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阿帕替尼所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处理
2020-11-10曾新香
曾新香
(新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信阳 465550)
淋巴瘤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12位,在男性和女性死亡率中分别居第9位和第15位,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目前,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仍然是淋巴瘤治疗的主要手段[2]。然而,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耐药性等因素,仍有许多复发难治性患者的化疗效果并不理想[3]。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新型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胃癌患者中表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4]。但阿帕替尼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也会导致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观察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应用阿帕替尼单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分析其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并针对不同程度的手足综合征进行分级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于新县人民医院诊治的二线或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9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至少接受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患者,治疗失败定义为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2)年龄18~70岁,ECOG评分0~2分;3)至少1个可客观测量病灶;4)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5)无化疗禁忌证;6)排除其他重大疾病,心功能正常;7)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1.2 治疗方案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口服阿帕替尼 500 mg/d,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21 d为1周期,每周期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引起的治疗中断不超过7 d。每2周期进行疗效评价,6周期后每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9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共10例出现不同程度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34.48%,其中7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手足综合征通常在服药3周内出现,常为双侧肢体同时或相继发生,其中足部因受压摩擦频繁而出现更早且更加严重。29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出现手足综合征与性别、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侵犯、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无关(P均>0.05)。见表1、2。
表1 10例阿帕替尼所致手足综合征的程度及主要症状
3 讨论
在肿瘤、外周动脉或慢性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已经证实新血管生成占有重要地位,其在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5-6]。血管生成的过程主要受微环境影响,其中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经VEGFR介导的肿瘤血管生成被证实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作为一种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能特异性结合VEGFR-2,抑制其磷酸化,并阻断下游多条通路活化,发挥强大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进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7]。尤其在二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中,阿帕替尼在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和疾病控制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8]。
表2 29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阿帕替尼所致手足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VEGF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作为血管生成的中介,其水平的增高通常预示着对治疗的反应比较差[9-10]。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也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其在复发难治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产生持久的效应,同时不良反应也能很好控制,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其在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疗效[11]。这些数据表明抗血管生成疗法在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具备较好的前景。
肿瘤治疗呈现出高反应率,也预示对正常的细胞或组织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手足综合征便是阿帕替尼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之一[12-13]。其发生机制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证据证实,目前无统一有效的预防性方法,最佳治疗办法有赖于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实施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分级护理,配合给予患者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等,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计划,能显著提高护理的针对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手足综合征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作为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导致的疼痛和虚弱状态会一定程度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动,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计划,导致疾病进展。因此,控制手足综合征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依从性、改善预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