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2020-11-09梁瑞娜
梁瑞娜
摘 要:古文是古人对于世界、生活以及人生看法的文字性描述,其中蕴含了较多的智慧。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运用“诗无达诂”的原理,为学生营造自主、自由以及自悟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古文学习兴趣,并适时地创设多样性的古文教学方法、氛围。真正让学生融入古文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感悟古文中的美景、美情以及美思,促进学生古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古文的记忆以及默写方面,并未为学生提供赏析古文的空间,导致部分学生对古文学习,产生较强的厌倦感,而提升古文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高中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本理念,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真正打造属于学生的古文学习课堂,让学生在古文的学习中实践、思考、探究,提升学生的古文感受力、感知力以及感悟力,增强学生古文赏析能力,获得良好的古文教学效果。
一、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感悟古文中美景
古文内容较为生涩,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构建与古文内容的连接,促进学生古文品味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感悟古文中的美景,提升高中语文古文实践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融入到自然的美景中,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真正品味古文的辞藻之美,感悟古文的美景。在具体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整体感知古文。教师和学生一块学习古文,并注重赏析古文中的描写美景的部分,也着重对其中的陌生词汇进行解释。第二点,开展实践。教师在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体会古文本身的辞藻之美,提升学生古文感悟能力。第三点,实施引导。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要结合对于文本的理解,构建与所观所感之间的连接,更为深入地品味古文之美。”与此同时,教师走入学生中,积极地與学生进行交流,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引导。第四点,展示成果。在此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践成果。小洛积极地举手说:“通过此次实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句子:‘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纷纷而来下。我不仅看到云的青冥,也感受到日月照耀金银台的浩大,以及云风的作用下变化万千的状态!”
二、使用生活教学法,让学生感知古文中美情
高中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从个人的生活体验入手,赏析文本内容,构建文本情感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连接,让学生感受古文中的人性之美,提升学生对古文美情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授《项脊轩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从生活化的视角,感悟古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提升对古文的情感感知能力。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在开课时,教师运用自主阅读方式,让学生选择个人喜欢的句子,并运用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进行诠释,让他们感受古文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在开课中,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鼓励学生运用个人的情感体验,感悟文本中的内容,提升学生感知古文情感的能力。通过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教师让学生从个人的生活和经历入手,开展古文的学习,提升学生感悟古文中美情的能力。
三、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感受古文中美思
古文不仅具有文字美和情感美,而且还具有思想美。为了提升学生对古文思想美的感受能力,教师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个人的认知、知识以及经历,品味古文中的古人思想,促进学生古文感受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兰亭集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赏析古文,品味古文的思想之美。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向之所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赏析能力。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感悟到时光的飞逝,既懂得珍惜时光,又明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总而言之,在开展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古文的特点着力,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古文学习水平,制定最为接近学生认知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美景、美思以及美情,促进学生古文赏析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古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沙俊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时代.2016(24).
[2]胡金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苑教育.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