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的探讨
2020-11-09郭双双张恒
郭双双 张恒
【摘 要】目的:研究内镜治疗对胃肠息肉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指导临床今后对于肠胃息肉的诊治。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间于本院门诊确诊胃肠息肉并随后实施内镜治疗的住院患者75例,回顾性分析其在院临床资料及记录随访1年的后续记录,采集息肉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5例患者中,4例患者(5.3%)进行了二次切除,出院后复发率为4%(3例);胃息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6例肠息肉患者(8%)出现了以出血为主的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对于治疗胃肠息肉的效果显著,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不高,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治疗效果;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2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饮食方式和作息习惯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胃肠息肉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以肠粘膜在胃腔肠腔内局限性突起为主要病理形态的胃肠息肉不经治疗可能会发生癌变,因此在做出确定的临床诊断后,往往需要对其进行切除干预,传统的方式为外科开腹手术,所以视野开阔,切除效果好,但对患者身体损伤较大,疼痛较重且术后不易恢复。经过科技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得到完善,此种治疗手段,对患者身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副作用远低于开腹手术,是现阶段胃肠息肉患者常选择的手术方式。现将本次试验的结果整理如下。现阶段,伴随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愈发完善,因其损伤小、费用低等优点逐渐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现将2018年1月~12月间于本院门诊确诊胃肠息肉并随后实施内镜治疗住院患者的在院临床资料及记录随访1年的后续记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2月间于本院门诊确诊胃肠息肉并随后实施内镜治疗住院患者75例,最大年龄者为76岁,最小者为22岁,平均为(45.59±2.14)岁;患病类型:肠息肉患者42例,胃息肉患者33例,所有患者除本实验相关病情外的其他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纳入标准:经肠镜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肠息肉诊断;患者及家属同意本试验的相关操作且同意承担相关风险;患者有自主意识。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有严重高血压、心脏基础疾病等不能适应手术者;有心脏起搏器安装史的患者;有明确精神类疾病诊断的患者。
1.2 试验方法
1.2.1术前所需准备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嘱其进行少渣饮食,术前6h进行肠道清洁。
1.2.2内镜治疗方法
通过肠镜和胃镜仔细探查患者胃肠,对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以及所处位置等情况进行详细确定,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手术方法,注意手术时应本着先电或APC摘除、再电凝电切摘除大息肉以及先低位后高位的治疗原则。内镜治疗包括以治疗微小且扁平息肉的APC凝固术及热钳电灼术、治疗无蒂宽基型息肉的内镜粘膜切除术以及治疗细蒂的高频电圈套摘除术,可根据患者息肉的内置,大小和数量形态大小和数量进行选择合适的术式。手术时注意先电凝再圈套、先低后高的手术原则[2]。
1.2.3手术后处理
嘱患者术后12小时内全面禁食,如非必要需卧床休息,术后3天可开始由流食逐渐过度为半流食,2周后可进软食。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状态,询问其是否出现便色加深、腹痛等情况,定期查验血中血红蛋白等指标,对于出现胃部不适的患者,适当给予抑酸剂或胃粘膜保护剂,以减少胃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可离床后,嘱其尽量避免剧烈活动,以免造成大创面的出血,若此情况发生,需及时予止血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止血,并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1]。
1.3 评定指标
梳理总结患者在院病程记录,并随访一年,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采集息肉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包括便血、穿孔、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综合上述指标进行内镜治疗效果的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分别进行χ2、t检验,且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实验75例患者中,5例患者中,4例患者(5.3%)进行了二次切除,出院后复发率为4%(3例);胃息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6例肠息肉患者(8%)出现了以出血为主的并发症,出血的患者均经过圈套器治疗,止血方式分别为热活检钳电凝、喷洒止血药物、止血钳止血并静脉输血,6例患者经临床处置后均得以康复。
3 讨论
胃息肉在胃肠道疾病中十分常见,胃息肉也分为多种类型,有多发性胃息肉、单发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以及假性胃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程度的癌变风险,临床上也称为癌前病变。肠息肉主要生长在肠黏膜表面,呈凸起状,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有肠息肉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腹痛、腹泻以及便中带血,临床上以直肠息肉以及结肠息肉最为常见。无论是胃部息肉还是肠部息肉,都具有癌变的风险,因此在临床中如何能够有效的降低胃肠道癌症的发生,提升胃肠息肉的治疗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临床上在胃肠息肉的治疗方式上发生了重大转变,近年来由于内镜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以及患者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应用内镜治疗胃肠息肉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了数十年,手术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息肉的位置及类型不同,对于多发息肉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慎重考虑。在应用内镜治疗胃肠息肉,对于肌肉的大小、形状以及浸润深度都应该细致观察,通过观察结果进行评估,进而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3]。
由于内镜治疗胃肠息肉需要在内镜引导下应用肠息肉电切术,很容易发生残端渗血,另外发生率比较高的并发症为肠穿孔,在本研究中,纳入实验的75例患者应用内镜治疗息肉,有6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4例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总的来说,患者均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应用内镜来治疗为肠息肉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在患者条件允许下应该尽量采用内镜治疗。
参考文献
姜磊,焦宇飞.结直肠非肿瘤性息肉的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9,48(2):98-101.
陈治熙,郑丽梅,蔡方宙.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3).
王红霞.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刀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对比分析[J].甘肃医药,2019(3):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