.1 缩短转炉冶炼周期
以转炉为中心,强化操作水平,加强工序间信息传递与配合,确保转炉做到“六不等”,即不等计划及成分、不等废钢、不等铁水、不等钢包、不等渣罐、不等合金辅料。
在铁水成分与所炼钢种确定后,提高转炉供氧强度几乎可以成比例地缩短每炉钢的供氧时间[2]。根据原料状况、冶炼钢种、炉容比、喷溅情况、转炉排烟能力等实际条件适当增加供氧强度,缩短每炉的供氧时间至14~15 min。控制装废钢、装铁水的时间在4 min以内;等待及补吹的时间控制在3 min以内;其他时间不超过1 min。
通过以上措施,把转炉冶炼周期控制在35±1 min,建立单炉单机匹配生产组织模式。冶炼周期缩短5±1 min,单日冶炼炉数较之前可以增加4~8炉。
3.2 调整铁水装入量
总装入量按照250 t 组织,其中铁水按照每炉205 t 要求控制,比炉役之前提高7 t。若每罐铁水提高到205 t,平均出铁时间为26.2 min,2座高炉每天大约产生110 罐铁水,较调整前每天少出4 罐。废钢按照45 t左右装入,增加重型废钢及铁块的配比,防止装炉时卡废钢而延长冶炼周期。
3.3 优化转炉→精炼→铸机生产模式
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和优化,减少工艺停机时间,增加铁水消化能力。3座转炉连续生产,根据所生产钢种及对应的工艺路线,合理优化精炼设备使用,满足转炉→精炼→连铸机的合理搭配。提高CAS 直上、LF 单联或 RH 单联工艺路线比例,降低LF+RH双联工艺路线比例,提高生产节奏。铸机浇次间组织中间包快换,换浇次时间≯1.5 h。
3.4 炉役期间订单结构及生产计划安排
结合各个产线生产能力、库房储存能力及物流运输情况,为保障炉役期间稳定生产和铁钢轧平衡,对影响生产节奏订单进行优化调整。1)安排以普通钢种为主,铸机生产尽量安排1#、2#铸机同开,生产断面不低于1 300 mm,不高于1 510 mm,按单炉对单机进行组织,铸机生产尽量安排长浇次,每个浇次不低于 20 炉,3#、4#、5#铸机浇次炉数灵活控制,保1#、2#主力铸机生产;2)低P、合金量非常大的钢种尽量少生产;3)品种钢短浇次避免生产;4)所有铸机浇次都按最长炉次排产(结合订单),减少换浇次影响。
3.5 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
转炉更换出钢口时机安排在铸机换浇次时间期间,每天最多更换一个出钢口,更换时间不超过90 min。转炉更换滑板前炼钢作业区提前2炉通知调度室,调度室调整生产节奏安排更换,特殊情况可以安排提前2 炉或推后1 炉钢更换;更换滑板时间不超过10 min,更换滑板加内水口时间≤15 min。
优化溅渣护炉工艺和炉底砌筑工艺,减少补炉次数,使冶炼生产均衡、稳定[3]。根据实际情况,补炉时间控制在30~50 min,若换出钢口该炉补炉取消。清炉口、清炉坑分别控制在10 min 以内,单日单座转炉最多安排2 次清炉口、清炉坑作业;单日单座转炉最多安排3次更换出钢口滑板;清理氧枪作业安排在吹炼结束至出钢结束之间,避免延误溅渣护炉从而延长转炉冶炼周期。
3.6 提高铁包维护及吊重配空作业效率
炉役期间,铁水罐可用数量不低于30个,铁水车16个全部具备上线条件。及时清理铁水罐小罐口,具备正常铸铁条件,能够在30 min 内完成上线运行。
3.7 加强设备管理
炉役期间做好设备运行监控,保持设备状态、工艺参数良好受控,同时加强设备日常点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排除,杜绝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带病作业。对于故障,坚持“四快”原则,即反应快、到位快、判断快、处理快,及时反馈,以便总体平衡和协调。炉役期间,其他转炉、连铸机必须保证满足生产所有钢种,并且备品备件充足,确保炉役期间连续生产。
3.8 炉役期间检修组织
1#、2#连铸机为双流板坯连铸机,平均每包钢水浇注时间为30 min;3#、4#、5#连铸机为双流板坯连铸机,平均每包钢水浇注时间为60 min。转炉检修时,可安排 1#、2#铸机中的1 台进行检修,3#、4#、5#铸机不安排检修;转炉不检修时,1#、2#铸机不安排检修,可安排3#、4#、5#铸机中的1台进行检修;连续3 d内只能安排1座转炉检修;每座转炉检修时间不超过10 h,力争控制6 h以内;单座转炉检修周期不低于8 d,目标10 d以上。
4 实践效果
2020年3月炼钢 3#转炉进行了为期 12 d 的炉役。经过生产组织优化,减轻了铸铁量,炼钢消化铁水能力提升效果显著。优化前后效果对比见表1。由表1 可以看出,生产组织优化后单日平均铸铁大大降低,保障了高炉稳定顺行以及炼钢的安全生产,保持了铁钢界面平衡。
表1 生产组织优化后效果对比 罐
炉役期间,3 座转炉生产是一种快节奏组织模式,为今后非炉役期间转炉实行“3+1”模式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实践效果。转炉“3+1”模式是指正常情况下,3 座转炉生产,另1 座转炉进行备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节奏,正常生产时还可以对转炉进行消缺保养,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设备故障下的生产应急能力。
5 结 语
炉役期间,生产组织优化后,炼钢单日消化铁水能力提升明显,基本与出铁能力持平;单日铸铁量降低显著,基本可以实现铁钢界面平衡。可以推广转炉“3+1”模式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及事故突发状态下的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