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下杜甫诗歌翻译比较研究

2020-11-09郝美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

内容摘要:杜甫诗歌英译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读者所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传达好原诗的神韵,让读者充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翻译时重要的方面。而格式塔心理美学翻译理论正是研究如何实现译文整体美感,将诗人、译者、读者的心理因素都纳入考量,强调读者心理审美意象,因此可以为杜诗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鲜活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图引入格式塔心理美学,从整体性法则、异质同构性法则和简约性法则结合杜甫诗作《春望》及最近大火的BBC纪录片中英译和著名唐诗英译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译本,探讨格式塔心理美学在指导译者诗歌英译时如何结合心理活动与翻译过程,最终形成更加完善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杜甫诗歌翻译 格式塔心理美学 BBC记录片 宇文所安

一.引言

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冠以“诗圣”的美誉,其诗作更是才华横溢、源远流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正在全球广遭疫情肆虐的时期,4月6日,BBC推出了时长58分钟的诗歌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让全球居家抗疫的人民受到了轰动。不仅是因为纪录片以中国的诗圣“杜甫”为主角,而且还邀请了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来到中国,从巩义、西安、成都、长沙,从诗人的诞生到入仕为官, 从盛世唐朝到战乱失所,将杜甫生前所走的足迹用几首著名的诗歌串联了起来,描述了诗圣波澜壮阔而又颠沛流离的人生之路。此外,BBC还邀请了国宝级演员,扮演《指环王》中甘道夫的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爵士来对杜甫的诗歌进行朗诵诠释,而这翻译版的杜甫英文诗歌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了。关于杜甫诗歌的英译,广受认可的当属美国在唐诗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领军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an Owen)翻译的版本,他用了八年时间孜孜不倦地将1400多首杜甫诗翻译成了六卷、3000页的鸿篇巨制,成为杜甫英译诗第一本全译本,并被学术界推崇为中国古典诗歌译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拟就格式塔心理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此纪录片中诗歌英译以及宇文所安翻译版本之间孰优孰劣,试图探讨如何传达杜甫诗歌的神韵。

二.格式塔心理美学与诗歌翻译

格式塔心理美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语言学和其他领域。格式塔(Gestalt)一词最初意指事物的形式和形状,但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它意味着“形式是通过整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整体是由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大于部分的总和,这完美地表示了每个部分和格式塔中的性质。将格式塔心里美学应用于翻译领域也是必要且可行的。翻译文本时,我们需要考虑整个上下文,而非文本单独部分。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格式塔具有完整性,稳定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征。例如,在欣赏和分析诗歌时,读者往往会从诗歌的产生背景,诗人的时代,诗人的个人家庭背景以及对各种意象所代表的意义的分析等方面来整体把握它,以确保全面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诗人的创作意图。换句话说,只有当将源文本视为一个整体的图像时,才能在脑海中形成翻译文本的完整图像。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的核心理论和翻译指导思想,学者们将人们形成视觉刺激的方式分为几个原则,如整体性,闭合性,凸显性,简约性,连续性和异质同构说。而诗歌翻译向来难度极高,因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句式规整、讲究韵律和节奏,也蕴含了诗人独具特色的思想情感,所以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到如何翻译原作的形式和内容,更要同样要考虑到如何将诗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尽可能地表达出来,因为这是杜诗区别于其他诗文的重要特点。格式塔心理美学起源于心理学,应用于诗歌翻译可以很好地考虑到创作者、译者甚至是读者的心理感受,将读者的审美视角和美感体验纳为翻译的考量因素之一。语言是思维的体现,通过将不同的翻译版本放在一起对比研究,也能对不同的翻译主体之间思维方式和翻译理念之间的差别得以窥视,从而揭示翻译者心理因素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关系,指导形成更好的翻译作品。

三.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下杜甫诗歌英译的比较分析——以《春望》为例

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亲眼目睹国都长安沦陷之后萧条零落的景象后,悲愤交加中写下的千古名作。下面笔者就原诗以及BBC节译本和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整体性法则下两个译本各自优劣所在。

