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资企业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的风险与规避研究

2020-11-09吴宗喜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规避并购风险

吴宗喜

摘 要:中资企业并购海外知名足球俱乐部的做法日趋流行。通过文献资料法、推理逻辑法等总结其并购动机。内部动机包括国内足球产业政策日趋向好、资本扎堆现象严重、产业升级需要,外部动机包括,世界足坛经济萎靡不振、海外足球俱乐部价值低估等。并购过程中,中资企业应注重从文化差异、政策差异、管理差异等方面找准要点,做到充分理解足球产业特征,谨慎决策;尊重被收购俱乐部意见,有效发挥并购带来的营协同效应,减少并购失败的风险。

关键词: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6-0021-02

当前,我国从顶层设计角度研究足球产业发展战略,为我国足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刻画出了全新的蓝图和行动指南。相关政策的陆续颁布带来了各种资本的积极关注,而国内足坛容量有限,资本大鳄逐渐将目光投向并购海外俱乐部。2015年至今,欧洲足坛已经有30余家俱乐被中资企业并购或参股。通常企业并购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市场扩容、技术革新、管理引进以及寻求相关资源等,但是中资企业的并购行为既有这些方面的考量,又有其特殊的时代、政治等背景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分析中资企业并购海外足坛的动因,分析利弊,防止海外并购给企业、国家带来不利影响。

一、中资企业并购世界足坛的内部动因

(一)足球产业政策环境优化

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1]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又连续发布了足球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明确把发展足球运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足球产业蕴含的巨大商机以及潜在的社会影响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目标。然而,众多资本的股入使得国内职业球员身价暴涨、俱乐部估值溢价明显,从而降低了中资企业继续投资的热情。另外,国内职业足球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不健全、交易成本较高,使得中资企业不得不把眼光投向海外。

(二)引进海外足球俱乐部的青训体系与联赛体制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都要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五个阶段。足球产业在欧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作为第一批走向职业化的项目,中国足球和欧洲知名俱乐部相比,从各方面都相差甚远。我国足球产业职业化发展仅20多年,时间较短,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引进国外知名足球俱乐部的管理培训体系与联赛体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国内职业足球水平,这也是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调整产业结构

为了促进体育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足球作为整个体育产业的排头兵,被国家和大众寄予了厚望。然而,碍于国内投资渠道有限、市场容量小,有效消费难以得到满足,资本外流成为必然。另外,国内企业起步较晚,国际知名度较低,随着发展需要,迅速打进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成为首要任务,并购知名度较高的俱乐部就成为了一条捷径。欧洲的足球俱乐部大多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世界知名度较高,中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这些俱乐部的方式,在较段时间内提升企业自身的国际知名度。

二、中资企业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的风险分析

(一)公益性强,盈利难

不同于其他产业,足球产业具有公益属性,其利润获取的方式主要有广告收入、门票纪念品、品牌效应等。纯粹的足球产业盈利能力很弱,如欧洲知名的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尤文图斯等也是不赚钱的,只能通过足球所输出的企业价值和品牌效应让投资者获取利润[2]。即便俱乐部经营可以产生一定的利润,对于足球而言,资金回流也未必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球迷们绝不答应。资本的流入和利润转出只可能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交替,通过足球产业带来的的利润最终只可以留在足球产业内。因此,如果足球产业并不是中资企业的主营业务,单纯想依靠财务投资实现盈利的难度很大。如果经济形势发生全球性的动荡下滑,则并购行为必然给中资企业带来资产流失和资本缩水。

(二)文化差异显著,沟通难

不同的企业都有各自的价值观、经营之道和企业文化,很难随着资本流入而彻底改变。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管理和经营上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欧洲足球行业内。对于当地的居民而言,观看足球比赛是一种休闲方式,足球俱乐部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更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积淀百年的西方文化与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相碰,必然会产生一些摩擦。例如,虽然中资企业控股,但欧洲足球俱乐部的所有权与管理权是分开的,投资人不干预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这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相矛盾[3]。中资企业在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时要与俱乐部充分沟通,认真了解当地的傳统文化习俗,否则会给并购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三)产能过剩,发展有限

