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识谱教学对学生音乐才能的培养

2020-11-09宗丽丽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识谱教学音高节奏

宗丽丽

摘 要:低年级学生的识谱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基础技能,通过研讨教学内容,以微课多媒体的视觉听觉结合,以游戏和演奏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结合人机互动的智能设备和软件,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

关键词:识谱教学;音高;节拍;节奏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8-0155-02

一、重视识谱教学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文字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乐谱是记录和传递音乐内容的符号,要了解乐谱的内容就必须学会识谱,识谱是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音乐表演与创作等活动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在低年级音乐新课改的教学中,识谱被划分在“表现”领域,它与演唱、演奏及综合艺术共同组成了学生必备的音乐基础。识谱作为表现的组成部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准确视唱和乐器演奏的基础,也是正确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识谱的重要性,我们通常会以一个小问题来导入学习:欧洲有大量曲谱流传下来,现代音乐家也可以依据曲谱进行音乐演奏,而中国古代人的曲调流传下来的却非常珍稀,以此让学生认识到识谱的重要性。识谱贯穿于学生一生的艺术欣赏,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中部分音乐教师由于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偏颇,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乐谱符号、乐谱知识等方面的欠缺。乐谱的熟读,需要靠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共同学习。

二、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识谱能力培养

(一)音乐教学中的识谱内容

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识谱,主要包括了音阶、音高和节奏等。音阶是音名和唱名的组合,节奏是认识和表现节奏和符号,如简谱、五线谱等就属于这个类别。掌握节奏符号是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重要技能。但是对部分小学进行调研时发现,部分小学音乐教学中对识谱都都有缺失,学生对于基本的乐谱符号、节拍和节奏等乐谱知识掌握太少,甚至影响到教师正常的教学,比如在课堂中无法欣赏和视唱,无法学唱乐谱等,因此提升识谱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紧迫的教学任务。对于低年级而言,视唱能力和乐谱运用是识谱能力中难度最高的,这一层次也是学生用音乐记录并表达情感的方法。哼唱乐谱是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歌唱,用哼唱的方式唱出旋律歌谱,这一方法是学生初步感知乐谱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唱谱的能力。具体教学目标中,1—2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通过身体动用和声音做出简单的节奏,根据简单的乐谱把音符的唱名唱出来就完成教学任务。3—6年级学生的识谱能力难度较高,边看乐谱边唱,是建立在具备初步视唱能力后,通过灵活的识谱演唱逐步提高,这需要学生认识常用的音乐记号,掌握音名、休止符和音符,具备简单的识谱能力,根据音乐弹奏完成视唱比较简单的乐谱。具体到识谱的教学内容中,一年级主要是模仿节奏,教学以“X、XX、X-”节奏型内容的歌曲有《农场的早晨》《旅游路上》等,这些都是表现类和创造类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歌唱、拍手、跺脚、打击乐器等方式来感受节奏。二年级的音乐教学内容主要有音阶唱名,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音阶歌》《哆来咪》的音乐旋律和老师的手势学习音阶,在《会唱歌的百灵鸟》中根据音阶做手势,这些课程内容非常具体,便于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进度进行合理安排。

(二)利用微课进行识谱教学

音乐课堂中反复练习单一的音符,易引发学生的疲劳和厌倦,可以用多媒体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有着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模仿力强、不受拘束的创造力强,但是理解能力较弱,微课堂中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极具趣味性和新颖性,在学生识谱兴趣培养方面可以让他们愉悦地接受。微课堂让学生在观看音乐的过程中学习识谱,增强识谱知识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培养表达、理解,触摸音高。比如在教学时,我们先播放了一段快速上下楼梯的脚步声,打铁师傅锤打铁器的声音和蟋蟀的叫声,让学生通过拍手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以打拍子融入这些声音的节奏。这样学生对于固定的拍子和机械式的律动有了最直观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自然界中有律动的声音,让他们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和音乐的流动,都是音乐元素中最为重要的生命与活力,有学生甚至会联系风吹树叶、海洋的波浪起伏、蝴蝶上下挥动的翅膀、日月的交替轮换这些有形无形的律动,积累自然界与生活中不同的声音,用噪音模仿完成视唱的即兴创编。