原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全诗借景抒情,结构紧凑,言简意赅而又感情深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诗人的描写视角从登高望远看到整个国家战后的破败景象,然后聚焦到国都长安的春色,由远及近,感情也逐渐浓烈。诗文开篇描绘战后国家的零乱破败,引起了诗人内心对祖国的无限慨叹,到观花开鸟鸣都觉内心悲伤不已,然后写到自己内心对于战争中故乡的思念,最后表达诗人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致使自己的老境更加颓唐,诗句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争的憎恨、和平的向往,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也展现出诗人憂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一)整体性法则下的诗歌韵律与形式的比较分析

格式塔心理美学第一个法则就是整体性——“整体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但整体具有独立部分没有的特征,大于各个部分”。 “整体”指的是在理解文本时要有一种全局观,把单独的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看。格式塔理论强调了各个部分之间有机和和谐整合的概念。世界上的一切,无论是绘画,歌曲还是集结了作者智慧和思想的文学作品,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和有机结合。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整合自身思想的过程和想法,即格式塔所强调的完整性。译者从整体上去把握原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包括词汇,句子,段落和章节的整合。格式塔的完整性原则为我们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BC译: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宇文所安译:The state broken, its mountains and rivers remain,

the city turns spring, deep with plants and trees.

诗篇起始,诗人便以一种远眺的视角描写了春望所见之景:长安沦陷,国家破败不堪,唯山河依旧,春至,长安城里的草木逐渐茂盛。即使以往的春天芳草茵茵、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一片繁华的长安城现在却因战乱只剩破败。在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指导下,看似短短的一句话其实为整首诗歌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虽然表面写景,实际却为后文诗人借景抒情做下了铺垫。因此,如何传达好此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对于整个译文的质量十分重要。在此句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字当属“破”,似乎亲眼目睹国破家亡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而传达好这个“破”字的内涵,也对译文的整体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从整个诗文来看,“破”字指的是国家被战乱摧毁了,不留余地,而“destroy”的意思正是彻底地摧毁,使得原来的繁荣景象荡然无存,意义上比“break”更胜一筹。此句中,“深”字也很值得推敲,往年的芳草萋萋的春色是能让人赏心悦目的,可如今草木深深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更加觉伤感无奈。BBC译文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只是用陈述式的语言描述出了原文基本的意思,并无亮点,而宇文所安用 “turn”这种动态性的词,和 “deep”这种形象的形容词把春天到了,城里被树木野草包围的景象描述的更加具体和真切,而这也为整篇诗歌定下一个借景抒怀的感情基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第一句“国破山河在”中的“国”两个译本都用的 “state”,但是“山河”一词,宇文所安按照原文的表面意思,翻译成了 “mountains and rivers”,算是无功无过,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此句的内涵义,因为在此句中,“国”指的是国家,而“山河”则是一种泛指,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景象,BBC用的是 “country”,此词本身也有“国家”的意思,也有“国家某些地区”或者“乡下”的意思,不管是指某些景象,还是泛指整个国家的景象,意义上面都是妥帖的。所以“country”更能从整体上面把握原诗。

(二)异质同构性法则下的比较分析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外部事物,艺术风格,角色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在结构上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力量”的模式。人们在外界看到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事物,例如悲伤的秋叶和快乐的河水,都会触动我们的感情。这些东西本身并不令人激动,但悲伤的秋叶和快乐的河水的力量模式与人类悲伤和快乐时的心理结构是一致的。这种客观外力的相互作用模式与人类内在情感活动的模式相吻合,这被称为异质同构理论。换句话说,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如译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和原作者的观点达成一致,感受和价值观之间相似,甚至与原作者和谐相处,译者就可以完成原始作品的完美翻译。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BC译: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宇文所安译:Stirred by the time, flowers, sprinkling tears,

hating parting, birds alarm the heart.

