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探究
2020-11-09刘晓玲马芳马英
刘晓玲 马芳 马英
【摘 要】目的:探讨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抽取100例肺癌放疗患者,时间在2017年8月到2019年9月期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肺癌放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14例(14.00),未发生放射性肺炎86例,其发生与射野面积、辐照体积、放射剂量、肺部感染及是否合并胸腔积液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型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与放疗总剂量大及照射野面积过大有关,因此临床需要加大关注力度,放疗治疗前准确计算靶区面积,减少放疗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肺癌放疗;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2
肺癌的恶性程度十分高,生存率极低,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前列,每年新增病患超过70万,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大。临床对于肺癌的治疗,多采用放射治疗方式,其能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得患者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但其导致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如引发肺部损伤,导致放射性肺炎发生,其发生与放射药物使用剂量、个人及临床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探究得知,选择正确的放疗靶区域,全面掌握患者肺部情况,对于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1]。下面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到2019年9月期间100例肺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到2019年9月期间100例肺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通过影像学、实验学及病理学方式得以确诊,且预计生存期超过6个月,排除癌细胞转移、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及全肺切除的患者。患者一般资料:男83例,女17例;年龄44~88(70.31±2.14)岁。
1.2 方法
反射治疗方法:患者采用常规分割剂量照射,每日1次,每次2Gy,每周5次,放疗采用8MV的X线直接加速器实施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结束后采用影像学方式评价治疗效果及肺部放射性损伤情况。
放射性肺炎诊断方法:①出现乏力、气促、干咳及咳白痰的症状,逐渐出现胸闷、发热、胸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生化检查显示细菌感染;②胸部X片或CT结果显示,反射及照射部位肺部存在模糊阴影。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計软件,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肺癌放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14例(14.00),未发生放射性肺炎86例,其发生与射野面积、辐照体积、放射剂量、肺部感染及是否合并胸腔积液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型等因素无关(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实施放疗治疗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般发生在放疗后1~6个月,肺癌患者的病灶位置集中在肺部,其肺功能及代谢功能下降,再加上放疗的影响,使得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易出现肺部感染,与其他类型肿瘤放疗比较,更易出现放射性肺炎,从而加重肺部损伤,使得肺部纤维化,对患者疾病预后不利,增加死亡率。临床研究可知,导致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因素较多,放疗前识别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放射性治疗方案对患者而言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2]。本次研究可知, 肺癌放疗患者发 生放射性肺炎14例(14.00),未发生放射性肺炎86例,其发生与射野面积、辐照体积、放射剂量、肺部感染及是否合并胸腔积液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型等因素无关(p>0.05),通过文献报道可知,辐照体积是反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体积超过30%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会大大增加,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放疗措施。有关学者研究得知[3],肺部感染及胸腔积液会导致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且两种症状合并,发生率会明显增高,本次放射性肺炎患者13例伴有肺部感染,12例合并胸腔积,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
综合以上可知,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主要与放疗总剂量大及照射野面积过大有关,因此临床需要加大关注力度,放疗治疗前准确计算靶区面积,减少放疗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牛花蕊,刘佳宾.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探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4):539-541.
李波,赵永利,李开艳, 等.放疗致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231(14):1659-1662.
贡强君,季永领,李卫玉.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放疗致放射性肺炎的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6):1098-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