资本的逐利本质往往带有一定的从众性和盲目性。通过前些年海外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中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铁矿石、钢铁厂以及能源等项目的并购。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萎靡,需求急速下降,产能严重过剩,中资企业财务压力陡增,经营困难。目前,我国足球产业海外并购情绪高涨,溢价过高。前些年,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足球人才,对我国足球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趋势也会随着资本的并购会愈演愈烈。但目前我国足球行业容纳力相对有限,人才的增加与容量的局限又会反过来抑制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经验不足,人才匮乏

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俱乐部长远发展的基石。虽然欧洲一些知名俱乐部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但其自身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才会陷入困局,应当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以意甲联赛为例,虽然联赛水平较高,但家族式的管理经营模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一模式虽然可以吸引更多的球迷,有利于俱乐部文化的传承,但必然难以适应现代足球职业化发展的特性。当然,管理体制的创新面临着国家相关法律保护和传统文化突破的困境,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存在法律不健全、劳工保护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人才匮乏是我国现代足球产业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院校和机构尚未开展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教育的缺失也是我国足球产业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资本并购世界足坛的风险规避

(一)充分把握足球产业特征,降低并购盲目性

首先,要明晰并购行为是要通过足球产业拓展企业的国际形象,还是单纯利用财务投资,如转会费、门票收入、广告赞助等方式实现俱乐部自身盈利。实施并购之前要对并购目的进行充分的论证。其次,要充分了解足球产业盈利的特点,尊重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正确认识双方商业价值等方面的差异与互补性等问题。如果只是寄希望于通过并购行为进行“圈钱”,并无实质的优良资产和有效的营利手段,最终就必然会走向失败。最后,还要对东道国的外汇管制政策、产业保护政策认真研究,在降低国外法律风险的同时又要符合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尊重双方意见,发挥协同效应

学习成功的青训培养模式、优秀的技战术和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中资企业并购世界知名足球俱乐部的目的之一。并购并非是要直接干预目标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改变其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所以,在并购的过程之中和成功之后,要充分尊重目标俱乐部的意愿,没有重大原则问题,原管理团队与教练团队都不改变。充分尊重俱乐部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与管理方式,对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重大决策等事宜应积极与对方协商沟通。中资企业并购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保持原有俱乐部的优势,充分发挥并购的互补效用。

(三)拓展产业链,提高市场容量

目前,足球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行業容纳能力较低。这一局面在并购世界大量欧美知名俱乐部后会有所改观,国内足坛也将迎来大量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球迷群体和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但是盲目无序的发展必然导致产能过剩,人才过剩情况也会出现在足球产业当中,这样反而不利于足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鉴于此,要积极拓展国内足球产业链的广度与深度,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足球改革政策,支持其进入各类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鼓励组建由社会各届组成的足球产业联盟,使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进入到足球行业之中,以利于足球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四)加快国际进程,降低并购风险

中资企业并购海外俱乐部的过程中要面临法律、金融、政治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从目标选择到协商谈判,再到管理重组等一系列环节都要来自各个方面的专业机构参与。他们既要熟悉海外并购的常规又要精通足球的专业属性,既要合理规避并购风险又要实现共赢。目前,我国缺乏该领域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加之信息不对称,无形中增加了并购的风险和成本。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国内培养相关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国际中介机构降低交易成本,还要在降低并购风险的同时提高中资企业跨国并购海足球外俱乐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秦立凯.中国体育产业海外并购的特征、动因及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4):404-411.

[2]  黄道名,郭世晨,杨群茹,等.中资企业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风险识别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6):42-49.

[3]  张琴,James J Zhang.效益·风险·策略:中资企业域外并购足球俱乐部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9,40(5):107-112.

猜你喜欢

规避并购风险
新时期企业的税务风险与规避之道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与规避对策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蛇吞象”并购后弱势企业的营销策略探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策略分析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