此句中,诗人借景抒情:花本无情却撒下泪水,鸟本无恨却心惊胆战。本是鸟语花香、花木繁茂的明媚春光,却因战争的荼毒而让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再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看来也是索然无味,只会更加激起诗人内心的感伤。格式塔心理美学异质同构法则认为,外物其实是人物内心境界的表现,诗人所描写的春日花鸟因为诗人自己内心的忧郁而变得悲伤难受。所以在翻译时,譯者要用心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将这种一致性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和相似的审美体验。此句中,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两处,首先是“感时”,是作者对于时运不济、烽烟四起的惆怅怨恨,BBC用的主动语态 “Grieving for the times”,而宇文所安用的被动语态 “Stirred by the time”,笔者认为后者更胜一筹,更能表达出诗人被动无奈、受时事牵引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忧愁。人人春风得意时自然心情开朗、笑逐颜开,如遇逆境则会抑郁难解,愁上眉梢,外部的事物会影响人的心情,而心情的好坏又会进一步影响我们对于身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这是一种人类通有的感情。根据同质异构法则的指导,在诗歌中将此类翻译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也是译者值得体会和用心处理的。

(三)简约性法则下的比较分析

简约性认为,眼睛只能在单个格式塔中接受几个离散的单位。因此,人类需要最简单,最稳定的结构。如果包含太多离散单元,则眼睛和大脑将尝试将每个单元组合并简化为可感知的整体,这也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所以翻译者必须与原文保持一致,表达要简洁,简约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唤起总结和改进的能力,再现原文,并能满足读者的接受程度,坚持原文的风格和特征,符合文本的上下文,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简洁的原则。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BC译: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宇文所安译:Beacon fires stretch through three months,

a letter from family worth ten thousand in silver.

诗歌此句的感情进一步浓烈,在战乱连绵四起,百姓颠沛流离的时刻,诗人是多么渴望此时能够收到来自離散家人的书信,此刻书信的珍贵足以抵过万金。

根据格式塔心理美学简约性的原则,如何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原诗深刻的内涵,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去得到最大的审美体验,是考验翻译水平一个重要的因素。此句的用语中,两个动词十分生动形象,是诗句的亮点,传达好这两字也对整句的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于“连”字的翻译,BBC翻译成了 “have been burning for”,用的现在完成时表示从过去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本无可厚非,但是对比宇文所安的翻译“stretch through”,用一个词组便表达出了战乱连绵的持续性,更能表达出战争从过去一直打到现在,贯穿良久的内涵,而且更为简约。其次,诗中“抵”字的翻译,BBC的处理方式是用虚拟语气将来时 “would be worth”来表达一种向往但是又难以实现的无奈,而宇文所安直接用了“worth”一词,直截了当地表达诗人内心对于亲友团聚的渴望和对家人鸿雁传书的看重,感情上面更为肯定浓郁,这两种表达方式各有其优点,但是从格式塔心理美学简约性法则来看, “worth” 一词紧紧围绕原诗意思,使得原诗的信息更加明确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更加肯定地表达了原诗的中心思想,也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在音信隔绝,久盼家书不至的迫切心情。诗歌本身就是言简意赅的,所以在英文翻译时也应注意这点,BBC的翻译很多地方的处理都太过直白,在此,应该借鉴宇文所安的翻译方式,在时态、用词等方面尽量趋向于简洁,靠近原文本的创作风格。

四.结语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BBC纪录片以及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于杜甫诗歌《春望》中诗句的翻译方式,结合格式塔心理美学整体性法则、同质异构法则以及简约性法则对于翻译的影响,探讨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研究发现,格式塔心理美学能够在诗歌翻译时挖掘新的探究途径,将原作者、译者、读者的心理纳入考量因素,强调读者的审美意象,对于诗歌翻译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参考方向。但是,本文只是挑选了杜甫诗歌以及BBC纪录片和宇文所安译本中的冰山一角,引用的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也是其中部分,具体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后来者作进一步探究和考察。

参考文献

[1]常呈霞,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之翻译、传播与接受[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27-231

[2]郝美娟,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的反讽翻译比较研究——以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与孙致礼译本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李特夫,从汉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J].外语教学,2016(2):91-95

[4]牛倩,从宇文所安《杜甫诗》英译本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度[J].国际汉学,2019(4):108-113

[5]王慧,朱哲,姚娟娟.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反讽话语翻译比较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2):139-144

[6]余芬,《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反讽话语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75-78

[7]Stepha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2016 (1) : 258

(作者介绍:郝美娟,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