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20-11-10马福兴张海林孔传祥
马福兴 张海林 孔传祥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影响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该类疾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不同的看法[2]。本研究拟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为以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临床医学循证,进一步扩大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55例。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9.54±4.8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4.33±0.30)kg/m2;平均病程(16.01±5.41)h。联合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70.01±4.56)岁;平均BMI(24.09±0.32)kg/m2;平均病程(15.98±5.35)h。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BMI、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3];②经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该研究。
1.2.2 排除标准:①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排除药物过敏者;③排除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调节酸碱平衡、水电平衡,提供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常规组给予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规格:25 mg)治疗,50 mg,口服,1次/d,治疗3个月。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规格:100 mg/片)治疗,每天晚餐后口服75 mg,1次/d,治疗3个月。
1.4 疗效评定 观察2组患者卒中量表(NIHSS)评分[4,5],分值越低代表患者恢复越好,同时采用NIHSS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效果,其中NIHSS评分降低≥95%,患者相关症状完全好转为治愈;NIHSS评分降低85%~95%,患者相关症状有较大好转为显效;NIHSS评分降低50%~80%,患者相关症状有一定改善为有效;NIHSS评分无变化,相关症状未改变或恶化为无效。
1.5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脂指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3)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肝损害。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优于常规组的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2,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效比较 n=55,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比较 治疗前,2组血糖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血糖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C、TG、LDL-C均降低,HDL-C升高,联合组的血糖血脂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TC、TG、LDL-C均低于常规组,HDL-C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PT、TT、APTT、F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T、TT、APTT都显著升高,Fb降低,但2组TT、APTT、F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PT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n=55,分,
2.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常规组和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6.36%和1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55,例(%)
3 讨论
我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时,可在细胞内损伤线粒体功能,使脑细胞无法获取足够的ATP,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淤积[6]。相关临床资料表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卒中的43%~65%[7],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能使患者机体产生一系列导致内源性损伤的物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供血不足,进而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神经元去极化,引起脑神经元的死亡,容易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伤,及时、积极的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阻止脑损害的扩展和复发,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以增加脑和微循环的血流量、增加脑细胞供氧、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为原则。相关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8]。
阿司匹林作为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药物,能够阻止血小板凝结,抑制环氧化酶形成,从而实现抑制血小板A2血栓素释放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刺激前列环素形成,阻滞血小板的凝聚。但该药物的长期使用,其治疗失败率高达25%左右,会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9]。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阻断受体 P2Y1,通过结合ADP受体,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对纤维蛋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结合进行阻断,起到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同时氯吡格雷还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两种的联合应用则疗效更加,能明显达到抗血栓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0]。但相关研究中显示,大量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能影响患者的脏器,制约综合治疗效果,因此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成为研究的重点[11,12]。本研究采用每天75 mg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临床疗效较优,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出了两种药物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优于常规组的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2,P<0.05);2组血糖、TC、TG、LDL-C均降低,HDL-C升高,联合组血糖、TC、TG、LDL-C均低于常规组,HDL-C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血糖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T、TT、APTT都显著升高,Fb降低,但2组TT、APTT、F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PT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和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36%和1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高血脂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重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该类疾病能随着血糖的升高而出现加重现象,延缓神经损伤的恢复,造成预后较差[13]。本研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明显降低了血糖、血脂的水平,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与单纯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常规组相似,不会因为药物的联合应用增加了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闫晓丽[14]研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50%,与本研究存在一致性。可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有效性显著,明显改善血糖血脂指标和神经功能,降低NIHSS评分,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