(三)游戏和演奏进行识谱学习

识谱学习有多种教学方式,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做游戏,把音乐教学内容和小游戏结合起来,会打开学生积极的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借鉴了台湾音乐教育家吴金黛女士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拿一张A4张,竖着对折并剪开,用这一长条纸结合老师的演奏进行音符的学习。全音符有四拍,把手上的长条纸当作四拍的全音符。把代表四拍全音符的长条纸从中间对折一半,就变成1/2,这个音符就叫做二分音符。接着再用纸的继续对折完成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学习。这个音符学习的小游戏,把抽象的音符转化为直观的纸片,调动了他们视觉和听觉感官,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提高了识谱教学的教学效率。这是非常直观的体验式识谱教学的实践,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中愉快地学习四分、八分音符和四分、八分休止符。此外,情境式识谱教学也是适应低年级同学的一种教学方式,用他们喜爱的游戏情境学习音乐知识,如音乐活动“跳格子”,还有帮助学生巩固认识的音符和休止符通过教材的音乐童话剧“休止符的烦恼”,让学生在游戏和互动中加深识谱知识。他们学习到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增加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休止符的学习,认识小节、小节线和终止线。第三种教学模式是對照式,低年级音乐课程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字线拼音帮助识别线谱和简谱唱名,不同乐谱形式的并置、对照和相互提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四)多感官协作学习识谱

现代教学环境在发展进步,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音乐的情感体验也有着更为丰富多样化的文化语境,音乐的乐谱是传递音乐内容的载体,识谱是了解乐谱内容的第一步。识谱学习中的节拍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协作进行。

首先,我们在教学中,将学生在教室中分排分列的座位与节奏结合在一起讲解,这样学生立即就明白了节拍的律动。识谱教学的起步一般是进行听音模唱,用“啊”进行模唱容易听出音高的变化情况,接着播放数首短小欢快的乐句让学生进行模唱和节拍节奏的练习。乐曲的第一拍节奏上和打击乐的拍点特别清晰,通过第一拍这个重拍来加强节拍稳定而重复的形态,延伸到小節线的概念。最后通过一首古老的英国民谣《绿袖子》让学生在节拍中感受到飞翔、旋转的感受。

其次,节奏的练习包括固定节拍和节奏的训练,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的节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拍手、摇摆和踏脚等动作,去启发学生设计熟悉的、生活化的单个身体运动参与教学,如拉琴、刷牙、拉衣服的拉链、削水果皮等,伴随歌曲加强固定拍的感觉,在此节奏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知识,让学生在节奏句式、节奏的多声部、节拍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训练方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可以强化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当学生掌握了识谱的音乐素养,就能够从无形的音乐作品中,获得有形的音乐画面,不同的音乐要素和不同的音响共同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人机智能互动方式提高识谱教学效果

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彰显着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当前的小学生是生活在电子产品中成长的一代,他们从小接触各种电子设备,获取音乐资讯的渠道也非常多,从小培养他们通过乐谱符号转化为声音表演的方法,是他们了解并掌握音乐内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机器中开发人机交互学习,既强调了音乐实践,也是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是他们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效果。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通过听觉活动感觉和体验音乐,当音乐响起时,乐曲为人们提供了广阔自由的艺术空间,而视唱的过程就是看谱的视觉,找高音的听觉和演唱的动作,有着音乐艺术中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的特征。把看、找、唱这三个步骤拆解开,识谱就是低年级学生最重要的音乐技能。人机智能协作的深层内涵就是融合,它是指人和机器共同完成指定任务,是人工智能、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也是对于教学的一种颠覆创新。在智能应用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以音乐聆听、表演和创作为主的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及心理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这一过程。人机智能低学级学生通过人机中的童话故事、节奏演练、音符通关游戏、教学作业、反复观看演练,同时以攻擂守擂、游戏比赛等多种趣味性活动,以及电脑自动评分、各种答题排行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识谱技能。

四、结语

低年级学生的识谱学习根据可行的教学计划,以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配合的学习,同时借鉴各位音乐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切实提高他们的识谱音乐才能。

参考文献:

[1]冯亚.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8.

[2]张文一.小学识谱教学策略研究——以武汉市解放桥小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10.

[3]单森权.梳理线索,明确任务——对小学识谱教学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1(2).

[4]李琼欢.关于小学识谱教学的思考[J].音乐天地,2013(7).

猜你喜欢

识谱教学音高节奏
为何有人唱歌总是跑调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识谱教学研究
浅谈两种国外教学法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适当运用
钢琴调律对钢琴音准稳定性的作用
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重要性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