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人员的文学修养与公文写作能力
2020-11-09江智林
江智林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7-155-02
摘 要 公文写作是文秘人员工作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做好该工作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公文写作能力,从而能确保公文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与效果性,而文学修养在文秘人员的公文写作中不仅能提升其写作内容的穿透力、感染力和洞察力,而且能够提升文秘工作人员的个人修养。本文尝试从文学修养、公文写作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出发,对文秘人员需要具备的写作能力及强化方法做简要分析,以期能够提起文秘人员对于文学修养的重视。
关键词 文秘 公文写作 文学修养
作为单位、企业等各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岗位,文秘人员的工作质量会对各部门间的沟通、办公效率的提升及政策方案的贯彻落实等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该工作岗位的技能提升是应该由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提起重视的。与此同时,文秘工作的主要工作形式体现在文字上,对于文字的灵活运用成为其做好该工作的必要前提,其中文学修养水平又会成为提升文秘文员写作能力与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文秘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准确的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文秘人员进行文案创作、事件描述、精神传达等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文秘工作者只有在对事务信息进行准确把握及概括之后才能对其精神要旨获取精确的把握,这需要其具备灵敏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文秘人员需要用联系、发展及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要旨及事件进行多角度、广思维及深层次的挖掘,在准确判断其意图及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公文内容的针对性撰写[1]。
(二)定向的想象能力
公文写作拥有者不同于类似文学创作那样的人物和情节的创造,但也需要进行想象力的构建和发挥,公文写作的想象力主要体现在其在进行语言组织与表达、事件的直观化陈述等各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构建,要想把握这种能力,充分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要件,总而言之,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帮助文秘人员进行思路的开拓、情感的强化以及形象的活化,帮助其实现在公文写作时更加具备灵性。
(三)灵活的语言表现能力
公文写作对文秘人员的语言表现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在语言运用方面,要充分结合文字意义表达的精确性及内涵表达的灵活性,在文案写作过程中,既能满足语言得体的基本要求,又能实现感染受众、平实简明的效果。
二、公文写作对于文秘人员工作的影响
(一)影响其工作效率
文秘人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借由文字、文件等相关载体进行部门间沟通、工作汇报及总结、通知发放及资料汇总等相关工作,其工作特点不仅关键而且细微。在其具体的工作展开中由文字进行信息传达的情况占多数,这就对其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较高的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才能确保其工作效率的提升,文秘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相应提升自身的公文写作意识与语言总结能力,假如文秘人员存在表达能力不足的情况,则势必会带来文字撰写与调整大量的时间消耗,从而降低文秘人员的工作效率[2]。
(二)影响其工作开展
文秘人员的工作开展主要围绕着下发领导要求、协调各部门工作、文案资料汇总等工作,其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会受到其公文文字的准确性、规范性、应用性及穿透性等特点的影响,过分拘泥于规范化、教条化的公文内容不利于公文意图的准确表达与及时贯彻,最终导致其工作开展的过度僵化。良好的公文写作能力见诸于文秘人员对公文写作技巧、写作能力的充分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对工作内容进行准确的传达,从而确保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影响其工作风格
文秘人员的公文写作水平会对其工作风格产生相应影响,具备极强穿透性与深刻性的公文内容能够对工作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与执行,从而较快实现公文的目的,也大大提升了文秘人员的工作效率。不仅如此,良好的公文掌控能力能够形成文秘人员自身个性化的文字及工作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利于自身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避免被动性,提升创造性。
三、文学修养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由于公文写作需要结合其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及讲究实效的相关特点,因此在具体操作中要舍弃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性,转而注重其实用性和准确性。相对于公文写作在文字风格上的严谨性来说,文学作品则比较灵活,其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思想表达,可以实现语言的通俗、准确和严谨,同时又能实现语言的婉转、含蓄和意蕴深刻,其內容表达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意义赋予以及读者的领会程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并不适用于公文写作的风格,但文学修养却是远高于文学写作的一种个人素养,它要求作者具备相应的文字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熟谙对文学理论、文学创作和鉴赏等诸方面的理念掌握,并能在此技术上进行实际的运用。换言之,文秘人员在公文写作方面所涉及的文学修养包含了其在理论、知识等各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会对其公文写作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相应影响。
