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护理对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2020-11-09张行荣
张行荣
【摘 要】目的:分析心脏康复护理对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的56例分析病例为我院接收的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28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添加心脏康复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护理有效性。结果:护理后两组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良好改善,且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护理满意度也均显著提高,组间的数据差异较大(P<0.05)。结论:将心脏康复护理应用在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心脏康复护理;老年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心理状态;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1
老年性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高发疾病,由于上述疾病治疗周期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因此会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若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现将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接收的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28例,观察组有15例男,13例女,老年性心衰患者13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平均年龄(70.0±2.2)岁。对照组有16例男,12例女,老年性心衰患者12例,急性心肌梗死16例,平均年龄(70.5±2.4)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添加心脏康复护理,①心理教育:给予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因素、相关注意事项、积极配合护理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和认知度;并要通过语言交流鼓励安慰患者,缓解患者过度焦虑恐慌情绪,以便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和护理治疗依从性;②早期卧床功能锻炼: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屈伸锻炼,并协助患者完成更衣、饮食以及肢体按摩等护理,同时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至主动行走训练、日常活动训练、手指屈伸锻炼以及日常穿衣吃饭等功能训练,训练强度要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程度而定;③床下训练: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自行完成穿衣、洗漱、飲食以及服药各项生活活动,同时逐渐延伸至户外步行、攀爬楼梯以及气功等有氧运动,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和缩唇等呼吸训练,每日训练3次,通过训练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1.3 观察标准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用汉密顿量表进行对比评分,两项指标分别有24项,总分值各为100分,焦虑抑郁情绪越重分数越高。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满分为100分。护理满意度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应用()描述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采用n(%)描述计数数据,用x?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时,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指标评分对比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活动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较少,最终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1、表2。
3 讨论
老年性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率高、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残疾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征,此类疾病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及饮食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联。患病后严重损伤患者的心脏功能,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直接危及生命安全。而由于此类疾病发生比较急促,且病情发展较快,加之受到疾病影响,患者心理状态极差,从而增加了临床急诊救治难度,所以需要护理人员的良好护理配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及时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从而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2]。为此,本文中对老年性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配合了心脏康复护理,最终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该护理措施主要是通过采取早期心理教育,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并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早期卧床期间的肢体功能锻炼,并逐渐增加至床下训练,从而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最终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
赵云霞.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J].包头医学,2017,41(3):52-53.
王丽.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19,6(9):179-180.
康铁朵,刘文娴,康云鹏,等.脏康复运动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7,12(2):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