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课,如何“网”活课堂

2020-11-09刘晓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秋景悲秋北国

刘晓莉

目前,网课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教学形式。当教师从三尺讲台走上网课直播平台,成为主播;当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被直播课堂替代;当教师在上网课时已经不能和学生面对面相视教学时,上网课,教师如何织“网”,才能“网”活课堂,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有很强的直观性,教师可以很好地组织课堂,激活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在网课教学中,师生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管控也得不到保证,网课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因此,要保证网课的效果,教师 一定要织好“网”,要“网”活课堂。那么,如何“网”活课堂,在此,我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网课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网”活教材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用激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诗画般的古都秋景,从而激活教材,激活学生。但在网课教学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因而教师对课堂、对学生的把控就很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更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紧跟老师,紧跟课堂,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激活教材文本。

网课本身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老师就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散文教学的美感有赖于听觉美感,老师可以预先录制好朗读音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音频范读的方式,再现课堂情景,从听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闻师声,听师言。老师在朗读时,可以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能让课堂气氛渐入佳境,让听觉感受彻底震慑学生,让课堂阵地不失守。当然,配乐朗读的配乐选择就很有讲究,选太熟的学生不喜欢,选太生的学生不能感悟。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网课朗读中,我精心选择了一首《琵琶语》作为配乐。《琵琶语》有着古典音乐的雅趣,也有现代流行乐的旋律。跌宕起伏的音乐声,一下子就征服了学生。有很多学生说,这个配乐很好听,正是因为喜欢上了这个配乐,我们才喜欢上了《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看来,这个配乐朗读的听觉冲击赢得了学生,赢得了课堂。

网课教学中,视觉冲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课堂上,眼见为实也尤为重要。眼见为实,用视觉冲击能更好地展示教材的内容。学生刚听了音频朗读之后,还沉浸、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我随即展示了插有背景图片的课题《故都的秋》,并抛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都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散文的形散体现在写故都的秋的五幅画面上。请同学们找出并概括五幅秋景图。赏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纷纷从教材文本中寻找画面。当学生沉浸在寻画的喜悦之时,我适时播放了精心制作的五幅古都秋景图: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佳果。每幅画面我都精心设计,都能体现出古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画面色、形、声的搭配恰到好处,在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学生领会了五幅别具特色的古都秋景图。这时,教材在学生眼里、心里活了起来。

二、“网”活学生

网课的视觉、听觉冲击让教材内容在学生眼里、心里活了起来,画面感丰富,北国的秋味浓郁。那么,如何让学生活起来,这是网课教学的关键。虽然是网课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仍然是课堂的重点。

于是,在刚才找寻画面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把描绘北国秋景的五幅画面内容从课本上搬家,用图示法表现出来,并丰富画面内容,写在本子上,拍照上传。同时,我也利用网课平台绘出了五幅秋景图的图示:

小院秋晨:天 驯鸽 叶底 牵牛花

碧绿 飞声 日光 蓝朵

……

学生这时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构图造型的图示,既充满想象,又别具一格。大家纷纷上传自己的创意制作,我也一一进行展示。正当学生热情很高时,我说,大家可以用画笔绘出五幅秋景图,并绘上色彩,给每幅秋景图起个漂亮的名字,然后拍照上传。学生热情空前高涨,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几分钟后,各种色彩搭配的不同风格的秋景图异彩纷呈。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大家对每一幅画评头论足,各种评论都在发言区涌出。这时,一节语文课就像是在办一场秋画展般热闹。

这时,我适时启发大家思考:五幅秋景图蕴含着怎样的神韵呢?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种神韵的呢?

接下来,我激发大家通过散文形散体会神之不散。有了前面的铺垫,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揭示了这篇散文的神韵所在:文章通过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及作者孤独、忧郁的心境。

至此,网课彻底激活了学生。

三、“网”活精神文化

如果,网课到此结束,课堂内容显得有些单薄。我适时启发学生:古人写秋的诗句很多,我们可以找出很多文人写秋的佳句,大家比赛在限定的时间内,谁写的最多。学生思考写作,我也展示出了一些写秋的佳句:

秋風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

结合学生所写,并参看老师展示出的诗句,请大家共赏文人写秋的情怀。大家纷纷给出答案:文人诗词里写秋的诗句多是颂秋、悲秋,并以悲秋为多。由此可见“自古文人多悲秋”,古人的赏秋悲秋成为一种久远而普遍的文化现象。所以,中国文人和秋有着不解之缘。郁达夫对中国赏秋文化的理性思考,也是为自己不远千里到北平饱尝古都秋味的举动寻找文化之根。从寻根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说“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可谓达到顶峰。郁达夫说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也是说明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

郁达夫还从文人悲秋写到“狱中囚犯”“外国文人”与秋结缘。特别是“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这样写更丰富了悲秋的文化内涵。看来,悲秋既是一种情愫,也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文人或世人解说不尽的秋的色彩,秋的味道,秋的韵致!

不错的,“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秋味、秋韵、秋魂就像一场文化盛宴,让人把玩不尽!这应该才是这篇散文精神文化解读的真正归宿!

可以说,教无定法。特别是网课教学,老师们更是五花八门的设计构想,奇招不绝。但,网课教学也应该有宗旨。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网课,让网络真正服务于教学,“网”活教材,“网”活学生,“网”活文化内涵,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作者通联:陕西立诚中学]

猜你喜欢

秋景悲秋北国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白桦生北国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江渡
简论《九辩》中秋景的描写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自古逢秋悲寂寥
谁的雪季