(一)文学修养对公文写作的直接影响
1.文学修养影响着公文写作的深度和穿透力
不同作者对同一事件的文字表达会根据其不同的文字表达能力、事件理解能力及文学修养水平而体现出不同的穿透力和深度。受文学修养的影响,有的文章会对事件进行一针见血的描述、并且能够做到详略得当,通过严密的措辞将事件内容及其性质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有的文章读来则让人产生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感受,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文字掌握的程度出现明显不足。同时,文学修养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文秘人员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程度,公文写作中体现出来的穿透力更多的是来源于作者在文学方面的文学修养的积累,以及凭借该修养培养出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帮助其在一般性事件中发掘出内在、本质的规律性内容,从而逐渐提升其事件理解能力和文章表达的穿透力。
2.文学修养影响着公文写作的创作力
公文写作的创作性主要体现于其内容书写在规范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严谨性的坚守与文学性的再造,该过程是结合目标任务与文字表达的灵感创造,是在以信息传递为框架的文学呈现,也是借助于工作平台为载体的文字创作。因此,对文秘人员来说,付诸于上传下达、文字总结等文字内容的文字书写也成为了一种创作,文秘人员的文学功底直接决定了其公文写作的创作趋向,以及是否能够完成效果明显的公文写作。
3.文学修养影响着公文写作的效率
文学修养的提升能够帮助文秘工作者提高自身的事务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在具体事项中发现一些工作细节,并且能够见微知著,能够凭借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文字的转化及传达,针对时效性强的事件,对事件的及时理解和迅速的传达则成为确保公文效率的有效前提,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文秘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公文写作能力。
(二)文学修养对公文写作的间接影响
1.文学修养影响着公文写作的境界
写作意志对于文秘人员的公文写作来讲意义重大,也是文秘人员比较重视和讲究的一个要素,写作意志强的人,能够做到文字表达的统筹兼顾、深入浅出,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公文主体内容的情理再造,避免公文表达中可能出现的偏激及错误倾向,从而提升自身文字表达的境界。文学修养能够在文秘人员的公文写作中对其写作意志产生影响,文学修养越高的人,其写作意志相应越强,在事件描述及表达、文字创作过程中更能凭借文学修养的底色进行境界的扩充[3]。
2.文学修养影响着公文写作的风格
文秘人员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会逐渐形成自身文案写作的个性化风格,文学修养对该风格具有潜在的影响作用,公文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文体选择、主题提炼角度、层次结构清晰度等相关内容,而文学修养对公文写作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学理论能够在公文写作中起到关于结构搭建、逻辑选择、主题确定等各方面的指导作用,并能推动文秘人员在此基础进行文字的自由发挥;另一方面,文学表现手法也关系着公文写作风格的形成过程,文秘人员对于文案的创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更加直接的影响文秘人员写作风格的逐渐形成。
3.文学修养影响着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和强弱
公文写作需要兼具深刻、规范以及精彩到位等各方面特色,文秘人员只有在较强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具备其文案输出的功能性与艺术性。通过文学修养的培养,文秘人员可以实现对公文内容的准确及全面把握,从而实现对事件及任务的宽裕及深刻理解,据此写出独具审美效果与艺术特色的公文,在具体运用中主要体现为用词精准且不乏优美、语句严谨而富于感染、主题明确而号召力强等特点。
四、在文秘人员公文写作方面发挥文学修养的作用
(一)提升自身文学修养的鉴赏水平
文学修养在文秘人员提升自身公文写作能力方面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在文秘人员自身的技能提升方面,加强其文学修养的培养是一项基础性措施,而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又是一项必备的前提手段,文秘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的进行文学视野的拓展,进行辩证、发展等思维的培养,以此进行自身文学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提升,并为自身的素养储备文学性要素。
(二)结合工作强化表达能力
文秘人员自身的表达能力是确保其公文写作能力的前提基础,在此过程中,文秘工作者可以通過与自身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学性内容的学习与强化,在学习中进行知识的储备,在相互请教中进行相关经验的积累,从而切实的提升自身在语言、文字上的表达能力,并借此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与公文写作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文秘工作者主要以处理文字相关内容为工作内容的人员,需要在对文字进行充分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文字的运用与内容的表达,这就需要其在文字运用方法上具备一定的倾向,而文学修养的提升能够有效的确保文秘人员的公文写作与处理的针对性和效果性,是提升其工作能力的关键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宇.浅谈文秘人员的文学修养与公文写作[J].祖国,2016(23):297.
[2]孙勇才.文学修养对公文写作的影响[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3):52-53.
[3]蔡永国.浅谈基层文秘人员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J].黑河学刊,2010(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